书城成功励志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15133200000021

第21章 进退要由自己来决定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大意)孔子说:“好比积土成山,差一筐土就完成,却停下来了,那是半途而废;好比填土平地,即使只倒一筐土,却在继续,那是勇往直前。”

《尚书·旅獒》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只差一筐而没有成功,前功尽弃,这是谁造成的?孔子回答:是自己。

同样的道理,我们要填平一块土地,虽然现在才倒一筐土上去,但如果我们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最终会大功告成,这是谁的功劳?孔子回答:还是自己。

我们这里且不谈成败,但论进退的主动权。

进退决不能妄从他人。固然,退可能是受人所迫,但是退的主功权要握在自己手中,要主动地退。否则,你就很可能受制于人,一退再退,终不能进。

先看一个民间笑话:一场多边国际贸易洽谈会正在一艘游船上进行,突然发生了意外事故,游船开始下沉。船长命令大副紧急安排各国谈判代表穿上救生衣离船,可是大副的劝说失败。船长只得亲自出马,他很快就让各国的商人都弃船而去。大副惊诧不已。

船长解释说:“劝说其实很简单。我告诉英国人说,跳水是有益健康的运动;告诉意大利人说,不那样做是被禁止的;告诉德国人说,那是命令;告诉法国人说,那样做很时髦;告诉俄罗斯人说,那是革命;告诉美国人说,我已经给他上了保险;告诉中国人说,你看大家都跳水了。”

这则笑话固然令人捧腹,但其中体现的文化差异值得我们深思,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是比较喜欢盲从的。这个笑话可能有些夸张,但中国人喜欢盲从的特点在现代生活中也不乏实例。

前些年,山地车流行起来,人们对其极为青睐,该车适宜爬坡和崎岖不平的路面,对于平坦的都市马路则毫无用处。山地车骨架异常坚实沉重,车把僵硬别扭之至,转向笨拙迟缓,根本无法对都市复杂的交通状况做出灵巧的应变;一天折腾下来,腰酸背痛;加上尖锐刺耳的刹车声,真正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东西。放着好端端的轻便车或跑车不骑,却要弄上一辆如此的蠢拙之物,好像一个人丢下良马,偏要骑那笨牛一样。时髦先生们头戴耳机,腰挎“随身听”,脚踩山地车,一身牛仔服,表面上自我感觉良好得一塌糊涂,然而这份潇洒的背后却有许多无奈。

但是,假如把时髦比喻成一座令人心旌摇荡的山峰,山地车的功能便昭然若揭了。追赶时尚,大约就像骑那山地车一样,即便累你个半死,也是心甘情愿。究其根源:“为什么这样?”必答曰:“别人都这样!”

盲从于人,不知情势,随波逐流往往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伤害。所以,要想把事情做成功,就一定要摆脱盲从众人的习惯,善于运用自己的头脑,进退之间主动权要握在自己手中。

与那些随波逐流,盲目追赶时尚的人相反的是,一些人过于相信上帝,从而把自己的命运全部交给了上帝,这种人的结局也不会太好。

在某个小村落,下了一场非常大的雨,洪水开始淹没全村,一位神父在教堂里祈祷,眼看洪水已经淹到他跪着的膝盖了。这时,有一位救生员驾着舢板来到教堂,对神父说:“神父,赶快上来吧!不然洪水会把你冲走的!”但神父却说:“不!我深信上帝会来救我的,你先去救别人好了。”

过了不久,洪水已经淹过神父的胸口了,神父只好勉强站在祭坛上。这时,又有一位警察开着快艇过来,对神父说:“神父,快上来,不然你真的会被淹死的!”神父又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我相信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

又过了一会,洪水已经把整个教堂淹没了,神父只好紧紧抓住教堂顶端的十字架。就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候,一架直升飞机缓缓飞过来,飞行员丢下了绳梯之后大叫:“神父,快上来吧,这是最后的机会了,我们可不愿意见到你被洪水淹死呀!”但是,神父还是坚定地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上帝会与我共在的!”

后来,在滚滚的洪水中,那位固执的神父终于被淹死了……神父上了天堂后,一见到上帝就生气地质问:“主啊,我终生奉献自己,战战兢兢地侍奉您,为什么您还是不肯救我呢?”面对神父地质问,上帝露出了一脸的无辜:“我怎么不肯救你?第一次,我派了舢板去救你,你不要,我以为你担心舢板有危险;第二次,我又派一只快艇去救你,你还是不要;第三次,我以国宾的礼仪待你,再派一架直升飞机去救你,结果你还是不愿意接受……”

看到了吗?当你不愿意把握自己,而甘愿放弃的时候,就连上帝也没有办法救你呀!而我们的生命中,之所以有那么多的障碍,往往是由过度的固执与愚昧的无知造成的。所以,在别人向我们伸出援手的时候,别忘了,惟有我们自己也愿意伸出手来,人家才能帮得上忙呀!

有个工艺很好的老木匠准备退休了,于是他就去告诉老板,说自己要离开工作岗位,回家与妻儿享受天伦之乐了。老板当然是舍不得让这么好的工人走,但想到他为自己服务了这么多年,也该让他休息休息了。于是,老板便问那个老木匠能够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同意了,但是谁也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了,所以他用的是软料,干的也是粗活,把房子建得很粗糙。

等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老木匠,然后对他说:“这是你的房子,是我送给你的礼物。”

那位木匠顿时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这座房子是给自己建的,他是不可能会这样的。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总是在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的行动,而是消极的应付,凡事都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时,才发现自己早已被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所以,还是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去建造我们的“房子”,毕竟生活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人生更是由我们自己主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