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15133200000026

第26章 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大意)孔子说:“我15岁立志学习;30岁开始自立;40岁时,对自己的志向不再疑惑;50岁时,知道万事都有天命;60岁时,什么话都能够听得进去;到了70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

孔子用简单的几句话勾勒了自己的一生。从中也大体显示了一个成功的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少年时代发奋学习;30岁左右成家立业;40岁前后应该有坚定的信念;50岁上下就要明白世上的当然之故和必然趋势;60岁时要达到通透的境地,对各种意见都能正确地理解和对待;70岁时对社会的法则运用自如,精神进入自由王国。

儒家把实践仁、义、礼、智的价值观念视为顺“天命”,即看成自己必须承担而绝不能推卸的做人的责任。能知天命,就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处,就不会产生失落感、忧愁感,不会因为一时一事的得失成败而烦恼,不会因为社会的动乱、生活的甘苦、个人的荣辱、生命的安危而扰乱自己人生的追求,而孔子的一生,其实都在向这个目标奋斗。

与其说“人到七十古来稀”,不如说“人到七十万事休”。表面上看,圣人似乎说人到70已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但实际上,这种“自由”,这种“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以欲望的消退为代价而换来的。也就是说,人到了70岁,还有什么呢?即使随心所欲,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什么非分之想,更不要说有什么超越法度和越轨的行为了。

当然,夫子之道,也许说的是圣人的境界,或至少是古典君子的境界。对于现代人来说,物欲横流,欲望无穷,到70岁的古稀之年仍穷奢极欲,贪婪不止的仍大有人在。这也是我们今天重读孔子的原因。

圣人回顾生命历程,饱含人生的品味和慨叹,言有尽而意无穷,令千古读者读之,莫不感慨万千。

当然,正好清朝作家张潮所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也。”

不同读者根据自身的人生历程和体验来品味圣人的微言大义,必然是酸甜苦辣皆不同,各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活的艺术就在于知道何时应该紧紧抓住生活,何时却又该放弃,因为生活是复杂的。生活既让我们依赖它的许多赐予,又限定了我们依赖的程度。犹太先知说过:“人紧握着拳头来到世上,却松开手离去。”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学会适当地放手。

不过,我们应该抓住生活,因为生活是奇妙的,到处都充满了美好的事物。而在很多情况下,只有在回顾过去并突然意识到它再也不会出现时,我们才认识到这一真理。

有些人毫不珍惜这样美好的生活,而是太注重琐事,有时甚至拘泥于小节,以至于对美好的生活没有反应。的确,生活的赐予是珍贵的,但我们太不注意它们了。我们应该虔诚地对待即将到来的每一天,拥抱每一个小时,抓住珍贵的每一分钟。

在生命的各个阶段,我们都有过挫折,并从中得到了锻炼。只是在我们离开了家并失去了它的保护时,我们才开始了独立生活。我们被关进学校接受教育,尔后我们离开爸爸、妈妈和童年时代的家。我们结婚,生育子女,最后也得让他们去开创自己的事业。我们要面临着父母和配偶的死亡。我们也面临着我们自身力量的逐步衰弱。最后,我们必须面对自然死亡,失去我们自己就像我们没有出现过一样,同时也失去我们过去得到的和梦想的一切。

为什么我们要听从于生活矛盾的安排?为什么美好的事物不能长久持续?为什么当我们所珍爱的一切最终将离我们而去时,我们会伤痛?

其实,我们的生命虽然是有限的,但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永恒的。

生命绝不仅仅是一种存在。它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进程。我们的父母通过我们延续其生命,我们将通过我们的孩子延续生命。由我们所形成的制度也将通过他们来延续。我们塑造的美好形象不会因为死亡而黯然失色。虽然我们的肉体会腐烂,我们的双手也将干枯,但它们创造的真、善、美将永远流传。

放弃那些不适合自己去充当的社会角色,放弃束缚你的世故人情,放弃伪装你的功名利禄,放弃徒有虚荣的奉承夸奖,放弃各种蒙住你的眼睛的遮羞布,你才能够腾出手来。用足够的精力和智慧来赢取你真正应该有的东西,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自由自在地发掘自己的潜力,主体明确地直奔自己应该追求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