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15133200000039

第39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意)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在《论语·里仁》篇里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时,曾子曾概括“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把“恕道”作为“夫子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论语·颜渊》篇里,当仲弓向孔子问什么是仁时,孔子也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回答仲弓。

在这里,圣人又再次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作为终身奉行的座右铭推荐给他的得意门生子贡。

人们遇事常说:“将心比心。”又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这实际上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体现。

问题在于,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人遇到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想让别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巴不得卖给别人。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钟爱的东西,就不那么愿意与别人分享了。之所以会如此,其基本原因在于凡事都很少为他人着想,而是只为自己着想,说到底还是一个私字在作怪。

其实,我们还看到,在《论语·公冶长》篇里,子贡自己曾经说过:“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当即孔子就说:“赐(子贡的名)啊,这可不是你能做到的。”这一方面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重要,另一方面又说明它的确很难做到,就连孔门的高足之一子贡也如此。

孔子在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想上,始终贯穿着一个推己及人的思想方法,这就是儒家常说的恕道。做一切事情都必须从自身开始,自身是根本。达到仁的办法是近取诸身,知道自己所需要的,从而体会到别人之所需。以己欲之私而行全人之公,这就达到了“仁”。由此可知,“仁”是体,“恕”是用。

“恕道”是合乎人的心理规律的。三国时,吕布当初同刘备很要好,后来发生了矛盾。吕布就让名士袁涣写信去骂刘备,袁涣不屑于干这种差事。吕布几次要求他都没有写,就用刀架在袁涣的脖子上说,再不写就杀了他。袁涣坦然笑道:“我只听说以德羞人的,没有听说以辱骂折磨人的。如果说刘备是君子,就不会由于将军的辱骂而感到羞耻;如果他是小人,就一定会用同样的办法来回报你,那么辱没就会落到你头上,而且,我说不准哪一天也会为刘备效力,也会像今天给将军效力一样。假若我一离开将军就来辱没你,行不行呢?”吕布听了这一通话后,想想就罢休了。

“恕道”,用现实的话讲,就是对任何事情要客观对待,时常想到我所想要的,他也会想要。有些人对别人处理的事,常有不满意的地方。说实话,如果让他自己去处理,不见得比别人好。一般人都有对别人要求很完美的心理,希望家长、朋友、同事没有缺点,什么都好。可是,这样去要求别人,是一种完全的自私,因为它完全凭自己的看法和需要为根据。那么,怎样去掉这种完全的自私心呢?这就可以用“恕”。“恕”从字形上看,可解作“如心”,即为合乎我的心思,我所想要的,别人也会想要;我所想得到的利益,别人也想得到。于是,分一部分利益给别人,就是恕,觉得别人不对,但原谅他,也是恕。

子贡是孔子最有才干的学生之一,他向孔子请教人生修养的道理,孔子的回答是一个“恕”字。孔子对子贡的回答是有针对性的,对子贡这种才高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一句可以终身行之而受益的话。才高的人,懂得比别人多,往往自视甚高,最容易犯不能宽恕别人的毛病,看到别人犯错误就难以容忍。“恕”在生活中施行起来是很困难的,人们常会犯这个错误。就拿才高的人来说,他们常会教训别人,指手画脚地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结果是妨害了别人,惹人讨厌。但只要有仁之存心,恕道终是能行的,人们就可以在实现自我时,因尊重自己的存在价值而尊重他人的存在价值,因考虑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而考虑他人的利益和要求,甚至为满足他人的需要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有一年的愚人节,美如就心血来潮,一早打了个电话给晨晨。

对方话筒一接通,美如就兴奋地说:“祝你生日快乐。”

“什么?你搞错了,今天不是我的生日。”晨晨的声音有一丝不悦。

“没错!你看看日历,祝你生日快乐!”美如兴奋依旧。

晨晨一看,4月1日,骂了一句“无聊!”便用力挂上电话。

美如一时反应不及,心想晨晨怎么这么没有幽默感?经不起这么一个小小的玩笑。

上班后,美如接到一大束红玫瑰,卡片上写着:“晚上7点巧力西餐厅见,知名不具。”她心中雀跃不已,想男朋友哪来的好兴致?

7点一到,美如准时抵达餐厅,却迟迟不见男友阿忠的影子,八成是塞车,于是美如又等了半个小时。“这个死阿忠,来了有你好看的。”美如最恨人家迟到,她发誓一定会让他死得很难看。

7点半到了,阿忠依然还没有来,美如决定自己先吃了。菜端上来,吃了两口,有个人姗姗来迟。

“小美,饿成这个样子,不等我来,自己先吃了起来。”阿忠一脸疼爱的笑容。

美如不理他,径自品尝桌上的美食。

“生气了啊?我迟到了吗?”阿忠看了一下手表,“没有哇!才7点53分。”

“还说没有,你和我约七点,现在才到,你不觉得可耻吗?”

“我和你约7点?哪有的事,是你传真给我说8点到巧力西餐厅,不然你自个儿看。”阿忠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递给美如。

“什么?传真?我没传什么东西给你呀!这是什么?该不会是你捏造的吧?你该不会说你没有送我花、送我卡片吧?”

“我……”阿忠真是哑巴吃黄连。

正当两人为此事僵持不下时,服务生递来一张卡片——

“阿忠、美如,愚人节快乐!最佳损友晨晨上。”

美如一看,顿时气疯了,晨晨怎么可以用如此卑劣的手段报复?但事实上,如果不是她先给人家搞恶作剧,又何至于这样狼狈呢?何况愚人节玩笑又何必较真呢?

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处事方法,而且基本上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甚多,也因此多少会有差异性存在。通常和自己类似的人,处事方式会比较接近,个人价值观、共同点也比较多,于是我们便常看到一群“臭味相投”腻在一块儿的朋友。

但即使再相似的朋友多少也会有冲突点,难免会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不愉快,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行事准则、想法套用在别人身上。像美如在愚人节的一个小玩笑却惹火了晨晨,引来一个完整的报复计划,而且晨晨算准了一定会惹火美如,给她一个教训。

没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虽然是一个消极又保守的态度,但至少有一个普遍的认知,我们不喜欢人家怎么待我,就不要怎么待别人。

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基本态度,它讲的是一个普遍的价值观。我们都不喜欢朋友利用我们,那我们也不要去利用朋友;我们都讨厌别人说谎,那我们也不要说谎;我们不喜欢别人批评我们,我们也不要妄自批评人家;我们不喜欢朋友轻看我们,那我们也不要轻看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