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15133200000040

第40章 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大意)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旧仇,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很少。”

俗话说:“退后一步天地宽。”过去有人对不起自己,但毕竟已经是过去的事了,那就让它过去吧!潇洒一点儿,不怀恨别人,和别人之间的仇怨也就因此而没有了。就算对方是坏人,也终有被感化的一天。

不然的话,冤冤相报何时了?大家都处处设防,永远没有安宁的一天。

就连圣人不也认为伯夷、叔齐不记旧仇是一种美德吗?

所以,对人宽容一点吧,不要老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比如作为领导者应当做到不计前嫌,这既是领导者所应有的修养和品质,是虚怀若谷的反映,又是领导者发现和使用人才的方法。只有做到不计前嫌,才能发现、挖掘出更多的人才,并留住人才。

不计前嫌还具有心灵感化的作用,是以礼对待非礼,以仁对待非仁,达到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感化、激励,能使人才和领导者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极度亲密的私人关系。无论在以仁、义、忠、信为表征的道德至上的社会氛围中,还是在以法律规范、行政命令为表征的法制至上的社会氛围中,不计前嫌作为一种交往的智慧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管仲出身低贱,年轻时3次求官被逐,后经自己努力为齐襄公之弟公子纠的辅臣,在公子纠与其弟公子小白争夺王位中,管仲率军到莒边界阻拦公子小白归国登基。管仲赶到边境正遇到公子小白一行朝齐国赶去,管仲心中发急,便暗暗拿出了箭,对准公子小白射了一箭,幸好箭只射中小白衣服上的带钩,没有伤着身体。小白假装中箭,大叫一声,倒在车上,然后日夜兼程回到国内,成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齐桓公上任后本来恨透了管仲,要报一箭之仇,非要杀他不可,但是管仲是旷世之才,齐国要成就一番大业,非他辅助不行,便叫鲁国把他捆在囚车中送回齐国。管仲归国后,齐桓公泯去私仇,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国。果然,管仲辅佐齐桓公后,齐桓公很快就称霸诸侯。

中国人在识人方面一向有独到眼光,尤其是那些正人君子。所谓“君子之交绝不出恶声”,即在这个世界上,与人亲密地交往时,需要诚意待人。一个有修养的人,无论持何种理由,即使中断来往,也不会口出恶声,将人以前的丑行劣迹全搬出来,恶语相向,诽谤对方。

首先,倘若说了绝交者的坏话,等于承认自己识人不清。既然双方已经绝交,作为“陌路之人”也就罢了,何必反目成仇呢?树敌过多,不仅会使人在生活中迈不开步,即使是正常的工作,也会遇到种种不应有的麻烦。

要避免树敌,首先要养成这么一个习惯,就是绝不要去指责别人。指责是对人自尊心的一种伤害,它只能促使对方起来维护他的荣誉,为自己辩解,即使当时不能,他也会记下你的“一箭之仇”,日后寻机报复。

其次,对于他人明显的谬误,最好不要直接纠正,否则他会觉得你是故意让他出丑,因而伤了他的自尊心。所以,一定要记住,凡是非原则之争,要多给对方以取胜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树敌过多,而且还可拥有更好的人缘。对于原则性的错误,也应该尽量含蓄地进行示意。

假如由于自己的过失而伤害了别人,就必须及时向人家道歉,这样的举动可以化敌为友,彻底消除对方的敌意,说不定你们会相处得更好。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与人争吵时不要非占上风不可。实际上,争吵中没有胜利者,即使口头胜利,但与此同时,你又树立了一个对你心怀怨恨的敌人。争吵除了会使人结怨树敌,在公众面前破坏自己温文尔雅的形象外,没有丝毫的作用。

如果你一面提出自己的主张,一面又对所有不同的意见进行抨击,那可是太不明智了,这近似于强迫自己孤立和就此停步不前。因为辩论而伤害别人的自尊心,结怨于人,既不利己,还有碍于人,又使自己树敌,实在是不足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