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15133200000056

第56章 学习的三层境界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大意)孔子说:“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无论是学习还是进德修业,都会经历三种不同的境界:知道——喜好——乐在其中。

“知道”偏重于理性,对象外在于己,你是你,我是我,往往失之交臂,不能把握自如。所以,当需要我们身体力行进行实践的时候,往往难以做到。比如说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体很有好处,很有必要,但要天天早上起来坚持锻炼身体,那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喜好”触及情感,指发生兴趣。比如说我们很多人都会说自己“喜好”看书,这是确实的,但“喜好”的程度却有所不同,大多数人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本翻翻,那本看看,觉得累了,便扔在一边,明天再读,这就是“好之者”,甚于“知之者”,但还没有进入“乐之者”的境界。

“乐在其中”才是“乐之者”的境界。这种境界有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词语来形容,这就是“陶醉”。陶醉于其中,以它为赏心乐事,达到物我两忘,合二而一的境界。比如颜回,即使住在“贫民窟”里,用竹篮子打饭,用瓜瓢舀水喝,人们都忍受不了那种贫困,颜回却能够乐在其中。又比如孔子,发愤起来就忘记了吃饭,高兴起来就忘掉了忧愁,甚至连自己将要老了也不知道。用当今时髦的话来说,这就叫做“太投入了”。

所谓知之者,就是迷信知识的人。这种人看似相信知识,其实没什么知识。人类最大的知识就是不迷信知识。

所以,企图“知道得越多越好”的人注定要失败。他们企图从知识上了解世界,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要从本质上认知世界,不能从数量上认知世界。一颗星星加一颗星星再加一颗星星,这样加下去不会等于头上的星空,因为在你加的过程中很多星星都已经不存在了,或转化了。

因此,从知识与经验上认知世界是不可靠的,必须依靠人类固有的心力与眼力。

我们认知自身也是这样的。哲人说:“认识你自己。”难道是要我们做一个综合的自我检测题吗?不,不是的。认识自己的意思是认识自己的本质与灵魂。

所谓好之者,就是对某类事物有兴趣的人,如商人对钱,男人对女人,等等。这种兴趣是出自天性或环境的影响,其发生是自然而必然的。但是它注定不会得到完全的满足,因为对象太大了。虽然可以轻易击中,但得不到全部。

人们之所以有时做不好事情,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真正地成为“乐之者”。你要是真正地乐于做某件事,你就会成为你要做的事,事情本身就会成就你,成全你。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即包含这层意思,智者乐于做水就会成为水,仁者乐于做山就会成为山。只有真心喜欢一件事情,我们才会成功。原因很简单,真正的喜欢投入就多,能量就足,就可以把事情干成。

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显然是把“乐之者”作为了学习的最高境界。

只有乐于学习的人才会成功。

从前有个闲适的有钱人问古希腊智者西塞罗:“你是否愿意坐下来同我探讨真理?”

西塞罗回答道:“与其与一个普通人一起认识真理,不如同柏拉图一起犯错误。”

西塞罗的意思是:知识上的探讨我已不感兴趣,现在我只关心精神上的愉悦。

精神上的愉悦就是孔子所说的“好之者”,一个从心里喜欢的人。

冬天的时候,河里都快结上冰了。有人看见希腊智者米松光着身子在河水里捉鱼。人们惊异地问:“米松先生,你不穿衣服难道不怕冷吗?”

米松举着手里的鱼笑道:“它们也没穿衣服啊。”

愚蠢的人会指出米松的这个行为根本不明智,不能叫智者;而见此能会心微笑的人明白米松为什么会这样做:因为他快乐呀,他得自然之道,这就是智者。

魏晋时期着名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喜欢喝醉了倒地就睡,经常睡在酒店老板娘的身旁。酒店老板开始以为二人有染,日久细看根本没这事,阮籍只不过是喜欢这样罢了。

喜欢读书的人与喜欢喝酒的人,这两种人是最有品位的,他们明白如何才能让自己快乐起来。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满足自己的感官感受,还要把心灵开放出去,接收进来,用心聆听先哲的启迪,这样就不用数也知道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颗了——一种说法是天上只有一颗星星,还有种说法是天上一颗星星也没有,惟一的一颗跑到地面仰着头数星星去了。

快乐来源于对本来的认知,有真知才能真乐。因此,乐之者也必是好之者与知之者,这样他的快乐才有所依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孔子这话等于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道一件事不如喜欢一件事。其实,喜欢是一种大知识,佛经上把喜欢佛学的人称为“善知识”,也是这个意思。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于这句话是说:学习和做事光凭爱好还不行,还必须不断收获快乐才能成功。这时,人是忘我的、天真的、自然的、活泼的,就像希腊智者米松冬天裸体下河捉鱼一样,看似疯癫,其实是一种接近自然的大智慧。

米松是多么的天真,说鱼“也没有穿衣服呀”,对真理的痴迷非常可爱。孔子也是放浪形骸的,无论是在齐闻韶时,还是周游列国时,都体现了一种“乐之者”的超凡风度。而孔子的这种风度一路传下来,更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气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