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15133200000055

第55章 不知才是真知

(原文)子曰:“由!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大意)孔子说:“仲由啊!你知道了吗?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

求知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装懂。

人们时常讽刺那种只会说“YES!”的人为“假洋鬼子”,把他们当作不懂装懂的典型形象。而实际上,生活中这样的“假洋鬼子”到处都是,充斥于各行各业。

如果只是读书求知,这种“假洋鬼子”只不过是害己而已,没有什么大碍。但如果让这种人从政治国,那可就不是害己的问题了,小则害己害人,大则害党亡国。

所以,我们绝不要低估了不懂装懂的危害。因为它完全可能由一种个人行为而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公害,贻患无穷。

世界着名物理学家、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师生都感到意外,但没过多久,全场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被看做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作为科学家在治学方面的严谨态度,这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问愈深,未知就愈多,所以,越是学识渊博,就越要虚怀若谷。作为专家、学者,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不知道”。美国现代物理学家费曼认为,科学家总是与疑难和不确定性打交道的。当一个科学家不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时,他就是不知道;当他有了大概的猜测时,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即使他对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时,他也会对质疑留有余地。对科学家来说,承认自己的无知,使自己的结论留有被质疑的余地,是科学发展所必需的。学人只有秉持这样的科学态度,才能不断地“格物致知”,获得新认识,达到新境界。常言所谓“一事不知,学者之耻”,其本意正是在于策励学者们不断求索,不断进取。孔子也曾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实际上,那种自诩或表现为无所不知的“专家”,不仅其学识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怀疑的。

其实,面对学生提问时,丁肇中教授大可不必说“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糊弄过去,可以说一些不沾边际的话搪塞过去,甚至还可以委婉地对学生说:“这些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太深奥,一两句话解释不清楚。”但是,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却选择了最老实、最坦诚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诚恳,没有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也绝没有“卖关子”的意思。丁教授坦言不知道,不但无损于他的科学家形象,更凸现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

与丁肇中“三问三不知”相似的还有着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一个大型演唱会上的表现,他演唱时刚到高潮之际,却突然停顿下来。举座哗然,连乐队都停了下来。这时,帕瓦罗蒂坦诚地解释说自己忘记歌词了,请求大家原谅,希望大家再给他一次表演的机会。在一阵沉寂后,全场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事后,有人告诉帕瓦罗蒂:“你完全可以做做口型,而不必承认自己忘了词。相信观众肯定会认为是麦克风坏了而丝毫不会怀疑到你身上。”帕瓦罗蒂微微一笑:“如果还有下次,我同样会认错。因为事实早晚会被人知道,那对我的声誉影响会更大”。

其实,即使是像孔子那样知识渊博的圣人,也不可能做到无所不知,更何况是我们普通人呢?正如庄子所说:“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个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