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15133200000006

第6章 做人要善于改正自己的缺点

(原文)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大意)孔子说:“严正的告诫,能不听从吗?但要以确实改正为可贵。恭维的话,听了能不高兴吗?但要以冷静分析为可贵。盲目高兴而不加以分析,表面听从实际不改,我不知道拿这种人该怎么办了。”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所谓一人计短,两人计长。这都是告诉我们要多听取别人好的意见。

孔子所说的法语之言也就是忠言,严肃庄重的告戒,听起来虽然不顺耳,但却有利于行动。所以听忠言的关键是要牢记在心,落实在行动上,不然的话,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贞观中后期,整个社会的形势越来越好。唐太宗李世民于是对创业之初的困境渐渐淡忘,励精图治的锐气也渐渐消磨了,滋长了帝王的奢侈之心。而饱经忧患的魏征,则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有一次,唐太宗去洛阳,路上住在显仁宫(今河南宜阳县)。大队人马安顿下来,侍女奉茶,太宗一看茶盘、茶杯都是几年前来这儿用过的旧银器,心中很是不快,命人把总管叫来,狠狠地训斥了一通。总管心想:贞观初年,皇上您自己省俭得很,怎么如今嫌这嫌那的呢?只是心里虽然不明白,嘴上却只好认错,然后赶忙命御厨将皇上的晚餐多加了几样海鲜。到晚上,太宗来到餐桌前,瞥了一眼,又大为不悦:“怎么搞的,海味不见薪奇,山珍又少得可怜,总管哪里去了?快把他贬为百姓!”说完连饭也不吃便拂袖而去。

第二天,魏征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便来到太宗的内宫。叙过君臣之礼后,魏征转入正题:“陛下,臣闻皇上为总管侍奉不好而发脾气,臣以为这是个不好的苗头。”

唐太宗不解:“我大唐国家殷实,多花几个小钱有什么了不起?再说,我可是一国之君啊!”

魏征深感唐太宗“当局者迷”,便决计为他指点“迷津”:“陛下,正因为您是一国之君,所以您一开头,马上就上行下效,整个社会就要形成一种奢靡的风气,那就糟了。”

“爱卿,请不要把话说得这么严重。国君就我一人,其他人谁敢向我看齐?”

魏征越发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想:皇上经常把隋朝灭亡的教训挂在嘴上,何不以此来警策皇上呢?于是便说道:“陛下,当年隋炀帝巡游,每到一地,就因地方上不献食物或贡物不精而被责罚。如此无限制地追求享受,结果使老百姓负担不起,导致人心思变,最后把江山都弄丢了。皇上怎么能效法隋炀帝呢?”

唐太宗一听,大为震惊:“难道我是在效法隋炀帝吗?”

“是的,陛下!像显仁宫这样的供应,如果知足的话,会很感满足的。但如果炀帝来,即使供应再丰盛精美一万倍,也难填他的欲壑呀。”

唐太宗听了既震惊又感动:“爱卿,除了你,其他人是讲不出这种话的啊!”

人心就是这样,就像孔圣人说的“巽与之言,能无说乎?”恭维的话让人听了很高兴,而忠言则往往听起来不顺耳。上面的这个故事中,魏征虽然说唐太宗是在效法隋炀帝,让唐太宗十分难堪,但却是一番忠言,而唐太宗也因为听从了魏征的建议,才没有最终走向隋朝灭亡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