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15133200000062

第62章 小心那些花言巧语的人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中有一个巧舌如簧的魔鬼,它自我夸耀说:“因为你是个喜欢看文学书的人,所以我对你谈话时就讲点文学名着,显得我也有同好,也是内行。反过来说,假使你是个反对看书的多产作家,我当然要改变谈风,对你说我也觉得书是不必看的,除了你自己着的书……我会对科学家谈发明,对历史学家谈考古,对政治家谈国际情势,在展览会上讲艺术赏鉴,在酒席上讲烹调。不但这样,有时我偏要对科学家讲政治,对考古家论文艺,因为反正他们不懂什么……这样混了几万年,在人世间也稍微有点名气。但丁赞我善于思辨,歌德说我见多识广。”可见“巧言令色”之徒古代有,现代也有,人间有,地狱也有,虽然其“混淆是非”、“言伪而辨”,却颇得听者青睐。因而古代昏君之旁必伴有一些“花言巧语”的奸臣,这种人不仅是孔子所说的“鲜矣仁”,对于平常百姓来说简直是祸国殃民的祸水。

拿“巧言令色”作工具,多半是为了博得上司欢喜,对于别人倒无多大妨碍,只是这些人在其口若悬河,眉飞色舞之时,往往忘记了多听少说的良训。

世人往往鄙弃“巧言令色”之徒为小人,崇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殊不知,捧人捧得有分寸,骂人骂得有含蓄,自夸夸得像自谦,这些技巧都是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尽管人们讨厌“花言巧语”之徒,但有几个人能不上他们的当?而不言者可能是“拈花微笑”,大智若愚,也可能是腹中空空,故作高深,因为同被深沉的外貌掩盖了,便难分伯仲,一味地让人顶礼膜拜了。

巧言令色者,活脱一副伪君子的画像。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阿谀奉承的人却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别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甚至国危天下乱。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满脸堆着笑容的伪君子。

孔子厌恶“巧言”,主张辞能“达”就可以了。那么,怎样才算“达”呢?“达”就是足以表达,把言辞用得恰到好处,不多不少,多一个太费,少一个不足,应当不浪费一个词,不多说一句话,切意中肯就行了,用不着涂脂抹粉。言辞要做到“达”的程度,是一种很高的修养。这种修养不单是语言文字的修养,还有思想、情操的修养。修到“达”的境界,绝非“一日之功”,而要长时间地下苦工夫。一是要多读书,多听人家讲话,学习人家的语言技巧,丰富自己的词汇;二是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形成正确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反复不断地培养锻炼,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运用言辞。

经商的人记住“辞达而已矣”的话,大可受益。顾客来了,热情过度,说话太多,甚至满嘴夸张,顾客会以为你居心不良,是想着法儿骗他们。因为你说话的样子与地地道道的骗子相仿。虽然你只是急于推销商品,没有骗顾客的心,但是,顾客会相信你吗?其实,真正的热情,并不是一见人进门看你的商品,你就缠住人家,问东道西。这样往往会引起顾客的反感,反而吓跑了顾客。更有甚者,连哄带骗,强拉顾客,这是有违商业道德的。这样做不但拉不到顾客,还会失去顾客。所以,你只需面带微笑,等待顾客询问,作恰当说明,做到“辞达”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