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15133200000008

第8章 会害死人的小聪明

(原文)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大意)孔子说:“大家整天聚在一起,谈话丝毫不涉及道义,却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是难办啊!”

我们今天的人尤其容易犯这种毛病。在茶楼酒馆、卡拉OK厅等娱乐消闲场所一坐就是半天,大家说些天气,说些股票,说些海湾战争、中东问题,这还算好的。更糟糕的是说些东家长,西家短,某某领导和某某领导之间有些什么瓜葛,某某男同事与某某女同事之间又有些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没有一句话是上得台盘、见得世面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清谈”之风。明末清初,顾亭林就曾经批评当时南方的读书人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而北方的读书人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言不及义也罢,无所用心也罢,都还只是无聊而已。可偏偏就是有些人还喜欢卖弄小聪明,大家凑在一起就专门研究张三,研究李四,耍些小心眼,出些鬼点子整人,今天攻击张三,明天攻击李四。在这些小聪明方面,这些人真正是天才,添油加醋,捕风捉影,甚至造谣中伤,无中生有,整起人来一套一套的。

所以,我们切不可轻视了这种小聪明的危害。

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真正聪明的、有智慧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那是因为他们深藏不露,不到火候时不会轻易使用。一味地耍小聪明,不仅无益于成功,往往还会招来祸害。

有大智若愚,同样也有大愚若智,区别在于是否有自知之明。

《老子》中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不自以为是,反而会超出众人;不自夸成功,反而会进步。又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夸者不长。”这是说:那些盲目自傲,不宽容,耍小聪明,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好大喜功的人在任何一方面都很难获得成功的。

所以,做人切忌只知伸,不知屈;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耍小聪明,不知深藏于密;只知自我显示,不知韬光养晦。西方有这样一种说法: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西班牙人的聪明露于外。前者是真聪明,后者是假聪明。

在政治谋略中,“小聪明,大糊涂”更是万万要不得的。而三国时期的杨修,恰恰是犯了这个错误才做了曹操的刀下之鬼。

杨修是曹操的主簿,他的思维十分敏捷,也是当时难得一见的才子。

刘备亲自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也率领40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有将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作为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听到后即令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众将大惊,请杨修至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大家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斩了。

后人有诗叹杨修,其中有两句是:“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是很切中杨修之要害的。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兵出潼关,到兰田访蔡邕之女蔡琰。蔡琰字文姬,原是卫仲道之妻,后被匈奴掳去,于北地生二子,作《葫笳十八拍》,流传入中原。曹操深怜之,派人去赎蔡琰。匈奴王惧曹操势力,送蔡琰还汉朝。曹操把蔡琰许配董杞为妻。曹操去访蔡琰,看见屋里悬一碑文图轴,内有“黄绢幼妇,外孙杵臼”8个字。曹操问众谋士谁能解此八字,众人都不能答。只有杨修说已解其意。曹操叫杨修先勿说破,让他再想一会儿。离开董家后,曹操上马行3里,方才省悟。原来此含隐语“绝妙好辞”4字。曹操也是绝顶聪明的人,却要行3里才思考出来,可见急智捷才远不及杨修。

曹操曾造花园一所。造成后曹操去观看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活”宇。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知是杨修析其义后,内心已忌杨修了。又有一日,塞北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合酥”3字于盒上,放在台上。杨修入内看见,竟取来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为何这样?杨修答说,你明明写“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你的命令?曹操笑了,但内心却十分厌恶。曹操怕人暗杀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说,他好做杀人的梦,凡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日曹操睡午觉时,把被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跃身而起,拔剑杀了近侍。等他睡醒后,大家告诉他实情,他痛哭一场,命厚葬之。对于这事,众人都以为曹操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曹操的心,于是便一语道破天机。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犯着了曹操:杨修之死,植根于他的聪明才智。

杨修终于结束了他聪明的一生。他的聪明,在大智者看来,其实只是小聪明大愚蠢。大智者能心里明白而不随便表露出来,绝不表现得比别人聪明。如果杨修知道他的聪明会给他带来灾祸,他还会耍小聪明吗?所以他的愚蠢处就是不知道耍小聪明会带来灾祸。这样的人算聪明吗?显然不算。多少年来,杨修被提拔得很慢,显然是曹操不喜欢他的缘故,这一点他没有意识到;曹操对他的厌恶、疑心越来越深,他也浑然不知。这就是说,该聪明时他反倒真糊涂起来了。如果他迎合曹操,不表现他的小聪明,那么他很可能会成功的。人们也许会说,杨修的死,关键在于曹操的聪明和多疑,但是,换了谁,作为上级也不大愿意让部下全部知道他的心思、他的用意。显然,杨修最终非失败不可,这可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罗贯中说他“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也只是说对了一半。他的才太外露了,从谋略来看,尚不是真才,不是大才,至少他不知道韬光养晦,不知道大智若愚,不知道保护自己。那么,除了灾祸降临,他还会有什么结果呢?曹操是何等聪明之人,在他跟前,笨蛋当然不会受到重用,才能太露也有“功高盖主”之嫌,所以,真正聪明的人会掌握“度”。

明代大政治家吕坤以他自己丰富的阅历和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洞察,提出了“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的结论。他在《呻吟语》中说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话:“精明也要十分,只需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唯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也。”

译成今天的话就是:精明还是非常需要的,但要在浑厚中悄悄地运用。古往今来得祸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精明的人,没有因浑厚而得祸的。现在的人唯恐不能精明到极点,这就是之所以愚蠢的原因啊!

耍小聪明的人有两种灾祸,一个是被人猜忌防范而招祸,一个是自己会把事情办坏而不能成功。它可以使人得意于一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然而终究还是自毁,永远不会取得真正的、伟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