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15133200000009

第9章 做人不能没有原则

(原文)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大意)孔子说:“好好先生是偷道德的贼。”

圣人微言大义,一言以蔽之,倒是孟子对孔子的“乡原”的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阐发。

在《孟子·尽心下》里,孟子引述了孔子在这里所说的:“乡原,德之贼也。”学生万幸便问:“什么样的人叫做乡原呢?”孟子回答:“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换句话说,乡原就是那种一味做事圆滑的人。万幸不太理解,于是又问:“一乡的人都称他为老好人,他自己也到处都表现得像个老好人,孔子为什么还要说他是偷道德的贼呢?”孟子说:“是啊,这种人,你要说他有什么不对又举不出例来,你要指责他似乎又无可指责。他所做的一切都符合世俗,看起来还很忠信廉洁,很得大家的喜欢。但实际上,他的作为并不合于尧舜之道,所以说他是偷道德的贼。”

说到底,是因为这种好好先生四处讨好,八面玲珑,无论在什么事情上都没有原则,只是希望一团和气,不得罪人,结果使道德原则得不到伸张。又由于他是以老好人的面目出现,不像那些公开的坏人,所以,败坏了道德大家还不觉得,因此像偷道德的贼一样。

要说这种贼,在我们身边可多的是。拿原则做交易,拿工作当儿戏,圆滑世故,处处吃香。结果是升官发财,样样有望。你说他是贼,但他偷的是道德而不是金钱,公安不能管,法庭不能上,又有谁能来捉他,谁能来审判他呢?

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讲了一个“好好先生”的故事。说的是东汉末年有个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讲什么事,他一律都回答“好”。久而久之,别人送他一个“好好先生”的绰号。“好好先生”讲面子不讲人格,讲人情不讲原则,认为“坚持原则是非多,碰着硬茬麻烦多,平平稳稳好处多,拉拉扯扯朋友多”。这类“好好先生”所奉行的做人原则和处世哲学就是“好人主义”。

好好先生是广泛存在的。他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偶尔还隐藏在我们的灵魂之中呢!好好先生不但误己,还害人!他是成功的拦路虎,虽然他不是凶神恶煞,但却是十足的笑面虎,使我们飘飘然,渐渐丧失进取心,最终一事无成,走向失败。

中国的春秋时代曾是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的昌盛时期。可自秦始皇统一之后,便严酷压制异己思想,实施愚民政策,谁敢说个不好,就是连坐、灭门。以后历代君主为了稳固江山,便沿袭了下来,使全中国的知识分子只能钻研几本儒学经典来猎取功名,而不敢发出不同声音了。两千多年来的习惯影响至今,就造就了好好先生繁衍生息的沃土。从这个角度看,好好先生的滋生,正是由于儒家学说得不到正常的宣扬所致。

好好先生们没有自己的主张,脑袋似乎拴在了顶头上司或专家权威们的裤裆上。上司说好,他们就说好;上司说不好,他们就忙于论证不好的理由,最后牵强附会,说上司的考虑实在英明。这样的人,没有创造性思维,一贯唯唯诺诺,他们的一生只不过是一些头头脑脑的附属品,而庸庸碌碌一辈子。上司兴,他们则兴;上司一倒,他们就树倒猢狲散,另觅新主了。

好好先生不但自己一生远离成功,亦使自己伺候的主子逐渐飘飘然,而偏离成功的航向,最终滑向失败的深渊。可不是么?上司做出的任何决定,好好先生一概只会说个好,不敢面对真理,一切唯上司是从。怎能不使上司决策失误呢?怎能不使上司骄傲自满?怎能不使上司头昏脑热?难怪现在贪官一大把,他们走向失败,其后不正有好好先生们长期的推波助澜吗?

好好先生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唯上是从,吹嘘拍马,缺乏主见,得过且过。问他意见,回答就是一个“好”字。

好人主义,就是没有原则,不分善恶,有意以“好”去讨别人欢喜,不敢得罪人。奉行“好人主义”的人,都是多一点私心,少一点公心;多一点俗气,少一点正气;多一点圆滑,少一点原则。

这种早就为孔子所唾弃的“好人主义”,时至今日,我们中的少数人却奉之为宝贝。在工作上,做“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一团和气,表面上是“团结”了,可道德呢?良知呢?毋庸置疑,“好人主义”的危害是很大的,好人主义的盛行,使得正气不伸,邪气蔓延,黄钟毁弃,瓦釜雷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