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15133200000082

第82章 学会与部下同甘共苦

(原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大意)子路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子路请求再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倦怠。”

从孔子对子路所讲的这几句话中,可以体现出孔子勤政爱民的思想。

“先之”是爱民,也就是后来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凡事都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到了这一点,就能使自己成为老百姓的表率。

“劳之”是勤政,即兢兢业业,吃苦耐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治理国家大事是这样,做一个单位的领导也是这样。只要做到了“先之劳之”,也就是一个好领导、好干部了。

事实上,真正能够让下属拥戴的领导绝不是高高在上、“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领导,而是那些能与员工同甘共苦、共同奋斗的领导。

纵观商业史上的众多企业巨头的发家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很多人在创业初期都是靠两三个部下同心协力,同甘共苦,最终才成就一番大的事业。这种情况下,上下的心往一块贴,力往一处使,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呢?又有什么原因使他们不成功呢?

其实,与人共患难并不是一件困难之事,因为危难情况下,共渡难关,同舟共济往往是惟一选择。真正困难的是危难过后,苦尽甘来,仍能与部下共享安乐。春秋时,晋文公重耳即位之前深得介子推的帮助。他即位之后就论功行赏,功大的封邑,功小的晋爵,各得其所。介子推不愿受封,重耳仍把绵上封为介子推的祭田。于是,众臣此后更加竭力相报,终于帮助他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战国时期,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等战争结束后,邹国死了很多将士,但老百姓却没有一个死伤的。更让邹穆公生气的是,老百姓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将士被杀也不去营救。但生气归生气,邹穆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于是他便向孟子请教:“这次战争,我们的国家死了很多将士,而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我想杀了他们,又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又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我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听后,就对邹穆公分析说:“当年闹灾荒的时候,您的老百姓四处逃亡,而您的粮仓里却堆满了粮食,仓库里装满了财宝。那些将士一直就没有仁爱之心,对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漠不关心,也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他们这样残害老百姓,难道不是咎由自取的吗?曾子说:‘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这次两国交战,终于让老百姓找到报复他们的机会了。所以,您也不要去责怪老百姓!只要您施行仁政,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对他们多一些关心和爱护,他们自然就会来亲近您,并愿意为您效劳了。”

听了孟子的这番话之后,邹穆公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后来,邹穆公开始按照孟子所说的去做,主动给老百姓提供一些实惠,并最终感动了老百姓,得到了他们的拥护和爱戴。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作为一名领导者,身处逆境时与部下共渡难关,时来运转时千万不可独自居功,尽享成果,惟有如此才能赢得威望,得到部下的拥戴,共创大业。

那么,作为领导者,应该怎样做才能算是同部下患难与共、同甘共苦呢?

(1)逆境中,与部下同心协力

哪个公司都有经营困难之时,哪个领导也都有身处逆境之日,这时,一个出色的领导应做一个好的舵手,看准方向,动员所有部下共同努力,充满自信地面对困难,而不是端着架子,只知道指使别人。危船上你也要尽一份力,否则旗倒船翻,你自己也要掉进海里。

(2)功成名就,莫忘难兄难弟

当时来运转,功成名就之时,千万不能翻脸不认人,更不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这样的领导最为人所不齿,谁愿意自己拼命保全的竟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呢?一旦领导的魅力丧失殆尽,你自然就会背上不义的骂名,难兄难弟就不会再为你效力,新来的人也会望风而逃。

最好的做法是谋求双赢,让下属分享你的成果,使其自身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得以实现。

公司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领导与部下的共同努力,携手合作。身为领导,一定要做到与部下同甘共苦,居安思危,才能使事业蒸蒸日上,也才能让下属更加拥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