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15133200000088

第88章 教育孩子要以引导为主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兴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大意)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就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就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如果你是教师,就应该分析学生的不同资质,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叫因材施教。

如果你是学者,就应该选择学术探讨的对手,掌握谈话的难易深浅,以免对牛弹琴,使对方不知所云。

如果你是家长,就应该分析孩子的潜质,并善加引导,尽量将其引上一条适合其自身的道路,而不是一味强调大学、知识,虽然这些也很重要。

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必然带动升学、就业和生存方式的转变,跨世纪的一代面临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剧烈的生存竞争、频繁的职业变动、下岗失业的威胁等现实问题,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规律,要求现代家庭首先要将孩子培养成一个能独立生存的人,再努力将他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艺术大师、专家学者、政坛新秀或世界冠军,因材施教才能更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因此学会放弃在许多时候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也就是说,教育子女必须重视情商的培养。情商又称情绪商数,它表达的是一个人控制自己的情绪、承受外来压力、合理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情商比智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事业、爱情、婚姻、人际关系及整个人生的起落浮沉。

家长的最大愿望莫过于孩子未来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而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与机遇,而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往往重视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却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对孩子命运的影响。这种缺乏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引发了孩子越来越多的情绪化问题,如离家出走、自杀、焦虑、厌学、厌食、孤僻、恐惧等,一些从北大、清华名牌学府出来的高材生,由于缺乏智力以外的心理素质,缺乏在生活中承受社会挫折的应变能力,走上社会后同样有不少人连最基本的工作都不能胜任。

因此,在开发少儿智力的同时,如何培养孩子自信、自重、百折不挠的品性,已成为现代家庭教育的焦点问题。

生存环境的变化、价值取向的调整必然引发教育模式的革命,这场育儿革命呼唤现代家庭走上智力开发和情商启蒙教育并重的现代家教之路。

父母最怕孩子出事,最怕被老师叫到学校听“批评”,最怕看到孩子不如人,但这都是育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即使你饱览群书、未雨绸缪,很多事情也并不会像你预期的那样顺理成章。也许你会认为孩子应该自觉主动地学习,孩子应该对父母诚实,孩子应该懂事了……而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是“不应该”式的埋怨:孩子不应该不会,孩子行动不应该这么慢,孩子不应该这么做……

为什么呢?因为“应该”的事多是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期望,是完美的假定。

面对孩子的“过错”,许多成人善用的方式是“动武”与“软禁”。在苦口婆心的劝说变得“苍白无力”后,往往就会条件反射地想起“不打不成才”的古训。孩子被“打”后几日难得的“乖巧”更增添了“动武”的意义。但很多时候,“动武”只让孩子记住了“痛”,而忘记了“痛的根本原因”。父母只强调“以后还做不做”,却忘了教给孩子“以后怎样做才好”。如果日后又犯了错,孩子还可能因为“痛”而“说谎”,这样一来非但未解决前面的问题,还让孩子多了一个让父母“深恶痛绝”的毛病。

因此,面对孩子的“过错”,请慎“动武”,愤怒时的打骂,最大的好处可能只是出了口气,但害处却是无穷无尽的。

“软禁”则是父母将孩子“监控”起来:孩子做作业,父母在旁边陪;孩子要出去,父母陪伴左右;孩子去学校,父母变“密探”。总之,为了避免孩子“犯错”,尽可能不让他单独行动。结果是“孩子没有主动性”,“孩子连基本的时间观念都没有”,“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没有父母在,不管做什么都一塌糊涂。那么到底该怎样对待孩子的“过错”呢?

其实,“过错”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很大的意义。孩子“犯错误”,是因为他们“无知”。“过错”只是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采取的不恰当的方式。比如:孩子因为考试失败而对父母说谎,只是因为他不想挨批评甚至挨打,而且也想不到更好的方法;孩子不能按时完成功课,只是没有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孩子爱看电视,只是没有找到更有趣的事做……所以孩子有了“过错”,实际上是在提醒父母,要在哪一方面去引导他,教给孩子合理的做事方式,比一时气急痛打一顿或者干脆取消孩子的“独立性”有效得多。

在孩子的成长中,请允许“过错”发生,请包容“过错”,先不要发怒、失望与伤心;请放弃完美的构想,而应拿出实实在在的建议。如果您不能接受孩子的“过错”,孩子也不会接受您“应该”式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