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记载了“鲁仲连义不帝秦”的故事,鲁仲连凭借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犀利的口才、严密的逻辑推理,达到了说服目的。
战国末期,秦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攻破赵国40万大军后,依照秦昭王的命令率兵包围赵国国都邯郸城。魏安厘王派兵援助赵国,不料援军畏于秦军兵势,在与赵国接壤的地方停步不前。魏安厘王无奈,只好派遣在国内担任将军一职的梁人辛垣衍潜入邯郸城,劝说赵孝成王向秦国称臣。
辛垣衍到了赵国后,让平原君带话给赵王:“秦国之所以加紧对赵国的围攻,是因为以前齐国与秦国竞争称帝,两国都取消了帝号。如今齐国实力渐衰,只有秦国可以称霸天下。秦国的志向并不在吞掉一个小小的邯郸城,而是想借此称帝。如果赵国能够派遣使者前往秦国尊秦昭王为帝,秦昭王一定会在高兴之余撤兵。”平原君听后犹豫不决。
当时,鲁仲连正好在赵国暂住,先是遇到了秦军围攻邯郸城,后又听说魏国有意劝赵国向秦称臣,于是前去参见平原君,向其询问情况。
平原君说:“以赵国现在的情况,怎么还敢谈论战事呢?不久前,赵国的40万大军亡于邯郸城外,如今邯郸城内又遭围困。魏王派客将军辛垣衍劝说赵王向秦王称臣,此人现在就在邯郸,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鲁仲连说:“我原以为您是天底下最贤明的贵公子,如今我才知道自己看错了人。梁人辛垣衍在哪里?请让我替您出面把他斥责一顿,把他赶回魏国。”
在平原君的引荐下,鲁仲连见到了辛垣衍。辛垣衍见到鲁仲连后便说:“据我观察,凡是被围困在这个城池里的人,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但从鲁先生的仪容上根本看不出先生有求于平原君。不知先生为何还要长久留在这个围城之中呢?”
鲁仲连说:“世人都认为周朝隐士鲍焦是因为不能自我宽恕而死,其实则不然。鲍焦选择死亡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抗议当时的社会。秦王抛弃礼仪,野心勃勃,用权术驾驭士人,像对待奴隶一样指使百姓。如果他肆无忌惮地称帝、残酷地统治天下,很多人将会像鲍焦那样赴东海而死,我同样不忍做他的子民。我之所以要见将军,是因为我想帮助赵国。”
辛垣衍问道:“先生怎样帮助赵国呢?”
鲁仲连说:“我先想办法使魏国和燕国发兵营救赵国,此后,齐国、楚国自然会向赵国伸出援手。”
辛垣衍说燕国帮助赵国还倒有可能,但他本人就在魏国,想听听鲁仲连如何说服魏人援助赵国。鲁仲连说魏人还没有看到秦国称帝后的危害,如果能够使魏人看到危害,他们必会出兵相救,辛垣衍表示愿意洗耳恭听。
鲁仲连说:“以前,齐威王曾施行仁政,带领天下诸侯去朝见周朝天子。当时周朝国贫势微,各诸侯都不愿意去朝拜,只有齐国独自前往。后来周烈王死后,各诸侯纷纷派遣使者前去吊丧,齐国使者最后赶到。刚即位的周显王大怒,派人告诉齐王说:‘天子驾崩,各诸侯国都去吊唁,齐国最后赶到,应当处以斩刑。’齐威王勃然大怒:‘呸!你母亲也不过是个奴婢罢了。’后来,这成了天下的笑柄。周烈王活着的时候,齐威王去朝拜他。等他死后,齐威王却要唾骂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齐威王受不了周室那些过分的要求。然而,作为天子,已经习以为常,根本不能体会到诸侯国的难处。”
辛垣衍说:“先生难道没有见过奴仆吗?十几个人服侍一个人,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力量和智商不如他们的主人吗?不是,那是因为他们害怕主人。”
鲁仲连问:“照此说来,秦国和魏国的关系就是主仆关系了?”
辛垣衍说:“是的。”
鲁仲连接着说:“既然是这样,我就可以说服秦王把魏王煮熟后剁成肉酱。”
辛垣衍流露出不悦之情:“咳!先生的话是不是说大了?您怎么能让秦王烹醢魏王呢?”
鲁仲连说:“当然可以,我说给你听。以前,九侯、鄂侯、文王三人都是纣王分封的诸侯。九侯将自己漂亮的女儿献给纣王,纣王却认为该女相貌丑陋,于是把九侯剁成了肉酱。鄂侯为九侯说了几句话,言辞稍微有些激烈,结果被纣王制成了肉干。文王听说后,长叹一声,结果被纣王关了百日,还差点丧命。为什么这些称王的人会有如此悲惨的下场呢?”辛垣衍回答说是因为他们是仆人,而魏国向秦国称臣实属无奈。
鲁仲连继续说:齐愍王要去鲁国,夷维子随行。到了鲁国后,夷维子问鲁国人:‘你们准备用什么样的礼节招待我们国君呢?’鲁国人说:‘我们准备用十太牢的规格来招待他。’夷维子生气地说:‘你们怎么能用这样的方式招待我王呢?我王巡游各诸侯国,其他诸侯都将寝宫让给我王居住,还要交出钥匙,然后带着衣服,捧着几案,在堂下伺候我王。我王吃完饭后,各诸侯才能退去处理其他政务。’鲁国人听完夷维子这番话后,立刻关上了大门。齐王没能进入鲁国,于是打算去薛国,途中假道邹国,正逢邹国国君死,于是准备前去吊唁。夷维子令邹国以对待天子的礼仪来接受齐愍王的吊唁,邹国上下都不同意,并表示一定要如此,必将伏剑自杀。于是,齐愍王不敢入邹。邹、鲁两国的大臣虽然在活着的时候领不到俸禄、死后也得不到很好的安葬,但坚决不以天子的礼仪接待齐愍王。如今秦国是万乘之国,魏国也是万乘之国,都有王的名分。如今见秦国仅打了一次胜仗,便要尊其为帝。由此看来,赵、韩、魏三国的大臣还不如邹、鲁二国的臣子啊!
再说秦王一旦称帝,势必会变更各诸侯国的臣子,将他认为没有能力的人和憎恶的人换下去,扶持他认为有才能的人和亲近的人。这些得势的臣子将把他们的女儿和小妾许配给各诸侯充当妃姬。当她们日夜在魏王面前谗毁,魏王的皇宫里怎能安静下来?而将军您又用什么来维持自己的地位呢?
听了鲁仲连的这番话后,辛垣衍站起来向鲁仲连施礼,并说道:
“起初我认为先生只是一个平凡人,现在我才发现先生足智多谋,目光深远啊!请允许我离去,此后我再也不提尊秦为帝的事了。”秦将听说这件事后退兵50里,后因魏国公子率兵前来营救而引兵离去。
鲁仲连一番宏论使辛垣衍佩服得五体投地,既破坏了秦国称帝的阴谋,也劝退了魏国的说客,可谓一举两得。
由鲁仲连劝说辛垣衍这一过程来看,不难看出鲁仲连所使用的说服方式。用其他诸侯国和大臣的具体实例,推及魏国与秦国间的关系,借以唤醒那些投降派们的斗志和勇气。在推理过程中,言辞激昂,逻辑缜密,把所有的事实都摆在了辛垣衍的面前。在大量事实的前提下,辛垣衍再也无话可说,对鲁仲连即钦佩又感激。
古人在说服他人这方面的经验,足以使现代人自愧不如。推理说服、用事实说话,只是说服别人的方法之一。要想使自己的口才更进一步,我们青少年还应该向古人学习,将说服他人的方法琢磨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