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文明礼仪手册
15146100000163

第163章 我国民间主要节日

(1)元旦

每年阳历1月1日,是我国人民传统的新年——元旦。“元旦”就是一年的开始、一年的第一天,是一年中第一个美好的节日。每当元旦到来之际,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同庆贺。节日前夕许多人有购买或赠送贺年片和挂历的习惯。过去,贺年片大都是梅花笼纸裁切的,一般6.7厘米宽、10厘米长,下端分别写着收片人和贺者的名字。而挂历最早称为“灶画”,是过小年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用来贴在灶头上的,后来被称作年历画片。它是一种日历与画相结合的日用美术品,深受广大中国百姓的欢迎。

(2)春节

春节是我国农历的新年。在民间,它是最古老、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古称元旦。根据民间习俗,从腊月二十四起到新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止都称春节。现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一般从大年三十(或二十九)开始。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清扫一新,贴春联、贴年画、守岁、放鞭炮、拜年等,活动丰富多彩。过年时,招待宾客的食物极有说法:吃柿子、苹果,意为事事平安,吃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

(3)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根据我国民间传统的习惯,在一年开始、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家家户户亲人相聚,共同欢庆,因而这一天也叫“上元节”,又称“元宵节”或“灯节”。元宵之夜,除吃元宵外,最大特征就是张灯结彩。这一夜,人们喜欢燃灯和观灯,因而元宵节也称“灯节”。现在许多地方元宵节灯会仍很盛行,灯展更是百花齐放、争奇斗妍。另外还有不少地方会举办灯谜会,极富民族风格与生活情趣。

(4)清明节

“清明”这一名称,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常在每年阳历4月5日前后。旧俗在清明前一天(有说前两天)禁火寒食。如今,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手持鲜花或小花圈,为故人扫墓,焚香、烧纸钱。不少单位还组织学生、职工,为英烈扫墓,向他们敬献花篮。许多人结伴踏青,欣赏美丽的景色,因而“清明节”又有“踏青节”之称。此外,民间还盛行放风筝、荡秋千、踢足球等活动。

(5)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关于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怀抱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两岸百姓知道后,纷纷划船打捞他的尸体,并向江中投放粽子,使鱼虾吃饱后不吃他的尸体。此传说历代沿袭下来,演变成如今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因为五月雨水多,温差大,同时,又是长江黄河汛期,常有水灾发生,所以人们在端午节还举行“除鬼驱邪”的活动。

(6)中秋节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我国古代历法的解释是: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叫“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时节,丹桂飘香,秋高气爽,皓月当空,“一年明月今宵多”。人们把月圆看成是团圆的象征,因而也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赏月、祭月、喝“团圆酒”、吃“赏月饭”是中秋节主要的习俗。

(7)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我国古代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并阳,故称“重阳”。重阳时节,正是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之际,人们在这一天登高、骑射、插茱萸、饮菊花酒、赏菊,这些习俗自战国时起一直流传至今。如今,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除了寓于祝愿老人健身延年之意外,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关心与尊重。每逢重阳节,社会各界人士均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老年人的敬意。

(8)冬节

在我国民间,很多地方有过“冬节”的习俗。“冬节”就是“冬至”,时间在每年阳历的12月22日或23日。每逢冬节之日,人们都要全家团聚,欢乐饮宴,以示庆贺。一些地区在冬节还有祭拜祖先的习俗,例如,台湾省的冬节民俗就是蒸九层糕祭拜祖先。

(9)腊八节

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在我国远古时期,“腊”本是一种祭礼。当时人们在新旧交接时经常用猎获的禽兽来举行大祭,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古人把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合在一起称为“腊祭”,所以就把冬末的十二月叫作“腊月”。腊月初八又称“腊日”,在这天要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祈求丰收与吉祥。我国许多地方流传着农历十二月初八喝腊八粥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