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朝天空:李国文散文集
15149200000013

第13章 早市的帕瓦罗蒂

在我住处窗外的小马路上,真武庙四条,是一条早市街,方便居民不少,值得称道。但每天早晨,总有几位声若洪钟,敢与高音C王的帕瓦罗蒂媲美的小贩,扰人清梦。叫卖是做生意招揽顾客的一招,无可非议。但有必要叫得那么响,以致声震百米开外吗?我也观察过多次,就在这些早市的帕瓦罗蒂旁边,也有压根儿一声不吭的小贩,他们卖出的货物,并不比别人少。因此,叫声分贝高,未必卖的货多,声音强弱与经济效益是不挂钩的。我曾经跟其中一位开过玩笑,你要是学唱歌准得金牌,春节晚会就得请你去献艺了。他乐了,也很幽默,我要成歌星的话,那四大天王就得来卖菜了。

离我住处不远的真武庙二条,原是北京有名的小吃街,现在,还路于民,已经成为一条优美的街道。早先,那些小饭铺,每到晚间,吆五喝六,高谈阔论,觥筹交错,喧嚣热闹。我没有分贝计,每次路过,那小吃店里的声浪,扑面灌耳而来,能推人一个跟头。下馆子,是生活改善的可喜印证,人们在果腹以后,应该追求既是物质也是精神的享受才是。在这种喧嚣嘈杂、震耳欲聋的环境下,即使美食,也不觉其美了;同桌之人,虽近在咫尺,也要扯着嗓子吼,方能使对方听到;吃一顿饭,有如打一次架,不知有何乐趣可言。

这种高声朗气、语惊四座、旁若无人、振聋发聩的说话方式,在国内,彼此彼此,已经习惯。但走出国门,同胞们的高分贝,就变得很刺耳,难免要遭人非议了。有一次,在泰国鳄鱼湖的小卖店里买纪念品,在各国游客中,数敝国人声音嘹亮。那些开始走向世界的大款们,不但花钱最冲,谈笑也最响。只见他们呼来喊去,浑不在意,呼喊吼叫,人皆侧目。我亲眼看见两位洋老太太,直是摇头,那面部表情,让我感到很不是滋味。还有一次,在英国高速公路旁的快餐店进餐,大家排队,自取食物,算账交钱,然后端走,整个餐厅,秩序井然,安安静静。忽然进来一行人,只见他们加塞抢先,占领桌子,高声朗气,招呼同伴;一听乡音,便知是来自国内的旅游团。本来还可听到的餐厅背景音乐,全被他们语惊四座的声浪淹没。我也注意到邻座的外国人,脸显不悦之色,也许出于礼貌,人家没有吭声,只是很快吃完食物后赶紧离开以避免这种如雷贯耳的灾难。这时,深感国人喉咙的音量调节开关大有减低的必要,否则,影响他人还不自觉,就更是不大文明的表现了。

我有幸在莫斯科大剧院,看过顶尖级的芭蕾舞演员列别谢茨卡娅告别舞台生涯的一次演出,很惊讶于那样宏伟壮观的大剧场里,演出中间,观众席里毫无响动,安静得出奇。只有当这位天才谢幕时,不仅有热烈的掌声,还听到观众由衷的欢呼。在幕间休息时,我注意到观众,着装整洁讲究,态度温文尔雅,言谈轻声细语,特别对演员表演的尊重,都体现出一种文化素养,实在让我钦慕。而在我们的一些剧场里,就不是这样的景象了。谈笑者有之,走动者有之,嗑瓜子花生者有之,打大哥大者有之,BP机嘀嘀乱叫者有之,乃至咳嗽、喷嚏、咯痰、呵欠者,都是不以为奇的。

所以,前些年一位以色列指挥家,非等音乐厅里完全安静下来才肯执棒。这样被人教训的事,最好不要再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