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遏制与绥靖:大国制衡行为分析
15149900000033

第33章 3 美、欧、苏经济关系

20世纪30年代美国通过贸易互惠协定扩大了出口,战时的租借条款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发展,使美国迅速摆脱了自1937年以来新的经济萧条,从1940年就走上战时繁荣的道路。战争期间,美国实物出口量增加2倍,进口增加20%,资本输出增加34.1%。随着战争局势的明朗化,美国朝野的许多重要人士认识到,要实现战后经济的顺利转轨,继续维持繁荣和高就业,就必须扩大对外贸易,重组国际经济。在美国的直接推动下,1944年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定,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标志着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和马歇尔计划加强了美欧自由贸易,使美国向西欧输出了大量民用工业品和恢复经济所急需的机械设备和资金,从而把西欧纳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40年代中后期,国际金融秩序和多边贸易体系的逐渐恢复,奠定了美国和西欧之间经济关系的坚实基础。而苏联拒绝参加布雷顿森林体系和马歇尔计划,联合东欧等国家于1949年4月成立经互会,力图以之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抗衡。东西方之间经济往来急剧下降,1946年美苏贸易约6100万美元,1950年则减少到1000万美元。

1945年至1950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增加了41%,其中对西欧等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比例虽有下降,但其绝对量呈增加趋势。而且,1945年停止实行租借法后,美国对西欧的信贷大量增加。1945年12月,美国政府向英国提供了总数达37.5亿美元的长期低息贷款。1946年7月,美国政府又授权进出口银行将出口信贷增加到35亿美元,以满足西欧国家的进口需求。对外贸易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30年代的6%增加到1948年的10%。1947年,出口大约占美国GNP的7%,提供了500万个工作岗位,林?艾登认为,“战后和平时期能提供700万至1000万新的工作岗位绝非小数目。”对外贸易占GNP的比例不高,但对美国战时经济的顺利转型有重要意义。由于战时美国工业生产能力靠军火生产而急剧膨胀,一旦大批军人复员和政府停止巨额军火采购,严重失业和经济衰退可能随之而来。美国决策者认识到,要实现战时经济向平时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解决战时积累起来的巨大生产能力,就必须拆除排他性的贸易集团和货币集团,以利于美国商品的出口。

但是,杜鲁门政府追求国际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的努力在国内外都面临着严重制约因素。首先,1946年国会中期改选后,参众两院都是共和党占多数席位。1947年至1949年,国会中共和党贸易保护主义势力要求降低税收,反对推进自由贸易。因而,在马歇尔计划的酝酿期间,杜鲁门政府“不得不处理美国商业和农业部门的特别需要……这些选民为了哪怕最小的暂时利益,也可能做出损害总体目标的行为。”其次,西欧各国由于遭受战火蹂躏,黄金外汇储备枯竭、资金拮据,经济恢复乏力。这些国家虽然很需要美国商品,但缺乏支付手段,因而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对贸易和外汇的管制,不可能听从美国的安排立即实现多边自由贸易和主要货币的自由兑换。另外,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通过国家资本输出,帮助西欧复兴经济,以便它们能够从美国进口并削减关税壁垒和取消贸易限额。但是,国会不同意无期限地对西欧进行援助。而且,在马歇尔计划的讨论和实施过程中,西欧国家对美国提出的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主张持消极态度。40年代中后期,这些因素限制了美欧经济关系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美国和西欧之间业已存在的经济依存关系继续得到发展。世界贸易的增长率超过了60%,资本流动增长率超过了80%,与一战前的增幅已经不相上下了。50年代初,美国对外贸易占GNP的比例为9%左右,英、法对外贸易占GNP的比例分别从30年代的30%和18%上升到1950年的45%和30%。更重要的是,美、英、法三国之间的金融一体化已经达到极高的程度。贸易、投资和金融联系的增加促进了西方大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的高度相关性,加深了西方经济的一体化水平,因而罗斯克兰斯认为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出现了“相互依存的均质化和稳定性”(homogenization and stability of interdependence)。50年代,美国基本上摆脱了传统孤立主义的桎梏,与其他大国有密切利益联系的外向性社会经济集团成为国内政治的主导力量。1950年至1960年,美国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增加了266%,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从1950年的45%上升到1955年的53%,并在1960年升至61%。50年代国会两党在贸易自由化上意见高度一致,反映了美国对出口利益的关注胜过对进口竞争影响的担心。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与西欧的贸易投资关系继续发展。60年代,美、英、法贸易额占GNP的比例中速增长,但它们的贸易额增长极快,从1954年至1961年63.3%的增长率跃升至1961年至1968年的86%。1963年至1973年间,西方国家的相互贸易增加了3倍多,1973年至1982年间,又增加了2.5倍。到80年代中,美国对西欧的贸易占其出口的1/4和进口的1/5.美国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增长迅速,1960年至1970年跃升了168%,流向发达国家的资金份额从61%上升到69%。其中,美国对西欧的直接投资尤为突出,1960年美国对西欧直接投资占其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0.3%,1989年增加为47.3%。此外,根据罗斯克兰斯等人的研究,1958-1975年西方主要国家之间消费和批发价格的相关度比50年代显著提高,表明西方经济依存进一步增加。70年代,美国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开始丧失,因而停止了黄金与美元的自由兑换,非关税壁垒增加。而且,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纷纷加强了经济管理,美国的贸易思想开始从自由贸易转向公平贸易和战略贸易,与西欧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是,由于经济国际化和一体化程度的提高,美欧经济联系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强化。

总之,西方大国之间的经济依存在20世纪30年代和二战期间开始发展,但直至40年代末和50年代才得以巩固。60年代以后,虽然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时有危机发生,但美欧之间经济相互依存继续发展并且更加平衡,而它们与苏联的经贸关系则维持在很低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