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龙魂天子:千古流传的大清帝王
15150300000011

第11章 建立大清,完善八旗

皇太极即汗位以来就倾心于学习中国历代专制主义的封建统治,不断地加强集权。他上台伊始,设了八大臣管理国务,称八固山额真,削弱了诸贝勒的权力,加强了汗权。

皇太极又处心积虑以获得南面独坐权。天命六年(1621年)努 尔哈赤命四大贝勒“按月分直”,皇太极即汗位,四去其一,其余三大贝勒仍“分月掌理”,这是一种分权制度。皇太极刚登汗位时,与其余三大贝勒(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与三贝勒莽古尔泰)共同当政,群臣上朝时均南面而坐,这突出不了皇太极的地位。他处心积虑争取南面独坐,借用各种机会把其他三贝勒打下去。

天聪四年(1630年),皇太极以二贝勒阿敏从滦州、遵化等地败归,心怀异志,僭拟国君等16条罪状将他幽禁籍没。第二年,皇太极以持刀“向前”行刺自己为罪名处置了三贝勒莽古尔泰。在明白了皇太极杀鸡给猴看的手法后,大贝勒代善便自个儿要求下台。但是,皇太极对代善还不放心,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又以代善轻视君上、贪财枉法的罪名削了代善的贝勒爵号。第二年代善封和硕礼亲王。第三年,皇太极又斥责他越分妄行,轻君蔑法,迫使他闲居。自此,皇太极终于可以“南面独坐”了。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再次率军远征林丹汗,长途奔袭至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林丹汗星夜逃遁。此后,蒙古察哈尔部逐渐分崩离析,林丹汗逃至青海出痘病死了。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命令多尔衮等再次率军攻打察哈尔部。林丹汗的儿子额哲率部归降,献上传国玉玺。接下来,皇太极巩固和完善了八旗制度,扩编蒙古八旗,加强对蒙古的统辖;创设理藩院,专门处理民族事务;设立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和理藩院形成所谓“三院六部二衙门”的政府架构,基本完善了政府组织的体制和架构。

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即公元1635年11月22日,皇太极正式下令把族名定为满洲:“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从此以后,满洲族简称满族,这样无疑凝聚了整个满洲内部的力量。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在盛京笃恭殿举行盛大典礼,大贝勒代善用满文宣读表文,额哲用蒙古文宣读表文,汉人孔有德用汉文宣读表文。这就意味着皇太极不仅是满洲人的皇帝、蒙古人的皇帝,也是汉族人的皇帝。

皇太极称帝之后亲自领兵攻打的不是明朝,而是10年前曾与他签订过“兄弟之盟”的朝鲜。自从后金与朝鲜结为兄弟以来,朝鲜仍与明朝藕断丝连,对后金政治、经济、军事的一些要求都寻找借口不肯应允。皇太极每有胜利,都不厌其详地派人告诉朝鲜,极力想把朝鲜从明朝一边拉过来,但一直收效甚微。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大典上,朝鲜使臣拒不跪拜,衣服被撕扯破后,愤然离去。皇太极非常恼怒,崇德元年十一月和十二月,皇太极以“朝鲜败盟逆命”为由,两次对朝鲜用兵,统率清军渡鸭绿江,前锋直指朝鲜王京汉城。第二年正月,朝鲜国王李惊请降。不久,朝鲜军队在汉江东面的三田渡,设坛杀白马黑牛,焚香盟誓,朝鲜国王表示尊崇清朝的正朔,向清朝进贡,结成“君臣之盟”。皇太极此次用兵朝鲜,达到了一石三鸟的目的:一是改变了朝鲜游荡于明朝和清朝之间的立场,二是得到了来自朝鲜的物资供应,三是解除了南攻明朝的后顾之忧。

蒙古、朝鲜臣服后,东方、西方的牵制势力都已经扫清,皇太极开始专心对付南部的明朝。崇德元年(1636年)和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极亲派军入关,蹂躏了明朝广大地区,掳掠了大批人畜和财物,使明朝一次又一次地大伤元气。

皇太极即位后,一方面积极从事扩张政策,另一方面仍然注意缓和民族和社会矛盾,他命令臣下对新掠取或来降的蒙古、汉人做好安置。归附皇太极的蒙古人和汉人官兵日益增多,以至于满洲八旗无法容纳,于是皇太极在满洲八旗的基础上,于天聪九年(1635年)建立蒙古八旗(2.5万人),此后又于崇德七年(1642年)建立汉军八旗(3.3万人)。加上原有的满洲八旗,合满、蒙、汉共24旗。这就使八旗制度臻于完备,武装力量不断扩大。

汉军八旗的始创,和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的先后率众降后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孔有德(1602—1652年)、耿仲明(1604—1649年),均为辽东人。努 尔哈赤攻克辽东,孔、耿二人走投登州巡抚孙元化,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率兵围大凌河城,孙元化派遣孔有德率兵3000渡海增援,在海中遭遇飓风,孔有德几乎丧命。渡海不成,十一月,孙元化又派孔有德率800骑兵从陆上赴援。孔有德心中愤恨,行到邹平县(今山东邹平),滞留月余。后来遇到了孙元化派遣去塞外购买马匹的参将李九成,两人密议后,宣布叛明。第二年正月,孔有德等挥师登州城下,耿仲明为内应,内外夹攻,迅速攻克登州。不久,又有驻旅顺的明朝参将率部分官兵造反,渡海到登州,加入孔有德部队。孔部兵势大盛,从此,他们率军在山东一带攻城略地,明朝调集大批兵马前来镇压,孔有德等退守登州。明将祖大弼率兵数万将登州包围,双方相持五月有余,李九成战死。孔、耿军队终因众寡悬殊,无法打破明军的围攻。两人感到力不能支,决计突围投奔后金,后来队伍历经艰险,顺利来归,皇太极隆礼相待,关怀备至。并正式宣布封孔有德为都元帅,耿仲明为总兵官,赐给敕印。其他各官也视功劳分别封赏。不久,孔、耿率军协同满洲八旗攻克了旅顺城。

天聪八年(1634年),明朝广鹿岛副将尚可喜效法孔、耿的行动,率数千名官兵和百姓也叛明投降了皇太极。

孔、耿、尚归附后,皇太极对三人极为优待,为他们营建府第,同时保持他们军队的编制,让他们继续统帅,旗下汉兵没有遭受满人歧视之感,深得广大汉兵的拥护。

崇德元年,皇太极接受尊号为皇帝,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将汉人组成的部队特许三人独立分管,使他们获得类同八旗旗主一样的权力。因此,孔、耿、尚等人来归,成为皇太极编制汉军旗的最好契机。

天聪七年(1633年)七月初一,皇太极令分隶满洲各旗所属汉人壮丁,每10名抽1丁披甲入伍,共得1580人,组成一旗汉兵,由汉官马光远统领,旗帜用黑色。这是正式建汉军旗之始。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皇太极又把一旗汉军分作左右翼两旗,以汉官石廷柱为左翼固山额真,马光远为右翼固山额真,都按照满洲八旗的样式编壮丁为牛录。崇德四年(1639年)六月,再分二旗为四旗,合计7000人左右。崇德七年(1642年)六月,也就是皇太极去世的前一年,他将原四旗改编为八旗,称为八旗汉军,旗色、名称、官员设置一如满洲八旗之制,所不同的,前者的旗主可以由皇帝随时撤换任命,后者则是世袭。同年八月,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奏请“以所部兵随汉军旗下行走,上允其请”。他们虽然没有编入八旗,但应属于八旗汉军的一部分。至此,皇太极完成了对八旗汉军的创建。皇太极创建汉军与蒙古八旗,既增强了清朝的武装力量,也对满、蒙、汉的广大人民实行了深一层的控制,同时给予汉族、蒙古族的历史地位以某种肯定,缓解了满、蒙、汉三族之间的矛盾。

蒙、汉与满洲八旗并立,这就从法律和制度上把这种联合的关系进一步确定下来,标志着以满族贵族为核心的,与汉、蒙封建地主阶级联合统治的基础更广泛了。皇太极创立的汉军八旗,对后来清朝夺取全中国的统治权具有重要意义。

皇太极晚年,他的子侄们在他面前大发牢骚,说太祖时诛戮汉人,而今汉人有为王者矣,有为昂邦章京者矣,而满洲宗室却有为官者,有为民者,“时势颠倒,一至于此!”但是,这位远见卓识的大清帝并未因此动摇其满、蒙、汉并立的国策。这一国策也为后代的顺治、康熙等帝王所继承,为清朝260多年的统治打下了牢固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