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龙魂天子:千古流传的大清帝王
15150300000012

第12章 解围松锦,奠定帝业

锦州是明朝设置在辽西的军事重镇之一,广宁中屯卫、广宁左屯卫设在这里。自从明清(后金)交战以来,锦州的战略地位日益显得重要。明朝派遣重兵驻守,加固城池,力图使锦州成为阻止清兵西进的一座坚固堡垒。

皇太极称帝之后,一方面,不断派遣大军入关,深入明朝腹地,沉重打击明朝的有生力量;另一方面,又在关外宁锦一线与明朝展开激烈的争夺。皇太极很清楚,只有先打下锦州,然后从山海关进攻北京,才能给明朝致命一击。

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皇太极鉴于漠南蒙古归附、朝鲜称臣,后顾之忧已解除,且经多次入关作战消耗了明廷实力,决计以10万兵力攻取锦州,打通辽西入关通道。皇太极命令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右翼主帅,多罗贝勒多铎为左翼主帅,各统兵开赴义州驻守,筑城屯田,筹措攻城器具,对锦州形成合围之势。实行围困,是对付明军的较为有效的措施。皇太极进兵义州,目的是为长期围困锦州提供后勤支持。

从崇德六年(1641年)起,济尔哈朗开始命令诸军包围锦州。这一年,清军攻打锦州,东关守将吴巴什降清,清军轻松地取得了锦州的外城。当时,辽东名将祖大寿镇守锦州城。他本来在天聪五年(1631年)大凌河之战中已投降后金,当时他诡称妻子在锦州,要求迎接妻小,同时作为内应,智取锦州。皇太极放他回去,结果他一去不返,还当上了锦州的守将,祖大寿之外甥吴三桂为副将。祖、吴在辽东拥有强大实力,是明朝倚重的军事集团。祖大寿坚守锦州,清军屡攻不克。

此前,明朝已调洪承畴(1593—1665年)入卫京师。洪承畴历任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是明朝晚期不可多得的一位帅才。此时由于受到清兵的极大威胁,崇祯帝正式任命洪承畴为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这是准备决战的重要一步。

洪承畴十月出山海关,调集曹变蛟、王廷臣、白广恩、马科、吴三桂、杨国柱、王朴、唐通八位总兵,13万步骑,4万马匹,东来解锦州之围。祖大寿驻守锦州,以松山、杏山、塔山三城为犄角。清朝也把孔、耿、尚的军队调来,助围锦州。洪承畴采取“步步为营,且战且守,待敌自困,一战解围”的战略,于崇德六年即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率兵进驻松山与锦州间的乳峰山,两军初战,“清人兵马,死伤甚多”,清军失利,几乎就要溃败了。

失败的消息传到盛京,皇太极见形势危急,事关重大,于崇德六年八月亲自领兵进战,大大鼓舞了清军的士气。皇太极采取大包围的攻势,挖深壕困住了明军,洪承畴正欲决一胜负,而部将各怀异志,以无饷为由商议回宁远取粮。还没等下令出击,王朴等总兵得悉皇太极亲征,慑于其声威,纷纷乘夜率领本部兵马撤退,遭到清军的伏击,明13万兵被斩的就有5万。

经过激战,皇太极获得大胜。洪承畴只剩下1万余人退守在松山城内,几次欲突围而出,都遭遇失败。清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明朝松山副将夏承德暗地里投降清朝,密约清军为内应,二月十八日清军入松山,生擒洪承畴、辽东巡抚邱民仰等重要将领。皇太极下令就地杀掉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押解洪承畴到都城沈阳。三月初八,锦州城内的祖大寿因孤立无援,率领锦州守军降清。四月,清军又攻克塔山、杏山,并毁二城。至此,持续两年的松锦之战结束。

自万历四十六年即天命三年(1618年),在抚顺明朝与后金的第一次交锋开始,至崇祯十七年即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在近30年间,有三大战役对明清兴亡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们是萨尔浒之战、沈辽之战和松锦之战。萨尔浒之战,明朝在辽东一带的地位从有利转为被动;沈辽之战,明朝在辽东的势力几乎终结,后金在辽东确立统治;松锦之战,明朝失去关外的所有一切。清朝人说,萨尔浒之战是“王基开”,而松锦之战是“帝业定”。松锦之战还有一大意义是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的归顺。皇太极俘虏洪承畴回沈阳,想尽办法说服了他归顺清朝。

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极发动了生前最后一次入关之战。他对这次军事行动提出的要求异乎寻常,即注意明朝和农民军的动向及应对态势采取适当策略。这表明皇太极认为大清取代明朝统治全国已为期不远。虽然终皇太极之世,清军不曾通过山海关,但没有先前的扫清道路,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清军入关。

这样松锦之战就为清军定鼎燕京、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