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太子胤礽被废。胤礽本来很得康熙喜爱,导火索是皇十八子胤祄在出巡途中的意外病亡,康熙悲痛不已。众皇子骤失同胞手足,也都十分悲戚,唯有皇太子胤礽若无其事,依然谈笑风生,毫无悲痛之意。康熙帝对此深为气恼,指责胤礽身为皇太子,却没有仁爱之心;身为兄长,却不怀手足之情。不料,胤礽竟愤然发怒,当面顶撞君父。随后康熙帝还发觉,每当夜幕降临,胤礽总是逼近行宫大帐篷外探头探脑,从缝隙向内窥视。这引起康熙帝的高度警觉,感到被杀害的危险正向自己逼近,于是决定先发制人,命胤褆严密保护自己,然后召集诸王、大臣,历数太子的罪状,宣布废去太子之位。
太子位一空,萧墙祸起,众位阿哥都开始觊觎太子位。
皇长子胤褆最先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胤褆当时已经36岁了,但因为不是正宫娘娘所生,所以没能当上太子。但废太子时,胤褆护驾有功,康熙帝还让他监管胤礽的所作所为。这一安排使胤褆误以为自己时来运转,他悄悄地向康熙帝表示要替父皇杀死胤礽。康熙帝当即识破了他的诡计,也看透了他的心狠手辣。胤褆见立储无望,遂找道士出谋划策施行巫术,以期卷土重来,事泄后被康熙帝圈禁高墙。
“八爷党”是所有朋党之中势力最强的一支。胤禩的生母良妃卫氏地位十分低下,不太受康熙帝的重视,但胤禩不甘就此认命,废太子后,他企图谋位的活动更加频繁。但与胤褆谋夺嗣位的杀气腾腾相反,胤禩以仁爱好礼出名,人称“八贤王”,表面上礼贤下士,实际上却在结党营私,笼络了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以及侍卫鄂伦岱、内大臣阿灵阿等人为其卖命。但康熙帝明确让胤禩死了这个心思,说他“系辛者库贱籍之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信相面人张明德之言,大背臣道,雇人谋杀胤礽,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因不得立为皇太子恨朕入骨,此人之险百倍于二阿哥也!”并宣称“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胤禩谋夺嗣位无望,不免怨恨父皇,使父子间的感情出现了裂痕,甚至到了反目的地步。康熙帝出塞狩猎回京,胤禩不但不恭迎,反而派太监送去两只快要死的鹰,以表示对父皇狩猎之事的藐视,康熙帝非常生气,大骂胤禩不孝不义。在众人举荐胤禩为皇位继承人之后,胤禩自己谋夺嗣位之心也溢于言表,试探地问康熙帝:“我该怎么办?要不然我就装病,免得再有保举的事发生。”他希望康熙帝能承认这种推举的事实。康熙大怒,下令圈禁胤禩,废了他的爵位。
这时,康熙帝的第三子胤祉也跳了出来。与胤褆、胤礽、胤禩等人与康熙帝的紧张关系不同,胤祉和康熙帝的关系较为融洽。康熙帝虽然对这个儿子很喜爱,但认为他缺乏统领全局的才能,所以并没有表现出要把治理天下的重任托付于他的意思。
至于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十二阿哥胤祹明白皇位轮不到自己,加上他们也无此奢望,于是安安稳稳地当着自己的亲王,跟谁也不掺和。
对于众皇子的明争暗斗,康熙深感无奈,为根绝诸子间的夺位之争,只好释放了废太子和皇八子,恢复皇八子的爵位,并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再次立胤礽为太子。胤礽虽然被废过一次,仍然没有学会谨慎,他为获罪的步军统领托合齐通风报信,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被废,被永远幽禁于咸安宫。皇太子第二次被废后,康熙帝就不再预立皇储,储位空虚长达10年之久,其间,势力上升最快的是皇十四子胤,他是雍正帝的同母弟。胤与皇八子胤禩很说得来,称得上情投意合。在胤禩因夺嫡而被锁拿时,胤拼命保胤禩,随着时间的推移,胤禩离太子的宝座愈来愈远,胤也开始积极谋取储位。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西北战事的发展,给了胤在政治上大显身手的机会。他被康熙帝任命为大将军,带兵出征西北。在西北战场上,他继续招贤纳士,对自己的前途多方经营。胤主持西北军务四年,康熙帝称赞他“有带兵才能”。但康熙绝无立其为储的意思,因此尽管封他为王,却没有赐予封号,而且在西北战事已定之后,让他待在西北,并未召他回朝。
这样直到去世,康熙也没有明确太子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