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生意就这么简单
15163500000012

第12章 适时下手:善抓商机是成功生意人的制胜法宝

做生意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巧都可以言传身教、习而得之,惟有抓住机会的能力对生意人来说更多要靠个人的天分,而每个人在这方面的感悟也是千人千面。但有一条要记住:看准了,就下手。

1众人关注中找商机

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大大小小的事件,当这些事件成为人们生活的焦点时,它也就成为社会的“热点”。所谓“热点”,指的就是某时期引人注目的问题。面对同样的“热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常人也许仅仅以旁观者的身份关注一下,但精明的商人们却不仅如此,他们还会从中挖掘更多的商机,李树斌便是其一。

李树斌是马来西亚人,从小就梦想着将来能通过做生意发大财,于是,大学毕业后,他没有去找工作,而是向银行借了笔钱,办了一家日用小商品生产厂。但由于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几年下来,李树斌的事业几乎还是原地不动,这令他十分苦恼。不过他是一个认定一件事就会干到底的人,所以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自己的小工厂,而是一直在寻找发展壮大的机遇。

1998年,马来西亚有一位名叫费伊的少年,因盗窃公共财物被捕,由于他不符合判刑条件,便被给予一顿鞭刑以资惩诫。这本属平常小事,但被媒体披露后,竟在全马来西亚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人认为,运用这种残酷的刑罚,对待一位尚属初犯的少年,很不人道;也有一些人觉得,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人权的掩盖下,未能得到应有的惩诫,这样,必然惯坏孩子,导致其走上更大的犯罪道路。双方争辩十分激烈,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马来西亚的一分子,李树斌当然也十分关注这一“热点”事件。不过,和一般人不同的是,他关注的不是争辩双方的对与错,而是这件事能否给他的事业带来发展的机遇。有一天,他突然灵机一动:要是开发一批带有警示性的日用品,趁机投放市场,不是可以受到那些支持对犯罪少年加以惩诫的人的青睐吗?并能让青少年在无痛苦中得到警示。

很快地,他请人设计了一个藤条刑具的图案,印在T恤衫、茶杯、书包上,并加上一条广告语:不用藤条,便会惯坏孩子!

结果和李树斌预料的一样,其带有藤条刑具图案的T恤衫、书包等日用品十分畅销。大多数马来西亚中老年夫妇都争相购买,以警示自己的儿孙。

就这样,李树斌抓住了众人讨论青少年犯罪是否该受到严惩这一热点事件创造了一次商机,开发了日用品新市场,让自己的公司从此名声大振,发了一大笔财。

对于“热点”的把握,成就了李树斌的企业。正是他无比精妙的创想,将“热点”及时变为“卖点”,才使他的公司从此名声大振。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这也导致了竞争的加剧,于是人们开始慨叹:“生意越来越难做,钱不好赚了。”表面看来确实如此,但细细探究,却并非这样。

其实,在信息膨胀的今天,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新闻资讯,其中自然不乏“热点”事件,而恰恰是这些“热点”,吸引了无比众多的眼球。所以,发掘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把“热点”转化为产品的“卖点”,消费者的注意力便会集中到你的产品上。

2别人的需要正是我的机会

如果说一个人身无分文,经过几桩买卖就可赚上千万美元,你会不会相信?但有人却真的这样做成了。他从一个信息入手,挖掘其中的潜在价值,并且以此为出发点自己去创造商机,经过一环扣一环的生意,最终获得了成功。

拉菲尔·杜德拉是委内瑞拉人,他原是一家公司的职员,经常为生计问题犯愁。怎样实现自己成为富翁的目标呢?杜德拉一直思索着也留意着……

有一天,杜德拉获悉阿根廷打算从国际市场上采购价值2000万美元的丁烷气。虽然财力不足,但他却意识到这是个难得的商机,所以他很想接下这宗生意。他决定去阿根廷考察个究竟,看看这一信息是否属实。杜德拉到那里一打听,发现果有此事,于是他开始盘算怎么争取到这笔生意。

此前,杜德拉从未接触过石油业,对该行业可以说是个“门外汉”,要做起来也会有一定的困难。经过多方面调查后,他发现这宗生意已有两位非常强大的竞争对手,一是英国石油公司,一是壳牌石油公司。这两个公司财雄势大,有丰富的石油经营经验。杜德拉知道,如果从正面与这两大竞争对手较量,无疑是“以卵击石”。于是,他决定采用侧面进攻的战术参与这2000万美元买卖的竞争。

为了找到一个好的方法,杜德拉再次对阿根廷市场做深入调查,发现这里的牛肉过剩,急于寻找出路。他反复思考,认为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大作文章:如果自己能帮阿根廷推销过剩的牛肉,就可以促使阿根廷购买自己的丁烷气。

拿定主意之后,杜德拉来到阿根廷政府有关部门,并对他们这样说:“如果你们向我购买2000万美元的丁烷气,我便向你们订购2000万美元的牛肉。”阿根廷政府觉得杜德拉的条件优于其他竞争者,能解燃眉之急,便决定把采购丁烷气的投标机会给他,使他一下有了强大的竞争力量。

接下来,杜德拉在寻找牛肉买家的过程中,获得了这样一条信息:西班牙有一家大船厂,这家工厂制造能力很强,却缺少订单,工厂处于半停产状态,西班牙政府十分关注。杜德拉认为这条信息又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便前往该国的有关政府部门游说。他表示:“假如你们向我买2500万美元的牛肉,我便向你们的船厂订制一条价值2000万美元的超级油轮。”这一条件对西班牙政府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因为他们本来就要进口大量的牛肉。于是,他们立即达成协议,并通过西班牙驻阿根廷大使馆与阿根廷联络,告诉阿根廷将杜德拉所订购的牛肉直接运往西班牙。

事实上,杜德拉在向西班牙推销牛肉之初,就已在物色购船的客户。最后他找到美国的太阳石油公司洽谈。他对这家公司的老板说:“如果你们肯出2500万美元来购买我的一条超级油轮,我就向你们购买2000万美元的丁烷气。”太阳石油公司想,反正自己是要买油轮的,现在杜德拉能买他们的产品,条件是有利的,便欣然接受了。

最后,这宗一环扣一环的买卖终于实现了。杜德拉在这桩巨额的交易中,分文资本不出,却从中获取了上千万美元的利润。

虽然买方与卖方永远存在,但他们的信息并不对等。也就是说,急于卖出的却可能一时找不到买家,而想要买的却又找不到卖主。这时,像杜德拉这样的牵线搭桥者便出现了,他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促成了多方的买卖成功。商机无处不在,但它却不会平白无故地亲睐于谁,更多的时候需要你去创造。

3把节日变“商日”

中国人对于节日的重视恐怕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逢年过节,拜会老人、走亲访友都免不了送一些礼物。丽珠制药厂就抓住这一机会,利用节日的热点,大搞企业宣传和产品销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越来越多的各种“节日”,既有顺应时代诞生的,也有传统延续下来的,它们一年年周而复始地来到。凡节目到来之际,无形中就是一个“热点”,给了众多厂商大肆行销的一个有利契机。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重阳节”、“儿童节”、“植树节”、“妇女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愚人节”、“环保节”、“粮食节”、“戒烟日”、“人口日”、“水日”……

珠海丽珠制药厂在1992年底推出的“’93父亲节‘丽珠得乐’献爱心”系列公关活动,仅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就使得全国各地发出了几十万份倾诉真挚父爱的信,像雪片一般飞进主办单位,产生了轰动效应。

“父亲节”始于美国,现在已在世界各地纷纷推广,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美国一项青少年调查显示,在他们心目中地位最高和最受尊重的人物是父亲。而我们中国的父亲,却公认是最吃苦耐劳、最慈爱的。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亲情传统,进一步塑造“礼仪之邦”和睦家庭的形象,以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环境,当然也为了张扬企业名声与品牌名声,1992年年底,丽珠制药厂利用“父亲节”——这个在中国内地还未被充分开掘的“准热点”,和《黄金时代》杂志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推出了“’93父亲节‘丽珠得乐’献爱心”系列活动。

活动内容包括:每一位儿女只要写信参加此项活动——“一句祝福,一片深情”,便可使其父亲收到丽珠制药厂免费赠送的一张精美的“丽珠得乐”父亲节贺卡,给他们带去一份儿女的情谊和丽珠制药厂对他们的关心。此外,还举办“父亲节”征文大赛。参加者以“我的父亲”为主题,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散文或随笔,描绘出自己父亲或慈爱或庄重的形象。根据这些征文,评出10位“模范父亲”及10篇优秀征文,并颁发证书、奖牌及奖金。

这一活动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共鸣,参加者写来一封封温馨感人的信,儿女们在信中表达了平时没有机会、没有勇气直接向父亲倾吐的心声……

这一封封来信表明,“丽珠得乐”父亲节的宣传活动已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一位孝子用诗歌形式简明扼要地表达了他对这项活动的赞誉之情:“丽珠一颗孝子心,得乐万家慈父情。”

在中国,尊老爱幼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都愿意为父母做一些事情,而丽珠得乐正顺应了这样的潮流。类似的例子并不鲜见,如脑白金的那句广告语:“今年爸妈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脑白金成为人们过年送礼的首选,在保健品市场,其销量始终占据着第一的位置。

每一件产品的畅销,都是因其在某一方面满足了人的心理诉求而取得成效的。中国人重礼,在节日中尤其如此。利用节日的热点大做文章,节日便成了不可多得的“商日”,如此把握商机,在中国这样的礼仪之邦必会大获成功。

4商战就须以快取胜

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企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决策如何,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年代里,决策的速度是极为重要的。这个规则信奉的是:若有七成胜算就应迅速决策;若只有五成胜算,则不适于下战书挑战市场的既有劲敌;若要等到有九成胜算,则早已时不我待。

20世纪80年代初,可怕的“艾滋病”悄然在美国出现,而且一旦感染便无药可救,只能在痛苦中无助地死去!而性传播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美国避孕套需求量大增,本土没多少存货,造成市场脱销。”这个消息被一个生产避孕套的日本厂商知道了。他们马上大量招工,开足机器,三班运转,最大限度地生产那小东西以满足美国人的需求。

当产品生产出来、一箱箱包装好之后放在仓库里,反倒成了他们心中的石头。怎样运到美国去?成本当然是海运最便宜,但时间太长;空运成本大,差不多是海运的几十倍。商海是瞬息万变的,谁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事呢?权衡再三,他们决定采用空运,以免夜长梦多。当避孕套空运到美国后,很快就成了抢手货,各代销店门庭若市,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从日本运来的两亿只避孕套很快就销售一空。日本厂商也因此大赚了一笔。

当时美国也有工厂想做这生意,但却自以为“地利”,没想到却迟了一步,错失了这一商机。

对于做生意,一念既定,余下的就是找办法,把握商机,尽最大可能抢在与你有同样念头的人之前找到制胜的办法。

5压力有时就是动力

有的机会并不是那么好抓,而是要透过困难的表象,能看到背后的机会。尤其当你的事业是在一个企业的经营模式下运行时,更要具备这种能力。

1972年,张果喜所在的厂因为经营管理不善,效益每况愈下,已濒临倒闭的边缘。结果,无法自负盈亏的木工车间被从厂里分离出来,单独成为木器厂。年轻的张果喜被任命为厂长。

张果喜名义上是厂长,可实际上,除了三平板车木头和几间破工棚,就只有21名职工和他们的家庭近百口人的吃饭难题,以及“分”到他们头上的24万元的沉重债务。

到了第一次发工资的日子,张果喜这个厂长手上却连一分钱也没有。血气方刚的他找到父亲,要把家里的房子卖了——那房子还是土地改革时分给他们家的,已经住过张家祖孙三代人。人家当了厂长,忙着给自家盖房子,张果喜这个厂长却急着卖自家的房子。尽管如此,通情达理的父亲理解儿子的难处,还是同意了。房子卖了1400元,张果喜全部拿到了厂里,这成了他们最初的本钱。

单靠这点钱,又能发得上几回工资呢?木器厂必须得找到能挣钱的活干。张果喜想,一定得另找出路。

情急之下,他想到了上海。

张果喜和厂里的四个人带了200元钱,闯进了大上海。因为怕被扒手扒去这笔“巨款”,他们躲进厕所里,每人分50元藏在贴身口袋里。晚上他们舍不得住旅馆,就蜷缩在第一百货公司的屋檐下打地铺。他们从上海人口中得知,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大厦坐落在九江路——九江可是江西的地名呀,他们感到了几分亲切,也更增加了几分希望。

在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陈列样品的大厅里,张果喜被一种樟木雕花套箱吸引了目光。套箱是由两三个大小不一的箱子组合而成的,每个箱子都是单独的工艺品,套在一起又天衣无缝;箱子的四沿堆花叠翠,外壁层层相映着龙凤梅竹,显得精美非凡。当他听说每件套箱的收购价是300元时,觉得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300元啊,他们四个人千里迢迢来闯上海,全部本钱也才不过200元呀!他决定接下这批活儿。

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答应了张果喜提出的承做50套出口樟木雕花套箱的请求,并当场签订了合同。

张果喜的名字,第一次与15万元“巨款”连在了一起。

张果喜没有马上回去,他对厂里的木工技艺心中有数,知道要做这样精细的活计还有难度,所以,他们五个人先在上海艺术雕刻厂学了一个星期的木雕技术,把看到的一切都牢牢地记在心里。临走时,张果喜从上海艺术雕刻厂的废纸堆里拣回了几张雕花图样,又顺手牵羊地带走了一只报废的“老虎脚”。

回到余江的当天夜里,他顾不上休息,连夜召开全厂职工大会,要求大伙一定要把这第一批活干好。

但是,怎样才能干好呢?

张果喜把全厂的碎木料一一清理出来,分成三十几堆,全厂职工每人一堆,让大家照着样品上的花鸟去练习雕刻。接着,他把工人带到有“木雕之乡”美称的浙江省东阳县,向东阳县的老师傅学习;又把东阳的老师傅请到余江来教工人……就这样,张果喜和他的伙伴们如期交出了高质量的樟木雕花套箱。

在1974年的广交会上,木器厂独具一格的“云龙套箱”产生了极大的轰动。

张果喜决心要将工艺雕刻这碗饭吃到底了!他给每个雕刻工发了画笔、画板,要求每人每天一张素描,由他过目、评分。他挤出经费,让雕刻工外出“游山玩水”,接受美的熏陶。于是,各种题材、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雕刻艺术,都汇聚到他的办公室,争奇斗妍。

1979年秋天,张果喜再次走进大上海,同样在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样品陈列厅里,他看中了比雕花套箱值钱得多的佛龛。

这是专门出口日本的高档工艺品。日本国民家家必不可少的“三大件”,就是别墅、轿车和佛龛。佛龛用来供奉各种佛像,虽然大小只有几尺见方,结构却像一座袖珍宫殿般复杂。众多造型各异的部件,只要有一块不合规格或稍有变形,到最后就组装不起来,成为废品。因为工艺要求太高,许多厂家都不敢问津,但是,张果喜却看中了这个用料不多而价格昂贵,差不多是木头变黄金的生意。

张果喜签了合同,带着样品返回家乡,一连20天泡在车间里,和工人们一起揣摩、仿制,终于取得了成功。张果喜庆幸自己抱住了一棵“摇钱树”。1980年,他的企业创汇100万日元,其中60万日元是佛龛收入;1981年,他们创汇156万日元,佛龛收入超过100万日元。

“车到山前必有路”。人有的时候缺得就是那么一点点压力,企业也是如此。在企业的发展面前横着无数的障碍,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但只要瞅准机会,顶着困难迎难而上,便能收“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

6把创意变成财富需要的只是行动

当一只鹰面对地面上的一个猎物时,它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上去,给予其致命的一击。一秒钟的迟疑可能导致机会的丧失,陪伴它的可能又是饥肠辘辘的漫长一天。服装设计师马莉就是从创意产生的那一刻起全力以赴占领市场,创意成为她最得意的金点子。

有一天,服装设计师马莉到街上去溜达,有几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正在叽叽喳喳地议论着一款新设计出来的裙子,“这款裙子设计得也太长了,连老太婆穿也合适,这正好掩盖她们失去弹性的双腿。”“太对了,我们修长的腿在这款裙子里面,谁也看不见。”“现在的时装设计师真没有创意和想像力,怎么没有一个能够替我们这些年轻人着想一下的大师呢?”

“年轻人原来喜欢把自己最亮丽的一面展示在世人面前。”马莉再也没有心思去溜街了。“做超短裙,让年轻姑娘们大胆地向世人展示修美的大腿!”一个大胆的设计方案在马莉脑海中“蹦”了出来。

发现了大的商机,马莉不敢有半点的怠慢。她连夜开工,把能找到的布料都拿出来,边设计边加工,一下推出数十种不同面料的样裙。第二天一大早,她又亲自把样裙拿到店里,摆放在橱窗的最显眼处。“马莉服装店的短裙太迷人了,穿在身上,全是青春爽朗的气息。”人们奔走相传这一信息,姑娘们蜂拥而至寻找“马莉超短裙”,工人们加班加点生产也满足不了如此巨大的需求。

“行动像食物和水一样,能滋润我,使我成功。”马莉如是说。确实,有了好的创意,一定要马上付诸行动;时过境迁之后,它就犹如昨日黄花再也不值钱了。

每个人都曾有过极富创意的想法,但那只是一闪念之间的事情。大多的人都任由其随风而去,而不是好好把握、快速实践。这就是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差别。拥有好的创意并不意味着功成名就,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迅速把创意付诸实施,那才是赢得财富的必由之路。

7从信息中感知商机

聪明人从不把信息仅看作信息,而是把信息当成开采金矿的工具。充分利用这些工具,你会发现拥有金子是这么简单。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造就的第一代富人之一李晓华,充分挖掘信息中的商机,由此成为千万巨富。

那年马来西亚筹建一条高速公路,对外公开招标,尽管政策优惠,但无人问津,因为这段路不长,而且车流量也不大,乍看上去,似乎无利可图。

李晓华赴马来西亚考察时得到一个信息:离公路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大油田,储量十分丰富,但因为最后的确认工作尚未完成,这条重大新闻没有正式公布。

当时,对那条公路招标不利的信息很多。单就这条信息而言,如果不仔细鉴别,自然难辨真假。但李晓华弄清了这条信息的价值,认为,如果油田正式开采,那该公路的车流量可想而知,这块地皮的价值也将呈直线上升。经过周密筹划,他决定冒一回险。他拿出全部资金,又以房子等财产作抵押从银行贷款,筹齐了3000万美元拿下了这个项目。

这个风险实在太大了,贷款期限只有半年,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如果这期间公路出不了手,贷款也就还不上,李晓华只有跳楼了。财产抵押后,因为没有钱,他经常吃盒饭或方便面,不敢打“的士”,只能坐六毛钱的三轮车。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压力和折磨,他每天看电视看报纸,盼新闻发布盼得两眼欲穿。

五个月过去了,那边还没有动静,李晓华的精神几乎崩溃,甚至开始考虑“后事”。又过16天,当他拿起报纸时发现他梦寐以求的消息终于公布了,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最后,李晓华将这项工程以1亿美元转包了出去。

一个生意人,在繁杂的市场竞争中,要善于处处做有心人,去细心寻找和提取各种有用的信息。想做大事者,以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为最妙。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社会,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谁占有了信息,谁就占有了商机。

8练就一双识别机会的慧眼

善识机遇的慧眼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通过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时刻不忘充实自己,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识机遇抓机遇的能力,而后加以验证,久而久之,必有收获。

“给我一个机会,我就会做成世界上最大的买卖。”这是李万成的名言。为此,他不懈地努力,不懈地在貌似平常的日常商业行为中发现新的机遇,并努力将它们转换成改变自己命运的新的契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因而他的成功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李万成出生于福建的一个小商人家庭,自幼便随从事钟表行业的父亲来到香港。

由于自小出入表行,耳濡目染之间,李万成也与钟表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天有不测风云,在李万成只有十一二岁时,善良的父亲被骗去了大笔资金,从此家道中落。李万成不得不每天放学后就来到表行,帮忙做些铺子里的闲杂活计。

18岁中学结业后,李万成弃学从商,用自己的积蓄在尖沙咀开设了一家钟表行,取名为“李氏表行”,初尝了当老板的滋味。

当时,日本经济腾飞,日本人组团旅游蔚然成风,李万成看准了日本游客喜欢疯狂购物的特点,全力拓展针对日本旅行团的业务。那时候李万成几乎每月便去一趟日本,联系旅行社并洽谈相关的业务,由于他有着良好的信誉和灵活的工作方式,很快便取得了不少旅行社的合作项目。

日本游客常借购买钟表之际打听香港珠宝钻石饰物的行情,这又为李万成提供了一个商机,他立即把握住这一机遇,专门从表行中辟出一块天地,展出日本游客喜爱的各式欧洲名贵饰物和小商品,大受日本游客的欢迎。

慢慢地,李万成的生意越来越大,他凭实力与智慧取得了“劳力士”和“欧米茄”名表以及欧洲一些著名饰物的香港专卖权,经营进出口业务,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由于看准了时机,把握了机遇,李氏表行在当时香港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业务量反而蒸蒸日上。到20世纪70年代初,李万成已拥有了包括4间表行和一些小饰品专卖店在内的李氏集团,从而在香港商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之后,他把几家表行合并,再与从事地产投资的“喜来临置业公司”和专营珠宝饰物的“钻宝洋行”组合,成立了大型综合实业集团,李万成从此扬起他事业的风帆,开始了他成为亚洲顶级富商的征程。

有时,仅仅因为你抓住的这次机会,就可以改变你的一生。要想做一个成功的商人,最重要的就是对机遇的识别、把握能力,要善于从身边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发现机遇,并努力使之转化为自己事业的制胜良机。

9努力往致富道路上走

树挪死,人挪活。经商之道非但不强调从一而终,反倒非常强调在时机成熟之时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航向,不能害怕改行,只要能挣更多的钱,改行也未尝不是好事。有“商界奇人”之称的冯景禧就特别善于往有钱的地方钻,我们不妨也跟他学两招。

1923年,冯景禧出生在广州市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做小本生意,虽然起早摸黑,可是日子还是紧巴巴的。后来,冯景禧生母去世,他与继母的关系不好,16岁那年,不得不离开了学校到香港的一家船厂去当学徒。

当时,学徒的工钱是很少的,每天只挣1角3分钱。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冯景禧勤快能干,每天加了他5分钱。即使这样,冯景禧连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

1941年,日军占领了香港,到处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生性倔强的冯景禧咽不下这口恶气,于是匆匆回到了广州。可是,当时的广州也成了日军的天下。由于与继母的关系很难改善,冯景禧有家也难归,只好到广州的一家金银首饰店去做学徒工。

在这家金银首饰店里,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常常利用跑街的机会到别的店铺去留心观察别人的货品款式,学习别人的经营方法,并且经常用这些学来的东西改善自己店里的不足之处。因为他聪明能干,爱才的老板慧眼独具,很快就提拔他担任商行管事,不久又让他负责管理整个商行的财务。

冯景禧没学过会计,可是他的特点是在干中学,善于在工作中虚心求教,居然能把商行的一本账理得清清楚楚,烂熟于心。不管老板提出什么问题,他都能随口应答,所以深得老板的信任。在这里,冯景禧从中摸索到不少“生意经”,然而他对于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是不甘心的。

抗战胜利以后,商业活动活跃起来。冯景禧看到时机已到,便辞去了金银店的差事,和几个朋友一起做起了大米生意,这样一干就是三年,可是只赚到几百元钱。之后,他又同朋友集资开了一家酒楼,可是生意还是不太兴旺。

尽管这种买卖也可以维持生活,可是对于雄心勃勃的冯景禧来说,他时时刻刻都在竖着耳朵打探消息,寻找一个大展鸿图的事业。

20年代5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发展很快,房地产价格直线上升。可是投资房地产,没有雄厚的资金是不行的。冯景禧天生机灵,很快找到了生意场上的好朋友郭德胜、李兆基,商量合资创办房地产公司的事情。

三人都是刚刚开始创业的小财主,有一股天生的豪气,因为看好房地产业,所以就一拍即合,成立了“永业企业公司”。

在三人之中,年纪最大的是郭德胜,此人老谋深算;年纪最小的是李兆基,此人反应敏捷;冯景禧则精通财务,擅长分析。他们三人发誓:“同心协力,进军地产,你发我发,大家都发!”

这个公司的资金当然比他们单个人的资金大得多,但是相对房地产业来说,仍然只能算个小户头,只能购买较小的地盘。他们在房地产业初试身手是从购买原沙田酒店开始的。

经过一番精心策划,他们确定的经营方式就是低价收购旧楼,拆掉后重建新楼出售,并且还以“分层出售”、“10年分期付款”等方法招徕顾客。这种方法很适合当时的情况,深受广大客户的欢迎,他们由此慢慢积累起了资金。到了1963年,他们已经成为香港商界的中等富商。 资本雄厚,经营房地产业的经验也丰富了,他们三人丢开了其他的股东,每人投资100万元港币,重新成立了“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希望在房地产业大干一场。

他们三人都是十足的“工作狂”,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由于具备拼命苦干的精神,公司很快扬名业界,三人当时被称为“地产界的三剑客”。

在发家致富的过程中,我们的目标应非常清晰——那就是挣钱。挣钱当然就需要我们到有钱挣的地方去,否则,无利可图之地纵使你有天大的本事到头来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10从身边不起眼处找商机

做大生意赚大钱固然好,若不能,那就从身边的小生意做起吧,只要自己善于做,小生意里也有大商机。尤其对于那些刚开始创业的人来说,资金匮乏,没有固定的商业关系,想一口吃成胖子,上马就搞需要巨额资金或需要高新技术的项目,肯定是行不通的。稳妥之举是倒不如先从小项目、小生意入手,只要符合市场需求,满足人们需要,照样可以赚钱,甚至可以赚大钱。

20多年前臧健和辗转来到香港,举目无亲,身无分文。她一遍又一遍告诉自己:我不能这样失魂落魄地回到故乡!她决定留在香港。当时,除了一种永不退缩的精神,她一无所有。

很快,她就领略了捉襟见肘的生活。两个女儿有时饿坏了,只能啃自己的手指头。臧健和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既不会英语,也不会粤语,找工作遇到了极大的阻力。除了卖苦力,她不知道还能干什么。劳工处的工作人员问她:“你能干什么?”她小声说:“现在我已经没有权利选择工作,而是工作在挑选我。做什么我都愿意。”说完,眼泪就在臧健和的眼眶里打转。那位工作人员有些动容,没几天,就给她找了一份洗毛巾、打扫厕所的工作。后来,臧健和又兼职给一位老太太打针,晚上去洗电车。一天打三份工,经常累得她两眼发黑。

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建议下,臧健和决定自己去做生意:卖水饺。

就这样在人来人往的湾仔码头,臧健和第一次手忙脚乱地生着了火。8岁的大女儿帮助包水饺,4岁的小女儿帮助洗碗。几个小伙子很好奇,说是从来没有见过北方的水饺,想尝尝。臧健和把水饺递给他们,全神贯注地盯着他们的表情,忐忑不安地等待着他们的反应。令臧健和惊喜的是他们都说好吃,每个人都要了第二碗。从此,臧健和迈出了自己创业的一大步。

生意虽然很顺利,但政府不给发熟食牌照,因此水饺摊时常会遭到警察“扫荡”。小女儿没事的时候,就帮她放哨。

有一天,小女儿忘记了放哨,结果她们被警察抓住了。小女儿一把抓住警察衣角,哭着说:“叔叔,这不是妈妈的错,是我没有看到你。”臧健和听了也泪流不止。警察见状,眼圈红了,小声说:“你做生意吧。”

从那以后,她的水饺摊很少再被“扫荡”,卖水饺也不仅仅再是养家糊口的事,而成了她的事业。她用的肉、菜、面都是最好的,她的洗碗布是雪白的。她的想法很简单:给顾客吃就像在家里给亲戚朋友一样去做,让每个朋友都满意。久而久之,臧健和的水饺出了名气。报纸、电台等各大小媒体争相报道,慕名前来的食客要排一个多钟头的队才可以买到。她们的生活可以衣食无忧了。

1981年,政府取缔小贩,臧健和便改在家里做生意,许多顾客都会找上门来,母女们的生活并未受到影响。一天,经亲戚介绍,日本大丸百货公司的老板找来,对臧健和的水饺大为赞赏,说想跟她合作,由大丸百货出资建厂,办牌照由臧健和负责;另一个条件是要用大丸百货的包装。臧健和想,这样一来,中国水饺不就变成日本水饺了吗?她在把技术卖给他们以后,他们还会不会与她合作呢?如果不,那她所有的心血岂不付诸东流?于是,臧健和强烈反对。亲戚很不理解,埋怨说,“天上掉下的馅饼,你还这么挑剔?”其实,臧健和早已成竹在胸,产品好,不愁找不到合作商,最重要的是不能丧失一个中国人的骨气。

最后,精明的日本人居然破例接受了臧健和的条件。亲戚非常吃惊:“一个在家里做水饺的家庭妇女,竟然能把精明的日本人弄得惟命是从!”

臧健和与日本人的合作非常成功。

在当年香港贸发局举办的食品节上,臧健和的“湾仔码头”水饺获得嘉宾一致好评。此后,她的产品成功地进入了八佰伴、万嘉等世界著名百货商场。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臧健和百感交集,她要把多年来苦心钻研的成果带回去。1998年,臧健和在上海浦东金桥区购买了20亩地,与美国合资兴建了一间大型现代化工厂。为了保持中国水饺的传统,臧健和固执地坚持最后一道工序用手包。臧健和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中国的水饺像美国的汉堡一样,在全世界都能看到。

人们总是对平常的蝇头小利不屑一顾,认为那只会让自己原地打转,不会有什么大成就。但其实正如机会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一样,小生意也有着无限的商机。真正缺乏的,恰恰是你低下头来认真做事的勇气。别以利小而不为,小生意也会蕴藏大商机。

11步步求机可把小机会变成大机遇

史亮的事业,是从捡拾垃圾开始的。

一个拾荒者,哪怕只收一个品种,如橡胶、塑料、金属等,一年下来的纯利不会低于1万元。但这是一个脏活、累活,哪怕垃圾堆里有金子,许多人也不屑一顾。因此,想在这一行有所建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史亮最初不得不靠捡拾垃圾维持生计。这实属无奈之举,但自从半年后靠捡垃圾有了第一笔1000元积蓄后,他就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发财机会,并决心将自己的事业建立在为公众服务上。

捡了一段时间的垃圾后,有心计的史亮想到了众多拾荒者都不曾想到的一个问题:花钱收集起来的这么多的垃圾到底有什么用?从收购者那里一打听,史亮就发现了其中的门道:这些垃圾中的塑料运到文安,铁皮罐、骨头运到蓟县,玻璃运到邯郸,纸运到保定,有色金属运到霸县,胶皮鞋底运到定州……灵感来了,史亮想方设法搞到了上述厂家的电话,很快他避开二道贩子,自己成了“垃圾头”。

他有了自己的废品回收站,废纸、废铁铝罐、玻璃瓶、塑胶器皿、废旧金属等,几乎所有的废弃物品他都收,再经过整理、分类、打包、运送等全部过程,卖到末端购买者直销厂家那里。这样,史亮的收入由原来每月的几百元增加到几千元。

熟悉垃圾以后,史亮渐渐发现资源回收这个行业有无穷无尽的潜力,所有的垃圾在他的眼中全是宝。收购的废品中,有一部分被当做废铁卖的旧自行车,史亮动起脑子搞起了自行车翻新业务,这样获利更多。以后,他又搞起了废旧轮胎翻新业务。到1986年,他索性在长沙市郊河西厂后街租下了10多间房子,对收购来的可利用物资进行第二次加工,然后在市场上出售,生意十分兴隆。

从单纯的收废品到废品加工再利用,史亮在收废品的同时,又走出了一条新路。

谁都想抓住改善命运的机会,只是许多人做不到。而许多人做不到的,史亮却做到了。跟废旧垃圾打交道的时间越长,史亮对这一行也就关注得越多。

以废塑料为例,长沙年产废塑料3万吨,主要采取填埋方法处理,而被埋的废塑料200年都不会腐烂,会产生碳纤化合物气体,极易燃烧和发生爆炸。于是,史亮想到了用废塑料炼油项目,如果这个项目成功了,不但可以使自己的事业更上一个台阶,还是一件利国利民、造福人类的好事。

1996年,史亮开始了这个项目的调查和论证。整个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技术,为此,史亮花了近2年的时间进行市场考察和机器设备的引进。除了在国内了解此项技术外,他先后去了日本、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考察他们治理垃圾的先进经验,最后,他选择了从日本引进先进经验及先进的技术设备。

与此同时,史亮又从德国引进了治理被称为“黑色污染”的废旧轮胎制粉技术,成立了环保橡胶制粉厂,生产出的橡胶粉被用于铺设柏油路,不但成本低,还能起到防滑、防冻的作用,产品销售一直看好。

从捡垃圾到从事公益环保事业,史亮终于在服务大众与发财致富之间建造了一座金桥。

如果只知道低头走路,从来都不懂得抬头看看,选择一下是否还有更好的路可供选择,那这人恐怕永远都走不远。一开始也许大家面临的都是一个个小机会,但若能从中步步挖掘,小机会也可以变为难得的大机遇。

12把兴趣变成事业就能玩出大名堂

人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们也可以说,“兴趣是打开财富之门的金钥匙”。汽车之父亨利·福特自幼便对机械制造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始终不辍,后来就以己所爱当成自己的事业,终成一代汽车大王。

1863年7月3日,亨利·福特出生于美国底特律南郊迪尔本镇的一个农民家庭。

福特自小就对摆弄机械有特别的兴趣,年仅7岁时,他就是轰动全镇的天才少年技师了。

福特12岁时,一贯支持他的志趣的母亲突然病逝。福特永远记得母亲的一句箴言,这也成了他一生创业精神的宗旨:“你可以怜悯别人,但你一定不能怜悯自己。”

母亲去世后不久,发生了一件影响了他一生的大事。一天,他随父亲坐马车到底特律去,突然,他眼前出现了一个发出巨大的吼声的庞然大物——这是一辆用蒸汽推动、在马路上行走的车子。福特惊讶不已。

因为道路狭窄,为了避让马车,这辆蒸汽车在路边停了下来。福特急忙下车,仔细观察。蒸汽车的铁制前轮很大,在战车般的履带上绕着粗铁链;前轮上方有一个大汽锅,“隆隆”地喷发着蒸汽;后轮很高,后面牵拉着载有水槽和煤炭的拖车,看起来就像蒸汽火车头在平地上行走一样。他好奇地向驾驶员请教。遇到知音的驾驶员不厌其烦地向他介绍车子的性能和操纵方法,并邀请福特去他家练习驾驶蒸汽车。后来,他们成了一对好朋友。

从此,福特立誓要亲手制造“利用引擎行走的车”。几年后,他在农场旁的一片空地上盖起了自己的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其时,美国的工业进步较快,钢铁业开始发达,铁路一再延长,石油精制技本也进步神速,电灯、电话相继问世,汽油引擎的优点已被大家所公认。

时代的热潮使福特再也坐不住了,他不愿意再在乡村过着悠闲的生活。他想要创办公司,做老板,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一天,他向妻子克拉拉和盘托出自己的计划:要制造一辆采用汽油引擎而不是用马拉的车子。他把自己构想中的车体形状画在一张乐谱的背面给她看。

1891年9月25日,福特带着妻子,告别了家乡和亲人,来到了底特律。福特受雇于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创办的爱迪生公司,担任夜间值班工程师。两年后,他又晋升为主任技师。每天下班后,他都来到屋后放煤炭的工作场里,埋头于汽油引擎的实验。

1896年6月4日凌晨3点,福特亲手制造的第一辆“不用马拉的车”终于完成了——造车场就在屋后的小砖屋里。

福特跃上驾驶座,亲自驾驶他的第一辆汽车,开上了大街。

福特成功地驾驶着他的“怪物四轮车”跑了十几公里。

就在这一年的夏天,由福特任总监的底特律汽车公司宣布成立。这是在底特律设立的第一家汽车制造公司。

1903年6月,福特与人合伙,办起了福特汽车公司。他开发了耐用可靠的新引擎,制造出一种时速达50公里的敞篷车,并命名为A型车。由于它的售价只有850美元,物美价廉,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欢迎,不到一年,就销售了650辆。到了第三年,每月的生产量高达360辆,福特汽车公司一跃而成为底特律最大的汽车公司。

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福特公司后来又推出一种最新型的T型车。这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车型,福特把价格定到低得一般工薪阶层都能买得起、也是美国市场上进入农民家庭的第一种汽车。这种“廉价小汽车”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福特公司当年的生产量就达2万辆,第三年竟高达78万辆。

T型车自从1908年问世以来,到1927年为止,在整整19年的时间里,总共生产出了1500多万辆,创下了汽车工业史上的一大奇迹!最终成就了一代汽车大王——亨利·福特。

生财之道千千万,有时看上去一个与财富毫不相干的浓厚兴趣,一旦成功转为事业,随时就有可能造就富翁。兴趣所在,商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