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生意就这么简单
15163500000004

第4章 打击对手:竞争有道方能脱颖而出

做生意不可避免地面临竞争。人说商场如战场,的确如此,虽没有刀光剑影,但也惊心动魄,你要做的就是打败对手——就这么简单。

1会做价格文章

北京同仁堂在中国的制药行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一百多年来它的牌子经久不衰。为什么同仁堂能拥有不败的神话?看看该企业采购员在河北安国县采购药材的事例,就可看出他们的出手不凡。

同仁堂的采购员一到安国,并不急于透露自己需要采购什么,而是先注意收集有关信息。他们往往开始只是多少购进一点比较短缺的药材,以“输出”一些“信息”。

例如,本来需要购进10000斤黄连,他们往往只买进100斤上等货,而且故意付高价。“价高招远客”,外地的药商、药农闻讯后便纷纷将黄连运到安国。

这时,同仁堂的采购员却不再问津黄连,而抓住市场上其他滞销的而又必须购买的药材大量买进。等其他生意做得差不多时,又突然返回来采购黄连。此时,他们已得到信息反馈:黄连由于大量涌进市场,形成滞销之势。各地来的药商,为了避免徒劳而返,多耗运输费用,或者怕卖不出去亏本,都愿意降价出售。

经过这一涨一落,同仁堂就大量收购到市场上各种滞销的药材。药商们吃了亏,影响到第二年药农的积极性,自然就会减少产量。这样一来,这些减产的药材第二年又会因大幅度减产而价格暴涨,而这时同仁堂的库存早已备足,并且他们可以针对某几种情况输出新的信息,随事物发生的影响变化取得反馈,对此进行仔细分析后,他们又可以控制市场了。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曾布下这种“阵”,让大批的原油开采者纷纷中计。

1973年10月,阿拉伯产油国因为中东地区发生战乱,采取了大封锁政策,于是,西方发生了“石油危机”。当时美国大型石油公司在艾克森公司带头之下,把每桶原油的价格从35美元提到20美元。

石油原产地开采者马上一哄而上,石油生产量由原来的日产12000桶上升为16000桶,结果,生产过剩,市场行情又开始暴跌。

生产者同盟发现生产过剩的严重性之后,立即决定在半年内停止开采新油井,如果半年后还不能解决生产过剩问题,就再封锁30天。

这个限制生产石油的措施,给“下游工程”——炼油企业造成严重困难。没有原油,还炼什么?这时,洛克菲勒突然宣布:高价收购石油,每桶475美元,数量不限,有多少收购多少!

谁也不知道他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但谁也无法不对每桶475美元的高价怦然心动,大批的石油生产者在利益的驱使下,闻风而至,早把“自我约束”抛到脑后;同时,洛克菲勒派出大批掮客。掮客们个个能言善辩,口里像抹了层蜜,他们皮包中塞满了现金,四处游说,拼命怂恿:

“美孚石油公司每天将以现金高价收购15000桶石油,快和美孚石油公司签约吧。”

同盟方面也并非毫不无知觉,他们拼命劝止那些利欲熏心的石油生产者:

“美孚石油公司是条‘大蟒蛇’,大家千万不要上当!”

可是原产地的业主们对这些警告充耳不闻,因为诱饵实在太迷人了!

这些原产地业主们看也不看,便轻率地签订了合同。为了应付这突如其来的好景,他们又纷纷开采新油井,可是在签订的合约中美孚石油公司并未保证永远保持475美元的价格,狡猾!

洛克菲勒当然不会白白做出蠢事,他这招果然迅速瓦解了生产者同盟的防线。他们不顾“限制生产原油”的那一纸同盟书,纷纷开始大量开采原油,开发新井……

可当美孚石油公司保证每天购进15000桶石油,并已购进20万桶之后,突然宣布中止合约,维持了两个星期的抢卖热潮遂告结束。对此,原产地业主们纷纷要求作出解释,美孚石油公司答复:

“供过于求的状况已打破了历史上最高纪录,这是你们的责任,因为你们到处大量抛售原油。现在我们可以出价每桶25美元,到下星期如果每桶高于2美元我们就不买了!”

实际上,原产地方面在洛克菲勒提出每桶475美元的价格后,各家疯狂扩采,等到发现真相,日产量已高达50000桶。因此,事到临头,他们没有办法,又不能解约,只有赔钱接受美孚公司的条件。

洛克菲勒正是利用一些人贪婪的心理特征,巧妙地装饰自己的陷阱;而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发展的原产地业主们,则成了美孚石油公司的牺牲品。

2巧设机关赢得谈判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里飞速发展,迅速跨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一方面是其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和日本企业家杰出的经营能力分不开的。他们往往能通过一些富有本民族特色却又“别有用心”的服务使一些自以为聪明的客商一步步走进他们的圈套,直到最后才会醒悟,但有利的时机早已错过。 一次,一位喜欢分析日本人精神及心理的美国商人,因生意的需要前往日本谈判。

飞机在东京机场着陆时,他受到两位日方职员彬彬有礼的迎接,并替他办理好了所有的手续。

简单的寒暄之后,热情的日本人问道:“先生,您是否会说日本语?”

“哦,不会。不过我带来一本日文字典,希望能尽快学会。”美国人回答道。

“您是不是非得准时乘机回国?到时我们安排您去机场。”日本人又问。

对此不加丝毫戒备的美国人对日本商人的体贴周到非常感动,赶忙掏出回程机票,同时反复说明他到时必须离开日本回国。

于是,聪明的日本人知道美国人只能在日本停留14天,只要让这14天时间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就占主动地位了。首先,日本人安排异国来客作长达一个星期的游览,从皇宫到各地风情都饱览了一遍,甚至根据美国人的癖好,还特地带他参加了一个用英语讲解“禅机”的短期培训班,声称这样可以使美国商人更好地了解日本的宗教风俗。

每天晚上,日本人都会让美国人半跪在冷硬的地板上,接受日本式殷勤好客的晚宴招待,往往一跪就是四个半小时,令美国人厌烦透顶、叫苦不迭,却又不得不连连称谢。但是,只要他一提出进行此次的商务洽谈,日本人就会搪塞说:“时间还多,不忙,不忙。”

日子就一直这样过去了。

第12天,谈判终于在一种胶粘状态下开始了,然而下午安排的却是高雅的高尔夫球运动。

第13天,谈判又一次开始,但为了出席盛大的欢送晚会,谈判又只能提前结束。晚上,美国人已经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有气不打笑脸人,面对日本人的客气和笑脸,美国人只得强装笑脸,听从日本人周密细致的安排,把晚上的时间花在了娱乐上。

第14天早上,谈判在一片送别的氛围中再次开始,本应在长时间内完成的谈判压缩在半日内进行,其仓促是可想而知的。正当谈判处在紧要关头的时候,轿车鸣响了喇叭,前往机场的时间到了。主客只好急忙拿起协议草案,一同钻进赶往机场的轿车,在途中再次商谈合作的具体事宜。就在汽车抵达机场,美国客人下车前,双方在协议书上签了字。双方握手道别,美国人登上了回程的飞机。

然而不久之后,当美国商人在履行协议时才发现处处不对劲,己方处处吃亏,这才醒悟过来:原来日本人对此早有准备,只不过是一切阴谋和计策都隐在他们那永恒不变的笑容中了。美国人这次亏吃得不小,可又无法说出,正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日本人打着“热情”、“民俗”的幌子,尽可能地浪费对方的时间,在这场无硝烟的战场上战胜了山姆大叔。

3从缺陷中掘取利润

面对众人争相竞购的商品,如果也加入到争购的行列中,只会让商品的价格越升越高,最终只会对自己不利。而如果能够使这类商品受到轻微的损伤,则会打消别人争购的兴趣。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商人监止子就是用这种方法,以极低的价位买入了自己所忠爱的商品,并从中获得了巨额的利润。

春秋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名叫监止子的商人。有一天,他在市场上看到许多人在争着购买一块璞玉(未经雕琢的玉坯),价钱出到了一百金。监止子看出这块璞玉确实是块质量极好的美玉坯子,但他又不愿多出价钱去争买,便想了个歪点子,假装看玉失手,把璞玉掉到地上,碰坏了一小块。因为碰坏了,别人便都不来争了。卖主要求赔偿,他就按一百金的价钱,赔了那个卖璞玉的人。监止子把璞玉拿回来,把毁坏的玉坯进行修理加工,变成了一块很好的美玉,卖价竟达到了一千金。

用这个办法做生意,表明了监止子超常的经商才能。他知道,如果他也参加到争购的行列之中,必然陷入众多竞争者彼此抬价相互争吵的漩涡之中,以致使卖璞玉人自视奇货可居,不愿出售,或无限制地提高要价,多费口舌。摔破一小块,无损玉坯的价值,却打消了争购者的兴趣,也使卖璞人下了赶快处置的决心。结果,顺利地实现了购买璞玉的目的。

我们并不提倡搬用监止子毁坏商品的办法来实现顺利购入,但是我们能够从这宗买卖中得到启发,当面临众多争购者抢买自己急于购买的商品时,应考虑如何运用不同于众人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购买目的。而一味地哄抢则只会对自己不利。

4善于学习比什么都重要

把对手请到家里,看上去是在低头让步,俯首称臣,而实际上,暂时的屈节和退让,往往能够淡化对手的敌意,并有机会进一步地了解对手,学习对手,从而走向最后的成功。

1983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执行经理史密斯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重大决策,将公司属下坐落在加利福尼亚州费门托市的一家汽车工厂,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合并,生产丰田牌小轿车。当时日本丰田汽车早以其质优价廉的声誉进入美国市场,驰骋于美洲大陆。能将汽车工厂开在美国,自然是雄心勃勃的丰田公司求之不得的好事,因此美方建议一经提出,日方的人员、设备便跨洋过海来美国安家了。

美国人早就对日本汽车“侵入”美洲大陆、抢占美国汽车王国地位反感至极,史密斯竟公然把日本公司明目张胆地请到国内生产汽车,这就算不是“丧权辱国”的屈节投降,也至少是“引狼入室”的高度让步。为此,美国上下,尤其是汽车界纷纷向史密斯提出谴责和非议。而史密斯自有他的打算和想法。他深切地了解到,美国汽车界之所以在日本汽车大举进攻之下束手无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去太轻敌了。当初日本汽车刚刚打入美洲之时,几乎所有的美国汽车商都认为日本车不过是初学者的小玩艺,是廉价产品,而对日本汽车售价低、性能好、省燃料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态度。等到日本汽车在美国越来越畅销时,美国同行便一筹莫展了。日本汽车在各方面都有优势,不承认这一点只能是夜郎自大。史密斯认为,争取日本技术的帮助,增强自己产品的竞争实力,才是争回面子、争回利润的惟一正确出路。

史密斯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合并之举,表面看似乎是“引狼入室”的大让步,实际上则是把“老师”请到家里的一大进步;似乎是向日本同行俯首称臣,实际上则是了解老师,向老师学习,然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举胜过老师的昂首夺霸之举。

今天,没有一个厂商不明白,要想与强劲的对手竞争,必须像对手那样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只有两手抓,双管齐下,才能赢得竞争的胜利。而通用汽车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初便已开始巧用计策走出这一步,也正因为这样,通用汽车公司才能不断抗阻日本汽车的冲击,始终立于汽车制造业的前列。

5找到漏洞,利用漏洞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政府为了促进贸易而颁布允许外汇预付和解除合同的制度,犹太商人看准时机,灵活利用这一制度,轻而易举地赚走了日本政府几千亿的日元,让日本尝够了犹太商人所带来的苦头。

1968年前后,因为日本经济正在高速发展,而且出现大量的外贸顺差,日元在西方金融市场上日益坚挺而美元则日显疲软。美元与日元的比值出现重大变化的契机越来越近了。日本的外汇储备即美元储备越来越多,就是重要迹象之一。

1970年8月,日本的外汇储备才35亿美元,这是日本全体国民战后25年辛勤工作的积蓄。可是,从该年10月份起,外汇储备开始成亿成亿地向上爬升。至该年12月份,出现4亿美元的盈余。1971年3月出现6亿美元盈余,5月结余12亿美元,8月甚至结余46亿美元。单8月份一个月的外汇积累就比战后25年的积累还多!于是,在一年的时间里,日本的外汇储备由35亿美元猛增到129亿美元。

对此,日本政界、新闻界,还有商界中的大多数人,都陶醉于良好的自我感觉中,光往好的方面想:“这是日本人勤劳节俭的象征,积攒下这么多的外汇,全是因为日本人的勤奋工作。”

然而,犹太商人却在不停地调集一切资金,抓紧时机向日本大量抛售美元。他们知道,日元的升值是迟早的事情,只要日本的外汇储备超出100亿美元的大关,这个时刻便会来临。美元对日元汇率如此大幅度的变化,绝对是一个发大财的机会。因此,有些犹太商人甚至向银行贷款来向日本抛售美元,他们预测,即使支付银行10%的利率,仍然大有钱可赚。

反应迟钝的日本政府对于犹太商人的举动却视之如无物,一直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国会只知道辩论这些流入日本的外汇会不会对日本经济造成危害,有些议员还理直气壮地说道:“外国人搞投资,绝对赚不了钱,即使赚了钱,也要纳税。”

不过,也不能说日本政治家的如意算盘完全打错了。想在外汇市场上搞买空卖空式的投机是不可能的,因为日本有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从他们眼里看上去如此严密的外汇管理制度,从犹太人那边看过来,却有一个大漏洞,这就是当时日本的《外汇预付制度》。

在战后特别需要外汇时期,日本政府颁布了《外汇预付制度》。根据此制度,对于已签订出口合同的厂商,政府提前付给外汇,以资鼓励;同时,该制度中还有一条规定,即解除合同是被允许的。

通过综合利用外汇预付和解除合同这一手段,犹太商人就堂而皇之地将美元卖进了实行封锁的日本外汇市场。犹太商人采取的办法是:他们先与日本出口商签订贸易合同,充分利用外汇预付款的规定,将美元折算成日元,付给日本商人。这时,犹太商人还谈不上赚钱。然后等待时机,等到日元升值的时候,再通过解除合同的方式,让日本商人把日元折算成美元,还给他们。这一进一出两次折算,利用了日元升值的差价,便可以稳赚大钱。

直到外汇储备达到129亿美元时,日本政府才如梦方醒,意识到有可能中了计。8月31日,日本政府宣布停止“外汇预付”,不过,还留了一个尾巴,允许每天成交1万美元。而此时,犹太商人手中的流动资金差不多也利用殆尽了。

最后,当外汇储备达到150亿美元时,日本政府不得不宣布日元升值,由原来的360日元兑换1美元,提高到308日元兑换1美元。

这意味着,犹太人向日本每卖出买进1美元,就可以毫不费力地赚取52日元,赢利率大大超过10%,几乎达17%。犹太商人事先的估计没有丝毫偏差。

事后据粗略估计,日本政府的损失高达4500亿日元,和日本烟草专卖公司一年的销售额相差无几,其中大部分是被犹太商人赚去了。

犹太商人巧用了日本政府颁布的允许预付款和解除合同的制度,赚了大钱。犹太商人的成功说明,在做生意过程中,既要遵循生意场上的规则,但又不能让“规则”这些条条框框限制死。生意要越做越活,而不是一成不变地任凭单一的模式从头走到尾,那样最终导致的结果,只会是失败。

6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作为美国汽车制造业的两大巨型企业:福特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明争暗斗的较量,福特汽车公司在经营天才艾柯卡的策略指导之下,一举击败了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但后来,克莱斯勒的一个点子让一场好戏又上演了,在这场戏中,克莱斯勒悄悄地扳回了一局。

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在竞争中虽然元气大伤,但克莱斯勒先生却从艾柯卡身上看到了振兴的希望,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把艾柯卡请过来。

1978年,一则令美国经济界和企业界震惊的新闻发生了: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福特汽车公司的太上皇福特二世,忍受不了熊熊妒火的煎熬,解除了为公司立下汗马功劳的艾柯卡的总裁职务。人们瞠目结舌,百思不得其解。一年后,当艾柯卡就任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时,人们才悟出了真正的答案。

福特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都是美国汽车制造业的巨型企业,为了争夺更大的汽车市场,从上世纪70年代初,两家企业就较上了劲,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意欲在汽车市场上一决高低。以艾柯卡挂帅的福特汽车公司采取了卓有成效的促销策略,一举击败了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在竞争中取得了胜利。而克莱斯勒公司则大伤元气,从而一蹶不振,亏损越来越严重。

虽然艾柯卡使克莱斯勒汽车公司陷入了泥潭,但艾柯卡那准确的判断、超人的胆略和多谋善断的决策,使爱才惜才的克莱斯勒先生为之倾倒。“如果艾柯卡先生能来本公司任职那该多好啊!”克莱斯勒先生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把艾柯卡请过来。

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艾柯卡是一个事业型的人:金钱买不到他的心,美女撼不动他的志,何况现在的艾柯卡事业正如日中天,他又怎会如此轻率地离职而去屈就一个濒临倒闭企业的总裁呢?克莱斯勒先生不死心,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分析,并组织了一个专门班子实施他的计划。

缝隙终于找到了,那就是,福特先生是一位心胸狭窄、缺乏大企业家气度的人。种种迹象表明,艾柯卡在经营管理方面表现出来的才华贬衬得福特黯然失色,艾柯卡取得的巨大的成绩,无形之中功高震主,福特开始向艾柯卡发出了警告。

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迅速制定出了详细的计划:组织专门人员吹捧艾柯卡。

这种决策,得冒多大的风险!这等于花钱替别人做广告,提高对手的知名度。再者,克莱斯勒公司正处于艰难之中啊!

克莱斯勒先生不顾助手们的反对,力排众议,坚持实施这项秘密的计划。当然,在吹捧艾柯卡的同时,还要指桑骂槐地贬低福特。如此,才能达到离间的目的。

果然,汇集来的信息表明,艾柯卡在福特心目中的地位大不如前。就在这时,世界经济预测会议召开了,福特和艾柯卡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会议。与此同时,克莱斯勒也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精心策划,统筹安排,以对比的手法,使福特黯然无光。会场内外流传着有关艾柯卡和福特的种种传闻,有的说艾柯卡是福特汽车公司的救星,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能力;有的则说艾柯卡是位经营天才,如果不是福特老板,他还会有更大的作为;还有的说福特先生是平庸之辈,公司全靠艾柯卡一人支撑……一时间,艾柯卡头上光芒四射,耀眼夺目。然而此时,福特已是妒火中烧,怒气冲天了。

福特先是散布艾柯卡与黑手党有染,继而对他的业务活动和个人生活进行调查,随后又采取分权的办法,组成主管经理办公室,以取代董事长和总经理主管的组织形式,使艾柯卡在公司的地位从第二位降到了第四位。最后,福特于1978年解雇了艾柯卡。

克莱斯勒先生兴奋至极,他亲自去请艾柯卡,三顾茅庐,终于如愿以偿。如同中国三国时的刘备得到了诸葛亮一样,克莱斯勒使自己的事业走上了兴盛之路,濒临倒闭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很快便走出了困境,成了福特汽车公司的强劲对手,也成了美国汽车界的巨子。 而解雇了艾柯卡后的福特公司却人心涣散,人才外流,反而陷入了困境。面对大江东去的败局,福特二世不得不辞去了公司董事长职务。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用人不可心胸狭窄,不然,不仅不能很好地使用人才,还可能被对手置于死地。这些,做生意尤其想做大生意者应当始终牢记于心。

7“夸”得恰到好处

夸自己,是每个商家都做过的,但怎么夸,里边却大有学问。汉斯在面对困境的时候,把“夸”字用到了极致。

汉斯番茄酱由于口味纯正,优质优价,多年来一直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然而自从汉斯的竞争对手推出了几款不同口味、流速较快的番茄酱后,汉斯的产品销量明显受到了影响,顾客也认为汉斯番茄酱流速太慢,不方便食用。了解到这一点后,汉斯在广告推销的过程中表明,只有优质原料的番茄酱才会流得较慢。这句广告语等于暗示消费者,那些流速快的番茄酱虽然食用方便,但质量不如汉斯番茄酱。凭着这种一“明”一“暗”的宣传,汉斯又重新赢回了顾客群。

那是在1960年,汉斯的竞争对手在很短的时间内推出了几款口味不同的番茄酱,这些番茄酱和汉斯番茄酱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流速较快,比较容易倒出。正因为这样,原来的那些汉斯番茄酱的购买者纷纷开始抱怨,说使用时要倒较长的时间,的确是极不方便,就转而购买别的品牌了。

陷入困境的汉斯在常规下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是改变配方,要么是改变包装。而这样的改变本身在气势上就输了一筹。因为,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好的东西是不需要有任何改变的。同时,对手准备充分,自己仓促之下的应变必定会存在很大的漏洞,一旦被对手抓住,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了。汉斯就在这样两难的选择中徘徊不已。

一个绝妙的点子从汉斯的脑袋中突然蹦了出来,他既没有去改变配方,也没有去改变瓶装,而是在广告的推销上下了一番功夫——“汉斯番茄酱之所以会流得比较慢,是因为它的优质原料质量好,密度也自然就比较大。”借着对手夸自己的番茄酱流得快的宣传,汉斯在广告中强调,自己的番茄酱是流速最慢的品种,口味也是大家都喜欢的传统口味。

奇迹就这样出现了,在使用了这样一则解释速度的广告之后,汉斯番茄酱的市场份额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从原来的19%迅速上升到50%。

广告宣传对产品促销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语言是一门艺术,度的把握也是一门艺术,当中的机巧就看你怎么悟、怎么用了。

8用法律武器限制对手的发展

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有的公司会采取法律手段来打击对手或限制对手的发展。思科公司起诉华为公司一案就属于这种情况。

思科公司于美国时间2003年1月23日,正式起诉中国华为公司及华为的美国分公司,要求华为停止侵犯思科知识产权。而事实上,思科将中国华为列为第一被告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其真正的意图是要阻止华为的海外拓展。

思科公司的诉状长达70页,其中历数了被告华为的种种“罪状”:非法盗用思科的知识产权,包括源代码和软件设计方案;抄袭思科拥有知识产权的文件和资料,并侵犯思科其他多项专利。此外,还同时侵犯了其他一些公司的专利。媒体宣称本案是2003年全球工商业第一案,而且根据有关人士的经验猜测,这场官司将有可能持续多年。

其实此次官司早在2002年就已埋下伏笔,之所以选择在德州(德克萨斯州)提起诉讼,重要的原因在于,华为进驻北美的大本营——美国分公司FutureWei就设在此地。该公司于2002年在美国的商品展示会上多次展示其进军北美的多项产品。思科明显意识到华为已不再固守其熟悉的亚洲市场,而正以相当的实力向思科在北美的薄弱地区挺进。而且华为产品的价格低于思科产品50%,在中低端市场,华为产品的价格有着强大的竞争力。尽管华为和其他一些低成本的竞争对手目前并没有对思科的地位构成严重威胁,但是它们最终必将影响到思科最核心的交换机和路由器业务的利润率。这些产品占据了思科销售额的80%。

思科舍近求远,在偏僻的德州起诉华为公司,根据律师的看法,思科将在德州注册的FutureWei推上德州的法院被告席从其行为本身来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至于将中国华为列为第一被告则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由此可见,思科的真正意图显然不是仅仅打官司那么简单,而是要从根本上遏止华为对其构成的潜在市场威胁,并以官司拖垮华为。所以思科状告华为的真正用意,决不是简单的技术之争以及由此带来的知识产权问题,而是要阻止华为的海外拓展。

思科擎起知识产权利器控告华为,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只是以保护知识产权为竞争策略,来阻击华为的全球性扩展,以保证自己的市场份额,使自己免受华为公司的巨大压力。这种以法规来限制竞争对手的手段,虽然没有得逞,但对中国的企业也影响深远,也给生意场上的每一个人留下了一定的思考空间。

9商业运作有时比产品本身更重要

大家都知道,PC的腾飞依靠两个最主要的翅膀: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这也是PC业中最大的两棵摇钱树。特德·霍夫发明的微处理器为英特尔种下了摇钱树,基尔代尔的DOS操作系统则为微软的霸业铺下了基石。

基尔代尔的朋友和崇拜者说:“每一位PC用户都欠基尔代尔一份情,而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欠得比谁都多。”

基尔代尔作为计算机软件领域的主要人物之一,其地位不可动摇,比尔·盖茨依靠基尔代尔的发明而起家也是不争的事实。

1973年,加里·基尔代尔看到对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需求,设计了CP/M操作系统(Control Program/Microprocessor or Microcomputer)。CP/M操作系统有较好的层次结构,它的BIOS把操作系统的其他模块与硬件配置分隔开,所以它的可移植性好,具有较好的可适应性和易用性。用基尔代尔的话说,CP/M“携带了基本的制造块”,它使整个计算机业界的设备变得更加统一。很快,约2000家计算机公司使用了他的程序。到1979年,CP/M已经成为8位数微处理器计算机的实际标准。而随后微软推出的基于MS-DOS操作系统的BIOS程序,几乎是原封不动地从基尔代尔的CP/M BIOS拷贝过去的。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1980年,IBM PC正在酝酿之中,幸运之神降临到比尔·盖茨的头上。但当时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从DOS上大赚特赚,而且后来会以DOS牢牢控制整个计算机业。当时盖茨真正在行的是编写程序语言BASIC,而且希望自己的BASIC能挂在IBM的系统上。当时盖茨并不看好DOS的前景,他认为程序语言才是真正的财富源泉。当时市场上已经有了最流行的CP/M DOS,它是由基尔代尔的数字研究公司开发的。盖茨和数字研究公司有个不成文的协定,那就是他不能涉足操作系统领域,数字研究公司也不进入他的程序语言范围,因此他慷慨地将IBM的代表介绍给了基尔代尔。

但是,IBM没能与基尔代尔做成生意,盖茨则自告奋勇地揽下了这笔生意。编写一个操作系统起码要花一年时间,但IBM要求几个月内就完成。盖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保罗·艾伦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听到风声,知道有一套圈内人自编的QDOS。QDOS本意为快速而肮脏的操作系统,意指借用了CP/M DOS的构想和名称。艾伦打电话给QDOS的编作者蒂姆·帕特森。最后,微软付了大约75万美元,连人带产品一起买下,改名为MS-DOS,并倒手卖给了IBM,开始了微软的飞腾之路。

这大概是计算机天才的典型命运。在软件方面,比尔·盖茨远不是基尔代尔真正的势均力敌的对手,盖茨更专心于商业。而基尔代尔是学者,从事计算机研究也纯粹是满足于对知识的渴求。他不赞同盖茨的人生哲学,在他眼里,“我要赢”还不如“我要幸福”。在这种哲学下,基尔代尔的结局可想而知。

可以说,基尔代尔是电脑史上第一位全能的专家,同时在硬件和软件上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尤其是他在最早的个人电脑牛郎星之前就准备好了操作系统,为PC业的勃发创造了条件。但是,比尔·盖茨却以敏锐的商业头脑精心运作,用基尔代尔的智力成果奠定了自己的微软帝国的基础,成功地使自己的软件业称霸全球。

10广引博采,扭亏为盈

牙膏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全世界的人们每天早晨或晚上都要用到牙膏。牙膏生产厂商们成了日化用品领域中的“香饽饽”。然而牙膏的消费周期较长,固定的壳装设计只能让人挤出来使用。而“挤”的方法通常比其他方法消耗得慢。因此,牙膏管道的开口大小成了牙膏使用周期长短的重要决定因素,进而影响着牙膏销售的整个进度。美国高露洁牙膏公司广泛征求意见并迅速采纳建议后,狠赚了一笔。

高露洁牙膏是美国高露洁牙膏公司的产品,它投产上市后,一直销售不畅,惨淡经营。该公司的老板在绞尽脑汁后仍无灵丹妙药,最后不得不公开登报征求推销术。广告内容大意如下:谁能使高露洁牙膏的销路大增,即重酬10万美元。

这则广告连续登出一个月后,高露洁牙膏公司收到了成千上万张应征书,各位应征者为这份高额的报酬所吸引,提出了无数条促销的办法。最后获奖的应征书仅仅两行字:只要把高露洁牙膏的管口放大50%,那么消费者每天在匆忙中所挤出的牙膏,自然会多出一半,牙膏的销路自然会激增。

高露洁牙膏公司的10万美元花得非常值,按这个点子做了后,果然销售量大增。该公司顺着这个势头,大张旗鼓地进行广告宣传,使其销售市场的覆盖率迅速扩大,成为世界名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