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职场生涯十大败笔
15164700000026

第26章 视“工作”高于“生命”

诸葛亮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初出卧龙岗,至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殁于最后一次北伐所进驻的五丈原营帐里,享年54岁,为刘备、刘禅父子,以及自己的理想劳累奔波了27年。

在他27年的职业生涯中,从最开始的未出茅庐即三分天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联吴抗曹,赤壁大战之际的智取荆州,西取益州,策划汉中争夺战,治理蜀地,发展生产,至白帝托孤后,五月渡泸,平定南郡,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最后病殁于五丈原,安葬定军山,“马革裹尸、战死疆场”,结束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可以说,诸葛亮的确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光复汉室的“伟大”事业,视“工作”高于“生命”。特别是先主刘备白帝托孤,将后主刘禅和整个蜀汉的命运都托付给他后,他更是“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诸葛亮一手承担了蜀汉全国军政大计的决策甚至实施;亲自监督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舍等工程;组织养蚕、织锦、煮盐、治铁、铸钺等具体的生产;亲力亲为,规划木牛、流马、连弩等新式作战工具及武器;“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为行政上的小事而废寝忘食;事无巨细,二十杖以上的刑罚都要亲自审问裁定;著书立说,修身养性,教育子女……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垂死留下遗言,为自己死后选定接班人。甚至在他死后,还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历史传说。其可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诸葛亮死时,不过54岁,而与其同为蜀汉效力的赵云则享年72岁,先主刘备也享年63岁,与这些“颐养天年”的同时代人比起来,诸葛亮真可算得上“英年早逝”了。“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的“早逝”,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因寿命因素而夭折。这样的结果,主要是由于分不清“工作”和“生命”的利害关系而造成的。

诸葛亮“身高八尺”,是标准的山东大汉,又兼年轻时从事了十年的农耕,所以身强力壮。从他北伐前夕,老年得子及第四次北伐前得女来看,他的身体状况应该不错。可是,他“劳多食少”,起早贪黑,终于操劳成疾,一病不起。用现代的一句话说,就是“糟贱自己的身体”。

有一句不得不说的老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国外商界有一句谚语“保住性命才能做生意”。关于“工作”与“生命”的话题,已经谈论了千百年,要想明白二者孰“轻”孰“重”,还得从人生的本质和终极目的说起。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生的最终追求到底是什么?

有的人会想起金钱、地位,有的人会想起出名、流芳百世,也有人会想起平淡而安逸的生活……每个人的追求可能千差万别,但是,人生的终极目的,是自由——心灵的自由和物质的自由。至于追求金钱、名利和地位等,都是实现自由的一种途径。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最终追求人生的“自由”。所以,追求职业生涯的成就必须以“生命的自由”为基础。没有生命、没有人,一切都不存在,又谈何理想和事业?

那些伟大人物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生命是一种崇高的品德,然而,一个职场中人若为了工作而不珍惜自己的身体,却是一种有失平衡的作法。任何事情,都需有一个度来衡量,“8小时×5天”就是对工作的一种限度。当然,任何人都可以在“8小时”之外继续学习和努力,但是如果因为大量的工作而影响了生命的正常运转,那么,这种工作方式就超过了工作的限度。如果只顾工作而冷落了生活中的合理享受,那么,工作也便失去了意义。

一个人的潜能的确是无限的,但生命却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欲望是永远也得不到满足的,但是人生的目的都是追求自由。所以,我们不能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永远也无法满足的欲望。所谓“知足者常乐”,它并不是鼓动人们安于现状,而是指人要认清工作对生命的依附关系。在有限的生命中,以“自由”为终点,在物质自由达到一定水平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精神自由。

如果把人的健康和生命比做“1”,其所拥有的事业、家庭、地位、金钱等一切其它追求比做“1”后面的“0”,那么,只有“1”存在,后面的“0”才可能存在并显示人生的价值;如果“1”不存在了,那么后面的“0”将不复存在,也就谈不上价值和意义。这样的人生,终将一无所有。所以,没有了健康和生命,再多的财富,其价值也只能等于“0”。

每个人的心智都有一定的负荷量,作为管理者要面对一系列的决策、计划和领导重任,那种事必躬亲、“不顾死活”的干劲儿虽然令人钦佩,但是,如果不懂得规划,不懂得合理休息,那只能导致工作上顾此失彼、漏洞百出。这样做不但损害自己的健康,而且最终也适得其反,影响了工作的进展,使自己不能完全“燃烧”就已经“熄灭”。领导者更不能一味地要求员工只知工作而忽略健康和休闲,否则,既侵犯了员工应该拥有的权利,导致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退化,又由于员工精力不佳而影响工作,最终得不偿失。

健康指数是一个人成功的保证,健商(HQ)是比智商(IQ)和情商(EQ)更重要的个人特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健康的重要。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疾病缠身之后开始懊悔年轻时的过度操劳,所以,倡导健康、热爱生命成了一种流行的趋势,它必将向那些执迷不悟的“工作狂”发起强烈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