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职场生涯十大败笔
15164700000027

第27章 一纸军令状,推掉自己的责任

军令状是古代作战时将士在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证明如完不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由此可见,如果军令状为将士自己心甘情愿所立,则证明他们有完成任务的决心和自信,以及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然而,如果军令状是将帅们要求甚至强迫属下所立,那么,军令状不仅起不到激励士气的作用,反而因为将帅推卸责任而增加了属下的负担和包袱。

虽然要属下立军令状不是诸葛亮首创,但是,在诸葛亮一生的数度用兵中,总能找到它的影子。

刘、孙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诸葛亮立即派兵遣将,布置人马沿途截击曹操的残兵,却惟独不理首席大将关羽。原来,当时曹操已是败军之将,遑遑如丧家之犬,诸葛亮料定曹操会在沿途被截后无路可逃,而关羽与曹操之间有着一层特殊的关系,所以诸葛亮担心关羽会放脱走投无路的曹操。然而,他也知道,关羽岂是甘于寂寞之人,加之其身份特殊——与刘备称兄道弟,所以,当关羽强烈请求出战时,诸葛亮明确告诉他:“如今曹操兵败,必定会从华容道逃脱,如果派你前往截击,你必定念及旧情而放他一马,所以不能派你去。”关羽于是立下军令状,而且反问一句:“如果曹操不从华容道逃走,那又如何?”诸葛亮立即回答:“我也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明知关羽非去不可,所以逼其立下军令状,先将自己的责任推干净。不料关羽并非弱智,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想让诸葛亮承担一部分责任。只不过他稍逊一筹,由于不具有长远的目光,不能判断曹操的逃亡退兵路线,所以诸葛亮的军令状只不过加重了他的负担而已。当然,后来关羽虽然放走了曹操,但是仍然被免除刑罚,军令状也没起作用。

诸葛亮首出祁山,在街亭守卫战时,他选定了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而又缺乏一线作战经验的马谡。司马懿在听到马谡守街亭时说:“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对马谡也不完全放心,所以他又故伎重演,“逼”马谡立下军令状,以“乞斩全家”的担保来表明决心与信心,先将责任推到马谡头上。可惜他的担心果然应验了,马谡失街亭,导致了首度北伐无功而返,损兵折将无数,浪费了大量的粮草物资。诸葛亮当然也不想“挥泪斩马谡”,可是,街亭失守的责任实在太重,既然责任已经推给了马谡,他便以“不明军法,无以服众”为名,兑现了军令状。但是他也明白只斩马谡不能完全推卸责任,于是又自贬三级——当然虽贬但仍行丞相之职!

当初,关羽不也立过军令状吗?关羽放走曹操绝非力不能及,其罪比马谡要严重得多。即使诸葛亮能以曹操不该死为由,替关羽开脱,那为什么不在斩马谡之前自推责任,贬职三级,也为马谡开脱些责任,免其死罪呢?况且,马谡被斩后,众将及全体官兵都为其流泪悲涕,包括诸葛亮本人也为之“挥泪”。可见,当时斩与不斩,并不真正存在一个“服众”问题,反而斩杀马谡只能令亲者痛而仇者快。就连刘禅也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诸葛亮又何必因责任的问题而在用人之际斩杀一员大将呢?

由此可见,军令状不过是推诿责任的工具而已,难怪它在中国古代用兵时会那么流行呢。

中国有许多传统的东西,因其妙处多多而被国人乔装打扮,改头换面而又粉墨登场,成为很多人百试不爽的仕途道具,“军令状文化”就是其中一种。“军令状文化”又称“责文化”即从授权于下级,部署一项工作任务开始,就开口不离“干不好,我拿你是问”、“拿不下城池,就提头来见”。当然,在长期的“演义”过程中,真正的军令状早已弃而不用,以免为人留下什么嫌疑。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其最终目的,就是将责任推给下级,而从不检验自己的决策是否周密,从而为自己留下一条退路。一旦下级圆满完成任务,便是自己英明果断,免不了露出“要不是我当初……”的神色。否则,一旦事情办砸,则免不了放出口风:“我就知道……”若是追究起来,责任由下级承担。而且,有时候为了显示自己“英明”和“公平”,“恨下心来”,向自己挑选的下级“开刀问斩”,“以平民愤”。这就是“军令状”文化的内涵,它充分显示了授权者高明圆滑的手段。高!实在是高!不愧为传统智慧继承者。

只是,公道自在人心,那些深谙“厚黑学”之道的领导者,即使他的“处事兵法”发挥得有多高明,但是他不授权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那是他领导力是否高强的最好凭据。而且,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随着企业分工的越来越精细,责任制也越来越明朗化和开放化,不管是老板还是员工,其工作大都处于众人的目光注视之下。各种条件的改变,都让那些玩弄手腕的授权者越来越原形毕露,深感形势大为不利,苦思而无良策,翻遍“兵书”也很无奈,最后只得叹息:“唉!时代变了,变得真快!”——两千多年,快吗?

其实,推诿责任的毛病自人类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圣经》里描写亚当偷吃禁果之后,在上帝面前指着夏娃说:“你安置在此与我同居的女人要我这么做的。”在工作上诿过于人更是常见的把戏:“这是他的错。”推卸责任的结果只能是对自己的错误和失误视而不见,从而积习成弊。“胜败乃兵家常事”,工作中的错误失败更是在所难免,但凡历经过艰难创业的老板,都能够以平静的心态面对下属的错误。他们会鼓励员工从错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而且勇于从自身寻找失败的原因,主动承担责任,以赢得员工的尊重和向心力。在交待任务、向下属授权之时,他们绝对不会先划清责任,而是给予下属足够的信任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能为自己的思想、工作习惯、目标和生活负责,你会发现你在开创走向成功的道路。只要你种下率真、自制和负责的种子,你必将得到满足与成功的丰收。

每一项工作都有它相对的责任,这其实就是权利与义务的相辅相成关系。不存在没有权利的义务,也不存在没有义务的权利。同样,任何人只要接手了一项工作,就得承担这项工作所连带的责任。

或许,你可以推卸责任,但是不可能推掉不负责任的后果。积习成弊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工作态度的恶劣和工作效率的降低,以及道德标准的日益降低。作为一个领导者,没有什么比工作态度的恶劣更危险的了,它可能引起整个团队的人心涣散,更可能导致整个公司蒙受巨大的损失,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心态决定一切。

推诿责任的根本原因,是对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由于对个人利益的斤斤计较,所以这种人将负责看成纯粹的付出,他们不愿意让责任和付出占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更不愿因为负责任而使自己受到损失。特别是当某些付出得不到明确回报时,他们更是互相推诿。这样的管理者,不知道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是息息相关的,特别是他们自己身为企业的高层领导,是企业的支柱,更是直接与企业互相依存,所以也更应为企业而负责,而不是将责任推给下属。

当然,企业的确需要勇于负责的员工,如果不负责整个企业也就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然而,成功的管理者在引导下属提高责任心时,首先自己付出了“爱”和“信任”,因为它们是与责任感相对应的必然要素。只有中具体的管理和体制中先对员工负起责任,以培养员工成长为宗旨,才能让员工感受到“温暖”和“关怀”,才能让他们热爱自己的团队和企业,也才能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心——这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必然性,你要收获什么,必先播种什么。相反,如果你播下一颗扭曲的种子,那也就别奢望收获正直的果子;你推卸责任,就不可能赢得下属的负责。

创新能为企业注入活力,也是企业发展的需求。因循守旧只能是自取灭亡,不创新就会遭淘汰。市场机遇转瞬即逝,没有冒险一搏的胆识,只能枉自嗟叹——创新本来就是一种打破常规的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