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职场生涯十大败笔
15164700000003

第3章 局部与整体利益相抵触

诸葛亮身为一个农民知识分子,能够对天下大势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并由此制定出一套战略方针来,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矢志不移地贯彻执行,当属不易。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荆州问题和与孙权的关系问题上,诸葛亮的败笔是不言而喻的。

《隆中对》中指出:“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提出了“外结好孙权”即联吴抗曹的战略。同时,诸葛亮又说:“荆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所以,他建议夺取荆州。可是,他忘了荆州处于扬州上游,对东吴有着天然的战略优势,实为东吴立国之根本,孙权若要生存下去,必须夺取荆州。那么,刘备既要“外结好孙权”,又想“夺取荆州”,岂不是“得了便宜又卖乖”?

不过,赤壁之战之际,诸葛亮玩了阴谋,乘机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地区,而孙权由于受到北方曹军的强大压力,所以无力西顾,保好暂时咽下心中怨气;即使这样,他也是使用“借荆州”的名义。等到刘备占领益州,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后,孙权再也忍耐不住了。既然刘备无心“归还”荆州,命门扣于他人之手,孙权只好强而夺之。于是,趁着镇守荆州的关羽北伐曹魏、威震华夏之际,吴下阿蒙(吕蒙)乘虚而入,一举袭取了荆州;从而使关大将军败走麦城,终被杀害,演绎了一段“大意失荆州”的悲惨历史剧。从根本上说,正是诸葛亮的战略失误,导致关羽失利,从而使两路夺取中原的计划化为泡影。

所以说,刘备想一手抓着荆州不放,另一手拿着橄榄枝与东吴联盟,从长远来看,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这一矛盾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可以说是连锁般地打击了本就处于弱势的蜀汉政权。第一,荆州兵力是蜀汉政权的生力军,而关羽更是不可多得的大将,荆州既失,关羽和他的荆州将士们几乎丧失殆尽;第二,由此而引发的刘备东征,直接撼动了蜀汉根基,并最终连刘备也病逝于白帝城。这一切,身为蜀汉集团策划人员的诸葛亮,的确应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

其实,这种非经常性出现的决策整体与局部的对抗,对一个公司的前途往往有着致命的影响。决策所解决的问题大部分是多因素问题,这必然会涉及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践证明,这种关系处理得好与坏,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规划决策过程中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决策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制定决策首先要从整体出发,充分考虑和维护全局利益。公司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有自己的系统目标。同时,组成公司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也有自己的系统利益。而前者与后者的关系,必须是大目标与小目标、根本目标与从属目标的关系,这一方面决定二者应该是统一的,另一方面,当二者出现矛盾时,要求后者必须服从前者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司作为一个整体正常有效地运转,进而才能实现公司的最终目标。

当然,强调在决策过程中应以整体与全局为主,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考虑局部。事实上,局部是整体的基础,忽视了基础,整体必然受到不利影响。著名的“木桶效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并不是取决于较长的那些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同样,一个公司能否最终取得效益,也往往受到那些“短浅”环节的影响。因此,正确的决策方法,就是在坚持以整体利益为主的前提下,适当考虑局部利益。

另外,在决策过程中,当面临复杂的问题时,不妨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解决,分清主次、轻重和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集中力量解决那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样,有效抓住主要矛盾,抓住问题的关键,就会带动次要问题的解决,并最终带动全局的发展。

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做法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主次不分,轻重倒置,不仅耗费大量人财物力,更重要的是不能及时解决影响公司利益的问题。

最为稳妥的办法,就是对公司在一定时期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按照以下步骤加以处理:

第一,分析最新的生产经营状况,研究确定公司面临的各种问题。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第二,找出对公司生产经营影响最大的、最主要的、最直接的问题。

第三,根据主要问题,研究制定对策,并且逐一解决。

这是确定决策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任何一种生产经营活动都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还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同样,会有新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产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在繁杂多变的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这就要求企划人员眼睛朝前看,弄清问题再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