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职场生涯十大败笔
15164700000004

第4章 目标与实力不匹配

蜀汉政权虽有“天府之国”的蜀中地区的富庶,有刘备的英明,有诸葛亮的智慧,有关、张、赵、马、黄等的勇武,可是,在他们身后,他们亲手所缔造的政权还是很快灭亡了,诸葛亮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兴复汉室”的宏伟目标,只成了一种精神的寄托。虽然失败的原因很多,但这一目标最终未能实现,其根本原因是目标与实力不相匹配。

东汉末年,经过外戚专权、宦官乱政和黄巾起义的打击后,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事实上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虽说“春秋无义战”,曹操、刘备、孙权等人为争城夺池,所发动的连绵不断的战争,给老百姓带来极其巨大的灾难与痛苦,但是,曹操经官渡之战击败袁绍,成为当时最大的一支军事力量,再加上此人胸怀文韬武略,智慧出众,事实上由他所领导的曹魏集团来统一天下,结束分裂局面,已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诸葛亮将自己的目标设定为“统一中原,兴复汉室”,选择了没落贵族刘备,并通过不懈努力最终“跨有荆、益”,可是,相对于曹操统一了黄河以北的大半个中国,刘备集团只是偏安一隅的小军阀而已。二者实力相差悬殊。北有曹魏,东有孙吴,南方夷越又经常发动叛乱,蜀汉三面受敌,成了“众矢之的”。魏、蜀、吴三国之中,蜀汉最为弱小,后又失去荆州,“遗恨失吞吴”,刘备东征大军为陆逊所破,荆襄未复而巴蜀强兵良将尽失。诸葛亮主持国政后,休兵息民不到两年,即南渡汾水,两年后,开始北伐。

让我们用一组数字来比较一下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实力:

曹魏统辖地区有九州,包括冀、兖、青、并、徐、豫、雍、凉及司隶区,总户数约六十六万户,人口四百四十三万左右。

吴国统辖扬、荆、文三州,总户数五十二万户,人口两百三十万左右。

蜀汉只统有益州,总户数三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左右。

以每户抽一壮丁计算,蜀汉总军力不过三十八万,还要防卫东战线、京城、南中以及全国各区的安全,能动用在北伐上的军力可想而知。而魏明帝派出迎战的先发部队,就多达二十万,后备军团更高达三十余万。

益州虽为“天府之国”,但想以一州之力而“统一中原,光复汉室”,诸葛亮可真敢“知其不可而为之”啊!

蜀汉本身弱小,就应休养生息,诸葛亮却六次北伐,征讨曹魏,这无疑是以卵击石,自寻死路。与其说是为实现宏伟目标而奋斗不息,不如说违背民心、自不量力。诸葛亮不衡量实力而兴师动众,去实现一个“光复汉室”目标的举动,真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大败笔。真不知道素来“胜者王侯败者贼”的中国历史,是如何将他定位于“智圣者”之列的。嘿!历史可真是一个任人打扮的丫环,可以美化,也可以丑化。

历史自有人评说,但如果处于职场中的人们,也犯了目标与实力相脱节的错误,那就要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抹上一层阴影了。

中国有句老掉牙的话,叫“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儿”,话虽老,但道理深刻,适用于任何行业。要想赚钱(姑且落入俗套吧),仅有美好的愿望和有利的客观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实力才是起决定作用的最根本因素。

一个智力平平的人,一门心思要去做一个牛顿、爱因斯坦式的大科学家,那么在他为此而苦苦奋斗的历程中,只能是碰到一系列挫折和沮丧。同时,一个智力正常、身体强健的人,不思学习进取、求智谋生,而只想寄人篱下,依靠施舍、救济度日,也会失去人生的意义。一个人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就盲目地确定职业目标,不管是目标超过实力能及的范围,还是自甘平庸,都不会对个人的职业发展产生有价值的积极作用。相反,只能产生不利影响。

所谓量力而行,确立一个与实力相匹配的目标,就是要先对自己的实力进行认真的盘点和评估,做出综合判断,在此基础上,确定适当的目标,勇敢前行,才能有所收获。

实际上,从广义上讲,实力包括人生追求、价值取向、生理特征、个性特点、学习背景、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要找到个人适合的目标(包括职业定位及职业发展方向),就需要对个人的职业能力倾向做出评估,对职业兴趣爱好做出测定,了解自己的性格和气质特点,找出擅长的技能。

(1)评估个人能力。

人的能力往往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得到认识和评估。而能力又是可以在不断的活动中培养和表现出来的,而且从小就已经开始了。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人,莫扎特6岁演奏钢琴曲,都是能力早露的典型例子。所以,能力的早期培养和发现非常重要。

每个人都有其与生俱来的能力,即天赋,又有后来学习和锻炼培养的能力,总之包括智力、创造力、判断力、心理承受力,等等。要根据个人或他人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也可以通过实践(包括能力测验),来形成对个人能力的评估。同时,自己既要多方面评估自己的各种能力,发现相对优势;又要与大众比,评定竞争的强弱。

只有准确把握自己的能力,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当的目标。同时,能力的作用不是独立的,它会影响到人从事活动的动力,给人自信,并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提高个人能力。

(2)测定兴趣爱好。

兴趣产生爱好,爱好激发热情,热情化为动力。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把兴趣爱好与人生的目标定位有机地结合起来,生活会因此变得积极而有乐趣,成功便会向你走来。

人们已经习惯了依赖外界对自己的肯定,用大部分时间对外界展示一个与工作有关的形象,尽力背着包袱挣钱。可是,当人们最后终于抽出时间来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时,却往往会发现一种深深的、无法公开的空虚感,才觉得多少年来,都在违心地放弃兴趣爱好,去追求别的东西。

所以,我们在制定人生目标时,千万不要无理由地忽略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反地,应该尽量去做那些喜欢做的事,让工作变成一种乐趣和享受,而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乃至成为负担。任何职业只要与你的志趣相投,即使遭遇挫折和失败,也会精力充沛地去面对它。

要测定个人的兴趣爱好,就需要平时注意观察和体会。同时,应培养那些积极的兴趣,而且爱好应该广泛,这样才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才会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3)了解个性和气质。

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表现在人活动方式中,并决定着人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方式,甚至决定着人的命运。

就职业生涯中的人来说,性格可分为四类八种:

①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方式类:内向型和外向型。

②认识外在世界的方法类:敏感型和直觉型。

③下结论、做决定的方式类:理性型和情感型。

④处理事情的态度类:决断型和慎思型。

广为流行的星座学虽然有些迷信,但其中所划分的十二种人的性格,倒可以借鉴。在五花八门的工作种类中,总有一种与性格类型相适应的职业。

气质是人在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特征。一般从活动的强度、速度、平衡性三方面来测定。根据人的行为活动方式,通常将其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即:

①胆汁质。突出特征是兴奋主导。

②多血质。突出特征是敏捷和好动。

③粘液质。突出特征是缄默和安静。

④抑郁质。突出特征是怯弱和寡言。

性格气质能够与职业产生较强的双向影响,从事适合的职业,可以强化这种性格气质,并形成相对和谐的人职关系。由于人往往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也会由于职业的塑造而调整甚至改变某些气质特征。

(4)找出擅长的技能。

技能是实践与创造的结晶,是个人实力的主要体现,是职业发展的推进器。技能是程式化的、可重复操作的能力。

知识和观念都可以转化为技能。一个人不论是出身贫寒还是富贵,只有当他具有强烈的成功愿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珍惜天赋,积累更多的技能,才能有实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技能可分为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两类。其中一些人生必备的技能便是基本技能,包括学习技能、管理技能、交往技能、财务技能、开发技能等等。

技能的认定有自我认定、他人认定和权威认定三种形式,可以将三者结合起来,从而确定你最擅长的技能,并以此来确定你的目标。

总之,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目标,只有以自己所具有的实力为基础,才能最终变成现实。所以,目标一定要与实力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