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职场生涯十大败笔
15164700000033

第33章 空耗实力,没有业绩

诸葛亮前后四次大规模地兴师北伐,几乎全都是因粮草不济而被迫撤军。围攻陈仓不下,诸葛亮数万大军每日耗粮庞大,最终“粮尽而还”。在与司马懿的两次交锋中,前一次诸葛亮由武都到祁山、由祁山到卤城及邦城的战线拉得太长,虽有“木牛”运粮,但终“粮尽退兵”。最后一次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以“流马”运粮,并进行屯田,准备长期性的自给自足,然而,司马懿仍然抓住蜀汉实力不济的弱点,采取坚守战术,最终迫使蜀汉撤军。不幸的是,诸葛亮的全部身心也消耗殆尽,最终命丧于五丈原。

蜀汉虽有“天府之国”的益州作为根据地,然而,自从刘备建国以来,几乎征战不断,其实力消耗可想而知。何况,蜀汉凭一个益州之力,却对付拥有九州实力的曹魏,其粮草供应肯定相当困难。诸葛亮治理蜀汉时,虽然,十分重视经济和农业的发展,但是他所发动的北伐战争,连年用兵,大量的物资被消耗在了前线上。更为可悲的是,诸葛亮的北伐战争,完全是一场空耗实力而没有收获的战争——虽然不是穷兵黩武,但这样治国有何高明之处?

自古打一个仗都是要耗费实力的,即使是那些“不战而胜”的用兵,其准备阶段就已经耗费了大量粮草和钱财,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诸葛亮所发动的北伐战争,几乎动用了蜀汉大半兵力,但是,在曹魏数十万大军的反击下,蜀汉士兵的鲜血定是染红了祁山。街亭一战,数万名蜀汉士兵全部降敌,损失粮草兵器更不计其数。在围攻陈仓的战役中,由于陈仓易守难攻,加之魏将郝昭智能双全,所以数万兵力二十多日也未攻下仅有几千人的陈仓城,而且消耗了大量武器装置。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在与司马懿对阵渭水之际的壮原争夺战中,蜀军大败,士兵落水逃命,死伤万余人。“三国无义战”,诸葛亮所发动的北伐战争,无功而“草菅人命”,这与司马懿“不用一兵一卒”就拖死诸葛亮的战略战术比起来,实在有天壤之别。

同时,诸葛亮的一场北伐战争,使本来就人才匮乏的蜀汉政权先后损失了马谡、吴班、魏延等诸多大将,甚至连诸葛亮自己也“捐躯”于定军山。这成了北伐战争对蜀政权实力的又一严重打击。

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北伐战争空耗蜀汉实力,为以后蜀汉亡国埋下了隐患。日后邓艾率三万余兵而能长驱直入,迫使刘禅投降,可见蜀汉实在内部空虚、无可用之才。这也是诸葛亮虽死,但其后继者依照其遗命而继续北伐的结果。

竞争凭的就是实力,所以,任何一个参与竞争者,都必须重视实力。要学会积累实力,增加实力,也要学会节约实力,控制实力的消耗。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资金是最重要的资本,也是一个企业实力的最主要体现。技术也是企业实力的重要方面,但是它也可以用资金的形式表现出来;人才是企业的支柱,但是人才同样要靠资金去培养和吸收;先进设备是企业运营的基础,它更需要资金去购买和保养,并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转……总之,资金是企业的“粮草”,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俗话说:“好钢要使在刀刃上。”既然资金是一个企业的命脉,那么,企业在资金运转的过程中,就应该重视投资的方向和目标,应该将“钱”花在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项目上。这样不但能使企业收益,同时也可以保证资金的继续正常运转。否则,如果投资不到位,花费大量资金于一些毫无收益的项目之上,或者投入的资金(即成本)超过收入,那肯定会动摇企业的基础、消耗企业实力。

投资是企业自始至终的任务和要求,但是资金如果被投入到固定资产方面,那么其它方面运用资金的灵活度就会大大降低;而且,固定资产的投资往往是无法回收的,其利益只能在耗损的过程中得以体现。所以,一旦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出现某些战略性问题,往往在较短的时期内难以恢复过来。一方面,由于初期资产往往投资巨大,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有着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无论是转卖还是最后拆除,其价值都要大打折扣。

这就给企业领导者敲响了警钟,投资时一定要精打细算,一定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来决定投资方向和投资数额。应该本着对企业负责的态度,合理支配和利用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