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职场生涯十大败笔
15164700000038

第38章 诸葛亮VS司马懿

如前所述,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演义中频频过招只不过是演义家的虚构,实际上,司马懿的露面是在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之后。

蜀汉建兴六年,曹真出任魏国大司马,并积极建议曹睿主动出击蜀汉,以解决西南军区的防务,于是曹魏首度南征蜀汉。这推翻了诸葛亮在孙权称帝时所说的“孙权无力渡长江,犹如曹魏无力渡汉水”的预测。正是在这个时候,一直在东线荆、豫两州防卫的督军司马懿被借调而出。

由于连续一月之余碰到大雨,曹真的南征军不战而归。曹真也因此一病不起。临死之时,他向魏主曹睿举荐司马懿,称“非仲达不足以救国家”。于是,曹睿任司马懿为大司马,并嘱咐他:“西方事重,非君没有可托付的人。”就这样,司马懿抵达长安,开始着手编组对付诸葛亮北征的军团。

司马懿“内忌外宽,善于权变”。司马家本是名门望族,而司马懿本就野心勃勃,只是他城府极深不轻易外露,所以曹家三代都未曾发觉他的野心,反而因为他的智慧和胆识而加以重用。至于曹真荐其为大司马,则主要是想依靠司马家的声望,来巩固曹氏政权。

既然司马懿早有篡位之心,那么在对付蜀汉政权方面,他与曹氏政权的态度就有微妙的区别。一方面,只有排除蜀汉,才能从大局上稳固司马氏的权势;另一方面,曹氏政权重用司马氏,主要是看重其在对付蜀汉方面的能力,所以,司马懿暂时还不能一举扫除诸葛亮的北伐军。正是基于这种原因,再加上司马懿考虑到诸葛亮远征军的粮草供应不足,所以,司马懿南征的根本策略,就是以静制动,坚守不出。建兴九年,诸葛亮的第三次大规模北伐行动展开了。双方对阵于渭水河畔。在经过上邦战役的初次交锋后,司马懿便在渭水河畔构筑防卫营寨,据险而守,以消耗诸葛亮远征军的粮草。当时,司马懿率领数倍于北征军的大军,却强忍着不进行决战,只凭这份坚毅不拔的耐力,就足以显示他雄霸一方的豪杰本能。

诸葛亮指挥北伐军团攻上邦,试图引诱司马懿出战。然而,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的意图,所以顶住内部压力,坚守不出。最后实在迫于内外压力,他才一方面派出张郃去解上邦之围,另一方面率主力向诸葛亮挑战。不过,他只不过是灵蛇出洞一般,在遭到魏延军团的强势攻击之后,一伸即缩,再次撤回阵地坚守。

诸葛亮当时早已由于战线拉得太长而出现严重的粮草供给困难,偏偏这时后方出现动荡,负责运送粮草的李严逐以之为借口,假传圣旨,希望诸葛亮撤军。诸葛亮“内外交患”,只得紧急撤回后方。不料魏将张郃不听司马懿的劝告,率军追击蜀汉军队,反遭埋伏,死于损益连弩之下。这成为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惟一收获。

诸葛亮撤回后方,方知李严假传圣旨,于是他上表后主,撤除了李严的所有职权,将其废黜为平民。

时隔三年之后的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再度北代,又和司马懿对阵于渭水两岸。这一次,他一方面利用新发明的“流马”运输粮草,另一方面又在驻军的五丈原屯田产粮,拉开了长期对峙的阵势。然而,面对司马懿的“免战牌”,诸葛亮深感焦虑不安。

为了引诱司马懿出战,诸葛亮打扮成一副羽扇纶巾的模样,坐着自制的木头车,改用侍童作护卫,完全解除武装,频频出现于前线阵地,想以此激怒曹魏士兵。然而,司马懿当时已经完全控制住曹魏军的动向,因此,他严禁士兵们有任何行动。对于蜀汉方面的进攻,他只是以箭还击,士兵们根本不离开营寨一步。

诸葛亮束手无策,茶饭不思,身体状况日益恶化。无奈之下,他干脆派人送一套妇女的服饰给司马懿,讥讽他如妇人般没有胆量。

然而,司马懿对于诸葛亮的讥讽仍然无动于衷,反而从诸葛亮派去的使者口中了解到诸葛亮的健康状况,于是对将士们表示:“对峙的时间不会太久了,诸葛孔明食少事繁,不可能再撑太久的。”

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时隔不久,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营中,北伐军再次无功而返。司马懿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没有尽全力追击蜀汉退兵。在上演了一场“死诸葛亮吓走生仲达”之后,司马懿自嘲说:“我能料生,但哪能料死啊!”于是蜀汉军得以安全撤退。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属文人出身的大将,因此他们都比较遵守兵法原则,甚至到了一板一眼的程度。然而,诸葛亮从根本上就输给了司马懿。中国兵法思想的主旨是:“兵不顿而利可全”、“不战而屈人之兵”,以保全为首要问题。司马懿一开始所站的高度,就是诸葛亮所望尘莫及的——他的真正意图,是通过与诸葛亮的战争以保全司马氏集团的实力。司马懿从保全自己的实力出发,坚守不出;同时又称赞诸葛亮乃“天下奇才”,给曹魏集团放出烟幕,为自己不全歼诸葛亮的北伐军找出一个无懈可击的借口。

而诸葛亮一开始就持着“以战求安”的思想,没有深谙兵法“保全实力”的宗旨。所以说,诸葛亮只能是司马懿面前的“小丑”,因为他们根本不是处在同一个高度上对阵。由此而联想到刘备的东征,当时陆逊也是采取坚守战术,后来在关键时刻“火烧七百里连营”,一把火烧掉了刘备的性命。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阵,以及后来姜维与邓艾的对阵,同当初刘备与陆逊的对阵如出一辙。难怪蜀汉政权要夭折!

中国兵法最主要的贡献其实是留给后人一种智慧和思想。

商场如战场,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克敌制胜”,确保生存,并谋求发展,正是所有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企业经营者的确可以借鉴中国兵法的思想和智慧。实际上,有许多成功的企业都曾从中国兵法思想中找到了适合企业发展的经营和管理思想,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功。

事实上,企业的所有问题,以及如何保持企业的旺盛生命力,最终应归结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市场竞争最终将演变成企业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的大比拼。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于企业所拥有的特殊资产,如企业的市场力量、内部资源等一系列特殊资源组合而成的战领市场、获得长期利润的能力——这是企业实力中最为稳固,而且最难积累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企业中那些最基本、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个企业想要立足市场,就必须培养和呵护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具体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也应该本着“保全核心能力”的宗旨,采取有弹性的竞争策略。能屈能伸,方能灵活经营。往往有一些企业不考虑自身实力而盲目竞争,结果陷入商战中不能自拔。要知道,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要靠长期积累才能完成的,所以,企业在运营中,特别是创业阶段,更应该注重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注重实力的保全,而不应该急于采取攻势,企图在创业阶段就霸占市场。即使是面对商机时,也应该量力而行。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掌握核心技术。只有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实现企业资源的高效配置,从而壮大企业实力。核心技术的开发,需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企业的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和整合,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2.实现专业化经营。在市场需求多样化的今天,公司进行差异化经营与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就有可能拥有构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3.培养潜在能力。寻找自己的潜在能力,分析这种能力与其他同行的差异性,并集中力量对其进行培养和开发,可以防止盲目投资和经营,更可以树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4.发展比较优势。通过对竞争对手及消费者需求变化的了解和分析,从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从而找到并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本身就是在建立和发展核心竞争力。

5强化内部管理。良好的内部机制是核心竞争力成长的最佳土壤,企业只有大力强化管理内部,并根据市场发展及时转变企业机制,才能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

6.树立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所涉及的领域和影响的范围,无不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而随着市场的迅猛发展,企业文化成了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必须围绕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树立全新的拿来文化,以指导企业发展,为培养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全方位服务。

总之,只有注重市场判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奠定强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