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高血压调治养护手册
15165400000074

第74章 患者心理调节三忌

高血压病是一种心身疾病,无论轻重,都与人的心理因素相关,其病情会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高血压病早期,血压波动较大,病人的情绪往往随着血压的波动而变化,容易激动,爱发脾气。以下几种方法可帮助高血压病患者保持情绪稳定,以利于高血压病的恢复。

忌情绪紧张

人在紧张、忧愁、愤怒、悲伤、惊慌、恐惧、激动、痛苦、嫉妒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心慌、气急和血压升高现象,甚至导致脑血管痉挛或破裂、中风等生命危险。高血压病患者的情绪变化,常常会导致血压不同程度地波动。

心理处方:做一些业余的手工操作,如缝纫、编织、木工、雕刻等,可以使脑力转移到较平稳的状态:练字、绘画,可使情绪稳定,精神进入一个会意的境界。当心情不佳、紧张焦虑时,改换一下环境,去郊外、公园、河边或山顶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美景,可将注意力转移,达到精神松弛的目的。遇到不满意的人和事,要进行“冷处理”,避免正面冲突,遇事要想得开,切忌生闷气或发脾气。还应培养多种兴趣,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及娱乐和运动,做到笑口常开,乐观轻松。

忌心有负担

有的高血压病患者发现血压增高后,思想负担很重,情绪极不稳定,终曰1尤心忡忡,结果使血压更加增高,病情加重。有的患者出现消极沮丧、失去信心等不良心理,觉得自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成为“包袱”,不愿按时服药,不肯在食疗、体疗等方面进行配合,等待“最后的归宿”。也有的患者因降压治疗一时不理想,对治疗失去信心,变得焦躁不安,怨天尤人。

心理处方:虽然对高血压病的治疗目前尚缺乏治本的方法,需要长期作战,但若能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避免增加心理负担,改变生活方式,进行自我安慰,病情是可以控制的,并发症也是可以减少的。

忌猜疑病情

一些患者一旦确诊为高血压病之后,便把注意力集中在疾病上,稍有不适便神经过敏,猜疑血压是否上升了,是否发生并发症了,终日忧心忡忡。有的患者看了一些有关高血压病的科普读物,或报纸杂志上的科普文章,便把自己的个别症状及身体不适进行“对号入座”,怀疑自己疾病加重,或百病丛生;对医生的解释总是听不进去,有时总是希望医生说自己病情严重;有点头晕头痛,便怀疑是否有中风的危险;有点肢体麻木便断定是中风先兆。猜疑病情对病情无任何帮助,及时就医治疗是最正确的方法。

心理处方:相信自己身体是将康的,要相信平时的小病或常见症状时可以治疗的,同时需要对患者进行精神的调节,消除患者多虑、胡乱猜疑的心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忌气急暴怒

暴怒是由于某种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逐渐加深紧张状态,终于发怒,可表现为暴跳如雷,拍桌大骂,拳打脚踢,伤杀人畜,毁坏器物。轻者会肝气郁滞,食欲减退;重者便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抖,甚至昏厥死亡。当然,若是轻度的发怒,不会对身心健康造成大的影响,而且有利于压抑情绪的抒发,有益于健康。但什么事情都有个度的问题。

心理处方:高血压病患者由于病情关系,遇事首先要冷静,因为大怒常常是不能冷静思考的结果。只有冷静,才能积极思考,想出对策,圆满解决问题。大怒于事无益,只能招来灾祸,尤其是对于高血压病患者,要知道气急暴怒往往是脑中风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暴怒而突然死亡的高血压病患者不在少数。

三“严”良语

研究还发现:容易激动、好竞争、常觉时间不够而有压力感的人,过于耿直的人胆小怕事的人患高血压的机会比较多。总之心理状态的好坏与血压有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