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随处可用的24条处世法则
15165700000002

第2章 听声辨心,听出语言的弦外之音再做决断

“弦外之音”也可以理解成为“言外之意”“话里有话”,这种现象已经频繁地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场合之中了。它以言语含蓄却掷地有声的特点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幽默调侃、讽刺发泄、批评鼓励、摸底打探……然而,“弦外之音”是说起来容易,听起来难,很多人并不能会意其中的奥妙。

单位有一个女同事拉家常,其中一位中年女士说:“我老头子每天下班后都要去应酬,连星期日也这样,我真希望他能多在家陪陪孩子。”另一位走出校门不久的女孩随声附和道:“现在的男人都是这样。”结果,引起对方不满。

这位年轻女士之所以得罪对方,是因为她缺乏生活经验,听不出中年妇女对自己丈夫“发牢骚”的弦外之音——炫耀她爱人事业顺利、家庭幸福和谐。

中国人喜欢话里有话,“逢人只说三分话”。我们常说“看他怎么说”而不是听。所以,单单去听别人说了什么,并不能了解他心里在想什么。在人际沟通中,若你意会不出别人隐含的语言信息,轻则会把别人的鼓励当批评;把别人的嘲讽当“补药”;重则会把事情的是非颠倒,直接影响你对事物和人的判断与抉择。

参加工作不久的小赵,向领导提出了要求解决住房的申请,领导随口答复:“让我和其他领导一起考虑考虑”。他以为很有希望,于是过了一段时间,再催促,领导显得不耐烦地答复:“还得再研究研究”。后来,不仅问题没解决,而且还给人留下了一个“不识时务”的印象。

小赵之所以落了一个“不识时务”的印象,是因为他缺乏社会经验,不懂得有些领导善于巧妙拒绝下属,没有听出其弦外之音是在拒绝你。

听懂“弦外之音”是很有学问的技巧。每个人对语言用意的敏感度不一样,硬要菜鸟听懂不太现实,但是只要我们留心学习,就一定有所收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人一些性格、兴趣、习惯、环境因素等,一定时间观察的积累,会使这个人对你的言外之意有迹可寻;在处事方面,多考虑事物的另一面,多进行换位思考,原本神秘话中话就会变得明朗起来。记住,凡事都事出有因,“弦外之音”也不例外。

言谈能告诉你一个人的地位、性格、品质以及内心情绪,也是对你情商高低的一次小测试。听懂“弦外之音”的能力绝对是你今后游刃在人际交往的垫脚石。表面上的能否听懂、看懂、读懂绝非关键,重要的是自己在每一次的经历、尝试判断之后,能细腻地进行分析与总结。

使用第一人称单数的人,独立性和自主性强;常用复数的人多见于缺乏个性,埋没于集体中,随声附和型的人。

人们总是认为是在用自己的话说话,写文章。实际上无意中在借用别人的话,有自我扩大欲,反过来探寻这一点,就能窥见其人的内心深处。例如,说话经常使用晦涩难懂的词和外语的人,其实,这种人多是将词语作为掩饰自己内心弱点的盾牌。择业时,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是必要的,但若过分矫饰,反而画蛇添足,让别人如坠云雾的效果是最不利的。这种情形常常不过是反证了你对自己的智能的自卑意识。《围城》中的张先生在方鸿渐面前大肆卖弄自己的洋文,以显示自己博学,实际上只反映出其知识的贫乏。

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对相同的事往往有不同的言语表达,因为他们的期望不同,所以我们听来可能也各异。比如,在年轻小伙子的世界里,他们最爱谈论的话题是车子。关于车子的杂志也跟音乐、足球杂志一样畅销。小伙子的话题几乎都涉及与车子的品牌、行程距离、速度等有关的话题。即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暂时买不起车,但他们那么热衷于车的话题,无非在表示自己将来有能力购车,或者是自己对这些时髦的话题懂得很多,这也是一种显示罢了。

所以,要知晓对方的真正心理动向,就要巧妙地捕捉“弦外之音”,从只言片语中把握说话者真正的意图。当然分析与总结同样重要,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多留个“心眼”。当渐渐形成这种思维模式之后,懂得“弦外之音”将成为一种本能与习惯,自己的情商也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