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逆耳往往容易遭到拒绝,因此我们需要把忠言“顺耳”地表达出来,以求达到说话效果。
贾诩(147~224):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军事家、谋士。三国时期被称为毒士,鬼才,善用计谋,被称为三国最聪明的人之一。
贾诩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汉阳阎忠异之,说贾诩“有良(张良)、平(陈平)之奇”(《三国志·魏书·贾诩传》)。他最先是在李傕帐中任谋士,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据说,张绣曾在宛城用贾诩的计策打败了曹操,张绣兵败后他又劝张绣和自己都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等地区时,都用贾诩的奇计。曹丕称帝后,官封贾诩为太尉、魏寿亭侯。
《三国志》中有一个有趣的事:曹操的儿子曹植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很受曹操的宠爱。因此曹操便想废除长子曹圣的世子地位,而改立曹植为世子。
有一天,曹操叫来谋士贾诩,屏退左右,向贾诩说起勤己打算废玉立植之意,并问贾诩:“你说说你的看法。”
事实上,贾诩并不想参与曹操的家务事,然而曾操硬是非要让他说出个意见。贾诩心中是不怎么赞成改立世子的,但是他深知直截了当地否定曹操的心愿当然不行。
曹操见他半天不说话,便问道:“和你说了半天,可你却不回答我的问题,原因是什么呢?”
贾诩慢悠悠地回答说:“臣在想一件事,由于目前还没有想通,所以没能及时回答您的问题。”
曹操听着奇怪:“什么事情如此为难,说来听听!”
贾诩沉思半晌,回答道:“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父子的事呀!”
袁绍和刘表都是东汉末年称霸一方的豪强,袁绍因为非常喜欢小儿子袁尚,便让他代替了长子袁谭做了世子。
袁绍死后,袁尚、袁谭两兄弟各树一帜,互相争斗,自相残杀,最后都被曹操灭掉了。刘表也因听信妻子的话,便废掉了长子刘琦,改立小儿子刘综做继承人,最后也被曹操灭掉。
曹操听了贾诩的话,马上明白了其中的含意,赞赏地点了点头,哈哈一笑,从此再也不提改立世子的事了。
这个故事中,贾诩而是间接点出袁绍、刘表两个废长立幼而最终又被曹操攻灭的人,这就在暗示曹操废长立幼终不可取,既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又不明确地说出来,让曹操自己去领悟,去意识自己的错误,这无疑是最高明的顺耳忠言,贾诩的高明之一处就在于“只引水不开渠”,这样既表达自己的意思,又绝不会让自己陷入是非之地,更不会让对方有丝毫的反感。
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谓千古训条。的确,治病须不怕吃苦药,这样才会发挥疗效,达到治病的目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许多的良药已经不再苦口了,比如,把驱除蛔虫的药做成宝塔糖,孩子们更容易接受了;将苦涩的药粉外加上糖衣或制成胶囊,既可以免除患者的痛苦,又能达到治病的效果……由此可见,如今的“良药”完全可以“不苦口”,而且还能变得甜甜的,从而像巧克力一样让人喜欢,忠告也应该这样,“忠言”未必逆耳。
其实,忠言顺耳的漂亮话不止这一种,生活中还可以使用其他简单有效的方法,比如:改变语言表达的方式;运用比喻、夸张或幽默的说法等都可以尝试,总之,在生活中,我们欢迎忠言,更应该给人以忠言。
相信:大家在接受批评时,都喜欢不太逆耳的忠言。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学会把忠言变得“顺耳”,但是并非所有的“顺”有它的适用条件:
1.让忠言顺耳,首先批评者要做好样子
这就是说,自己在批评别人时,最好不要热衷于“五十步笑百步”,相信这样的忠言就没有说服力。人们常说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不要进行比较
如果我们用人与人对比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忠言,往往是拿别人的长比他的短,这样容易伤害他的自尊心,还容易让对方产生反抗之意,你的忠言也就成了“废话”。
3.选择适当时机
说话需要讲时机,说忠言也是如此。进谏忠言的时机很重要,有时它甚至能左右你的说话效果。一般来说,人在心情平静,没有紧急的事情等着处理时最容易接受别人的建议,这时正是你说出忠言的好时机。
4.选择合适的场合
一般来说,说“忠言”时,最好避开第三者,以一对一方式进行,以免让他产生当众出丑或尴尬的感觉。
忠言顺耳:马来西亚柔佛市的公路旁有这样的警告牌
“阁下驾驶汽车,时速不超过30公里,可以饱览本市美丽的景色;超过60公里,请到法庭做客;超过80公里,欢迎光顾设备最新的急救医院;超过了100公里,祝君安息吧!”
这样的“警告”让人读后倍感亲切,想必在那里开车的司机看到这则警告后,都会自觉减速的,既温馨又不失严肃,它收到的效果自然也比我们那些枯燥乏味、陈年老套的“超速罚款”、“时速不超过每小时30公里”、“禁止超速”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