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好口才受益一生
15173000000033

第33章 吕端&运用典故,借古讽今

说服的技巧有很多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说服技巧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吕端(935~1000):字易直,北宋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吕端出生在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上进,终成大器。其祖父吕兖曾在沧州节度使刘守文下做判官。

吕端以其父的官位荫补千牛备身(禁卫官),后任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等职。入宋后,曾任太常丞、浚仪知县、定州同判、成都知府、开封府判官、蔡州知州、开封知县、户部郎中、大理少卿、右谏议大夫等职。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拜为参知政事。是年底,左谏议大夫寇准也被拜为参知政事。咸平元年(998年)夏,吕端身体有病,请求辞去官职,宋真宗不允,却免去了他进殿朝见的礼节。真宗亲自到家中探望。咸平三年(1000年),吕端病卒,年66岁,赠司空溢正惠。

吕端为官40年,为相4年,不傲不贪,两袖清风,也不与贪官污吏们来往。深得百姓称道。因此,那些贪官污吏,屡屡想方设法算计他。

有一年春天的一日,风和日丽。宋太宗在御花园摆酒筵,宴请满朝群臣。在鼓乐声中文武百官,个个入席就座,把酒举盏。大家兴致一时浓烈,奸臣王继恩趁机在太宗面前捉弄吕端,想给他难堪,便说:“圣上,为助今日酒兴,何不出几个题,叫吕相爷答来?”

唐太宗一听,倒觉合乎本意,便唤过吕端道:“朕来问你,当今何处酒好?”

“杏花村酒最好。”吕端脱口而出从容笑答。

唐太宗又问:“何以见得呢?”

吕端笑答:“有唐诗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时酒价每升多少银两呢?”太宗追问到这个地方,众人都为吕端捏着一把汗,惟恐吕相爷答不出来。这时候奸臣王继恩却心中暗喜,他想,这回看吕端怎么回禀圣上。可是吕端却显得轻松坦然。他先是看了一下众人,然后不慌不忙地向太宗沉吟道:“这酒价嘛”他故意顿住了以后的话。王继恩借机接过话茬说:“吕相爷因何不往下说了呢?”

吕端看了王继恩一眼,从容地说:“唐时酒价每升30元钱。”

王继恩听后又觉有缝可钻,就机说道:“启禀圣上,吕端他分明在欺骗圣上,相隔一百多年的酒价他是怎么知道的呢?”

唐太宗问道:“吕爱卿你且说来。”

吕端自信十足地答道:“唐时酒价每升30元钱,绝无差错,臣记得杜甫有诗:‘速来相见钦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唐太宗大喜道:“杜甫诗真可称为一代史书也!吕爱卿,你呀,一代奇才呀!”

众人听得吕端如此熟读唐诗,又如此切题,个个翘起了大拇指。

古代向帝王进谏或是应答时,往往是带着点风险的,我们知道“伴君如伴虎”,如果没有必要的进谏或是机智而巧妙的策略和方式,相信帝王是不会轻易饶恕的。

故事中,吕端就是采用巧妙的方式——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说话技巧,机智地回答了唐太宗的棘手问题。众所周知,封建王朝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历朝历代,臣下对皇上进谏,都必须投其所好,都只能用前朝故事或看似不相干的生活趣闻引喻取譬,转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皇上才有可能恩准采纳。无人敢触龙鳞,逆圣听。否则,轻者丢掉乌纱,为民为奴;重者人头落地,甚至九族遭诛。因此,自古以来,文武百官讽谏启奏都很讲究,唯恐龙颜大怒,这事实上考验的是说话者的机智应答或是进谏的说话技巧,真可谓“君无戏言”,不得不谨慎应付。

历史上,善于运用典故的名人例子有很多。事实上,引用典故,借古讽今,在谈话中起着如下的重要作用:

1.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用意

主要是取材于古代书籍文章或故事,经提炼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含意。作者正是借助委婉含蓄,微妙复杂,却有着更多思想内容的典故加以对比,使观点更明确,意境更深刻,艺术表现力更强。文章首先运用典故对比说理,齐威王对臣子的举谏,不仅不怒,且虚心大度地接受,并勇于陈弊。

2.能把道理讲得更简单明了

作者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彻,更明了。又举了一些善于纳谏的典故,如唐之所以能太平盛世是因为唐太宗能纳魏征之谏,对国家大事常采其美芹之献。《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赵太后,接受劝谏,送出了儿子救了赵国。但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暴君也不乏少数,如忠臣比干为救自己的国家“强谏纣”,残暴的纣王不仅不接受忠言,反对自己叔父加忠臣给予挖心的惩处;贤臣屈原的直言,也同样是遭楚怀王的放逐。

柳宗元巧妙运用典故,含蓄表达的不满

元和十年(815)六月,反对藩镇割据,坚持平叛治乱的宰相武元衡不幸被逆贼吴元济、王承宗、李师道等人的爪牙刺杀身亡,御史中丞裴度也被刺成重伤。消息传出,朝野哗然。文武大臣们,有的主张大事化小,对叛贼不必采取行动,对武元衡等宠赠厚葬了事,以求“稳定”;有的力主兴兵讨伐,严惩叛逆。两种意见针锋相对,而宪宗则首鼠两端,莫衷一是。

刚到柳州上任的柳河东得知这一情况,无比悲愤。他一向反对藩镇割据,但由于此时诗人身处逆境,官微言轻,不能直抒已见,于是用乐府旧题《古东门行》的形式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柳公自然深谙此理,故其乐府《古东门行》几乎句句有典,并无锋芒。表面看来,所引者皆前朝之事;但细细琢磨,所射者乃当朝之政,言在此而意在彼也。

从某种意义上看,也只是发发牢骚而已。诗中多典故,皆隐语,借古讽今,隐而有指,十分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四句明写孟尝君赖门客“鸡鸣函谷”之力出关逃逸之怪事,暗射王承宗之流居心叵测,意浑水摸鱼,刺杀忠良之歹心。柳宗元不怎么赞成鸡鸣狗盗,因为“客如雾”,因为“貌同心异”,潜伏着的危险多,因而酿成了武元衡被刺的悲剧。用“鸡鸣”之典便有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既是一种否定,又是一次警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