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懂人生取巧做事
15174200000004

第4章

取巧但不能贪急,心急吃

不了热豆腐做事不能不取巧,不取巧就像赶路不看路,只顾埋头走。也许走的是宽宽大道,实际上却绕了许多弯子,这时只要抬一抬头,可能就会发现不远处虽险却近的羊肠小道。但取巧却不能贪急,要先看清小路能否直通山顶再前行,否则就可能半途折返,劳民伤财。

第三章取巧但不能贪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1.快准狠,抢得先机

凡事第一个去做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去做的人是庸才,第三个去做的人是蠢才。

中国有句俗话叫:“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是去照本宣科地跟在别人后面只为安全而既吃不饱也饿不死,还是另辟蹊径,敢为天下先,虽冒风险,却有机会成为领军人物?答案是只有后者才能成为真正的成功者!这个道理相信几乎所有人都懂,但是事实上,大多数人仍是这样:即使挤破头也改不了一窝蜂的本性。

从竞争这个意义上讲,商业、企业竞争与战争有着许多共同特点,比如,都需要占领制高点。任何企业竞争,最终表现为产品和市场的竞争。选准最新产品或冷门产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抢先营销,独占鳌头。使自己一直能够处于无对手之绝对优势地位。

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在创业初就将公司定位于“率领时代新潮流”。一次偶然机会,井深大在日本广播公司看见一台美国造录音机,他便抢先买下了专利权,很快生产出日本第一台录音机。1952年,美国研制成功“晶体管”,井深大立即飞往美国进一步考察,果断地买下这项专利,回国数周后便生产出公司第一支晶体管,销路大畅。井深大并未就此满足,当其他厂家也转向生产晶体管时,索尼又成功地生产出世界上第一批“袖珍晶体管收音机”。索尼的新产品总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独占市场制高点,将对手们都远远抛在了后面。

美国的亨利·弗斯特,原是普通兽医。当他失业在家,穷困潦倒之际,却偶然获得了科学家经常为实验用的老鼠带有细菌而大伤脑筋的信息,他立即培养无菌鼠,顿获巨利。他的成功,也是另辟蹊径的结果,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只是干了别人没有想到要干的事,而这又是社会所缺。”

1974年,以生产安全刀片而著称于世的美国吉列公司作出了一个让世人都觉得“荒唐”的举动——推出面向女性的雏菊牌专用“刮毛刀”,结果一炮打响,畅销全美国。销售额已达20亿美元的吉列公司又发了一笔横财。是偶然,是巧合,还是瞎猫碰上了死老鼠?统统不是。吉列公司雏菊牌刮毛刀的成功完全是建立在精心周密的市场调查基础之上的标新立异。1973年,吉列公司在市场调查中发现,美国8360万30岁以上的妇女中,大约有6490万人为了保持自身美好的形象,要定期刮除腿毛和腋毛,这与她们的衣着趋向于较多的“暴露”不无关系。调查者还得到这样的统计数据,即在这些妇女中,除约有4000多万人使用电动刮胡刀和脱毛剂外,有2000多万人主要是通过购买各种男用刮胡刀来美化自身形象,一年的费用高达7500万美元。这是笔很大的开销,丝毫不亚于女性在其他化妆品上的支出。例如,美国妇女花在眉笔和眼影上的钱仅有6300万美元,染发剂5900万美元,染眉剂5500万美元。不言而喻,这些费用与刮胡刀的费用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无疑,这是一个极富诱惑力的潜在市场,谁能抢先发现它,开发它,谁将捧得满盎金。

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吉列公司在雏菊牌刮毛刀的设计和广告宣传上也非常注重女性的特点。例如,刀架不采用男用刮胡刀通常使用的黑色和白色,而是选取色彩绚烂的彩色塑料以增强美感,把柄上还印压了一朵雏菊图形,更是增添了几分情趣。把柄由直线型改为弧型,以利于女性使用并显示出女性刮毛刀的特点。广告宣传上则是着力强调安全,不伤玉腿。

这也是在调查中广泛征求女性意见后而作出的决策,一言蔽之,吉列公司决定生产女性刮毛刀绝非冲动用事,也并非一厢情愿,它是在调查基础上标新立异并满足了女性既要美观又要实用的心理需求。所以,吉列公司一举抢占了女性剃须刀这一片处女地。

在国内市场上红遍大江南北的太太口服液是深圳太太药业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1992年12月18日该公司成立,次年3月8日,首批太太口服液在广东上市,这是我国第一个女性口服美容保健品。之后的短短5年间,太太口服液从一个地区性新产品发展到今天销售遍及中国超过二百个城市的全国性品牌,还出口至港澳、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区,从上市时的年营业额7000多万,跃升至今天的年销量近5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美容保健口服液市场中的佼佼者。

太太口服液最初是采自内地一间著名中医院验方,由中国医学院中医研究院监制。现代女性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工作和家庭更需付出双重操劳。长期的紧张生活会造成身体内分泌失调等症,黄褐斑增生并伴有失眠、腰酸、月经不调、痛经等反应,太太口服液采用了三种名贵中药精制而成,含天然PLA,其原理是从调理女性内分泌入手,滋补肝肾,行气活血通络,令肌肤柔美润泽,健康靓丽。

犹太人有句名言:“女人和嘴巴的生意最好做”。当年该公司老总刘广霞意识到,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保健药品的需求十分迫切,而市面上只有些适宜男性的壮阳健肾之类保健口服液。于是刘广霞和她的创业伙伴们觉得女人是更需要关心的“半边天”,这个消费群体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主意定下后,取个什么名字才能让消费者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好感呢?名字想了不少,后来集中到这个理念:内地人习惯称妻子为“爱人”、“内人”、“老婆”,随着开放及受境外文化影响,视称妻子为“太太”更新潮,更文明,更尊重,这正是捕捉了女性在开放文化后追求健美的心态,他们将这个定位在20~50岁女性,适用于“活血、去斑、养颜”的产品问世,正满足了这一年龄段做一个完美女人的要求。

在口碑经营方面,他们打破国内厂商的惯例,定下专业化的目标,以公开竞标的方式,寻求国际4A广告公司合作和进行全国的市场推广。

1994年,太太口服液曾以毛阿敏为主要广告模特。1995年,又以都市女性新生活为主题而创新了品牌。1996年,刘广霞进一步挖掘“做女人真好”这个主题,表达两层意思:一是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中国女性社会地位提高了;二是这个产品能让女性保持青春的光彩,使其在生理上、心理上永葆青春。太太口服液的广告词及电视广告画面由于精心策划而成,所以都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如1994年,精心策划的“三个太太”系列报纸广告在南方媒介推出,由于画面设计独特,新奇的广告主题先声夺人,在极短时间内取得广泛传媒面,迈出成功第一步。刘广霞对刊登的传媒都有选择,除电视台外,主要在《新现代画报》、《读者》、《家庭》、《羊城晚报》等报刊上刊登,刘广霞还在《女友》上作推介,那些女读者虽然今天还是姑娘,但明天就是太太,超前的教育宣传是为了造就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

刘广霞真不愧是一个敢作敢为敢创新的管理者,她能够脱离传统的生产导向、产品导向的阶段,而是以品牌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生产迎合消费者及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并透过传媒,不断累积品牌资产,以建立品牌的地位,让太太口服液成功地迈出了这一步。

2.不仅需要冒险,还要会巧冒险

做大事要敢于冒险,但还要会巧冒风险。不能硬着头皮撞,也不能看见风险,就以为后面一定跟着利润。冒险应遵循该冒决不躲避,该避决不冲动的原则。

风险许多时候是躲避不了的,有时候是躲避了小风险又会酿成大风险。蹩脚的决策者遇到风险时胆战心惊,想法设法绕开去,最终又躲避不开;而优秀的决策者却适度地加以运用,结果保证了组织生存,促进了组织的发展。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人人都会说这句话,但有很多人只有等到机会从身边溜走之后,才恍然大悟,如梦初醒,急得上蹦下跳。机遇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关键要看你能否取巧将之捕捉到。

如台风带来海啸一般,机遇常与风险并肩而来。一些人看见风险便退避三舍,再好的机遇在他们眼中都失去了魅力。这种人往往在机会来临之时踌躇不前,瞻前顾后,最终什么事也干不成。我们虽然不赞成赌徒式地冒险,但任何机会都有一定的风险性,如果因为怕风险就连机会也不要了,无异于因噎废食。

大凡做事成功之人,无不慧眼辨机,他们在机会中看到风险,更在风险中逮住机遇。

美国金融大亨摩根就是一个善于在风险中取巧把握时机的人。

L。P·摩根诞生于美国康乃狄格州哈特福的一个富商家庭。摩根家族1600年前后从英格兰迁往美洲大陆。最初,摩根的祖父约瑟夫·摩根开了一家小小的咖啡馆,积累了一定资金后,又开了一家大旅馆,既炒股票,又参与保险业。可以说,约瑟夫·摩根是靠胆识发家的。一次,纽约发生大火,损失惨重。保险投资者惊慌失措,纷纷要求放弃自己的股份以求不再负担火灾保险费。约瑟夫横下心买下了全部股份,然后,他把投保手续费大大提高。他还清了纽约大火赔偿金,信誉倍增,尽管他增加了投保手续费,投保者还是纷至沓来。这次火灾,反使约瑟夫净赚15万美金。就是这些钱,奠定了摩根家族的基业。摩根的父亲吉诺斯·S·靡根则以经营菜店起家,后来他与银行家皮鲍狄合伙,专门经营债券和股票生意。

生活在传统的商人家族,经受着特殊的家庭氛围与商业熏陶,摩根年轻时便敢想敢做,颇富商业冒险和投机精神。1857年,摩根从德哥廷根大学毕业,进入邓肯商行工作。一次,摩根去古巴哈瓦那为商行采购鱼虾等海鲜归来,途经新奥尔良码头时,他下船在码头一带兜风,突然有一位陌生人从后面拍了拍他的肩膀:“先生,想买咖啡吗?我可以出半价。”

“半价?什么咖啡?”摩根疑惑地盯着陌生人。

陌生人马上自我介绍说:“我是一艘巴西货船船长,为一位美国商人运来一船咖啡,可是货到了,那位美国商人却已破产了。这船咖啡只好在此搁置……先生!您如果买下,等于帮我一个大忙,我情愿半价出售。但有一条,必须现金交易。先生,我是看您像个生意人,才找您谈的。”

摩根跟着巴西船长一道看了看咖啡,成色还不错。——想到价钱如此便宜,摩根便毫不犹豫地决定以邓肯商行的名义买下这船咖啡。然后,他兴致勃勃地给邓肯发出电报,可邓肯的回电是:“不准擅用公司名义!立即撤销交易!”

摩根勃然大怒,不过他又觉得自己太冒险了,邓肯商行毕竟不是他摩根家的。自此摩根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开自己的公司,做自己想做的生意。

摩根无奈之下,只好求助于在伦敦的父亲。吉诺斯回电同意他用自己伦敦公司的户头偿还挪用邓肯商行的欠款。摩根大为振奋,索性放手大干一番,在巴西船长的引荐之下,他又买下了其他船上的咖啡。

摩根初出茅庐,做下如此一桩大买卖,不能不说是冒险。但上帝偏偏对他情有独钟,就在他买下这批咖啡不久,巴西出现了严寒天气,一下子使咖啡大为减产。这样,咖啡价格暴涨,摩根便顺风迎时地大赚了一笔。

从咖啡交易中,吉诺斯认识到自己的儿子是个人才,便出了大部分资金为儿子办起摩根商行,供他施展经商的才能。摩根商行设在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对面的一幢建筑里,这个位置对摩根后来叱咤华尔街乃至左右世界风云起了不小的作用。

这时已经是1862年,美国的南北战争正打得不可开交。

林肯总统颁布了“第一号命令”,实行全军总动员,并下令陆海军对南方展开全面进攻。

一天,克查姆——一位华尔街投资经纪人的儿子,摩根新结识的朋友,来与摩根闲聊。

“我父亲最近在华盛顿打听到,北军伤亡十分惨重!”克查姆神秘地告诉他的新朋友,“如果有人大量买进黄金,汇到伦敦去,肯定能大赚一笔。”

极其敏感的摩根立时心动,提出与克查姆合伙做这笔生意。克查姆自然跃跃欲试,他把自己的计划告诉摩根:“我们先同皮鲍狄先生打个招呼,通过他的公司和你的商行共同付款的方式,购买四五百万美元的黄金——当然要秘密进行;然后,将买到的黄金一半汇到伦敦,交给皮鲍狄,剩下一半我们留着。一旦皮鲍狄黄金汇款之事泄露出去,而政府军又战败时,黄金价格肯定会暴涨,到那时,我们就堂而皇之地抛售手中的黄金,肯定会大赚一笔!”

摩根迅速地盘算了这笔生意的风险程度,爽快地答应了克查姆。一切按计划行事,正如他们所料,秘密收购黄金的事因汇兑大宗款项走漏了风声,社会上流传着大亨皮鲍狄购置大笔黄金的消息,“黄金非涨价不可”的舆论四处流行。于是,很快形成了争购黄金的风潮。由于这么一抢购,金价飞涨,摩根一瞅火候已到,迅速抛售了手中所有的黄金,趁混乱之机又狠赚了一笔。

这时的摩根虽然年仅26岁,但他那闪烁着蓝色光芒的大眼睛,看去令人觉得深不可测,再搭上短粗的浓眉、胡须,会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个深思熟虑、老谋深算的人。

此后的一百多年间,摩根家族的后代都秉承了先祖的遗传,不断地冒险,不断地投机,不断地暴敛财富,终于打造了一个实力强大的摩根帝国。

机会常常有,结伴而来的风险其实并不可怕,就看你有没有勇气去逮住成大事的机会。敢冒风险巧冒风险的人才有最大的机会赢得成功。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个成大事者会不经过风险的考验。因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去冒风险,又怎能把握住人生的关键呢?

3.有胆识更要有魄力

胆识与魄力是一对近义词。有胆识是有魄力的前提,有魄力之人一定有胆识。然而,胆识只是一种简单冲动的行为,魄力却容纳了更多的智慧,所以,有胆识更要有魄力。

近代著名的金融家陈子铭是一位活跃于金融界和政界的风云人物。在早年留学法国的时候,陈子铭就加入了同盟会,由于自己对政治抱有极浓厚的兴趣,所以尽管他进入了法国高等商业学校学习经济,但他还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政治活动上,积极地参加各种涉及政治的活动。

尽管陈子铭把他的重心放在了政治上,但是,他天资聪颖并且好学,仍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清王朝的商科进士。回国后陈子铭担任了大清银行总行财务科副科长和陕西分行总监等职。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这样直接导致了大清银行的倒闭,它在各地的分行均告停业,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陈子铭不得不离开陕西来到了上海。

大的形势虽然改变了,但此时一个机会又降临了。在上海的一批大清银行商股持有者发起组织商股维持会,呈请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整理大清的银行,并提出了成立中国银行的要求。

由于陈子铭有过经营银行的经历,再加上有同盟会会员这层政治关系,他因祸得福,不但躲过了一劫,而且很快便被南京临时政府任命为监督,负责中国银行的筹备工作。

陈子铭做事非常仔细,经过认真调查,他很快就制定出了一个可行性非常强的计划。很快,总部设在北京的中国银行总行正式开办。几个月后,上海分行也正式开业,这一切与陈子铭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但由于在中国银行购股权的问题上陈子铭与新任的财政总长莫齐森产生了矛盾,两人的意见分歧不可调和,无奈之下,陈子铭只好选择了放弃,开始另谋出路。

陈子铭决非轻言失败之人,他有胆有谋,经过努力,很快就找到了新的出路,加入了梁启超领导的进步党,同时还担任进步党政务部财政科主任。凭着这层关系,后来,陈子铭又当上了上海造币厂监督。

1918年5月,陈子铭在加铸2分和6厘的两种铜辅币时发现,即使银辅币的成色不是银的或铜的也可以在市面上流通,而且铜价涨落不定,在这涨落间就有了差价,完全可以从中牟利。正是在这一发现下,他不失时机地利用铸造辅币时的差价,牟取暴利,发了一大笔横财,为他后来参加创办银行积累了必需的资本积累。

陈子铭城府很深,有独到的眼光,更是一个善于在不同环境下创造机会的人。为了能够找到一个有用的靠山,为自己以后在金融界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很快就结识了皖系军阀段祺瑞所依靠的“小诸葛”徐树铮。凭借着这样的关系,他的政治地位迅速上升,水涨船高,他在金融界的地位也随之提高。1919年8月,陈子铭作为天津创办金城银行的发起人之一,投资5万元,成为第6大股东。由于他有过大清银行、中国银行总监的经历,被董事会选举为董事。

陈子铭在金融界发迹的契机来自于当时盐业银行的困境。

盐业银行是1915年3月由袁世凯的表弟许德苗创办的,袁世凯失败后,1916年9月初,盐业银行主要股东张勋拥立溥仪复辟,在这种形势下,许德苗又出资35万元支持张勋。但是当复辟失败后,盐业银行经理许德苗被逮捕,这样就使盐业银行群龙无首,一片混乱。银行的上层人物紧急商讨,决定由股东推举新的总经理来结束这种混乱的局面。

在这种形势下,陈子铭依靠皖系军阀的政治支持和他当时在金融界的名望,轻松地担任了盐业银行总经理,开始了他在金融界的新使命。

陈子铭是一个有魄力的人,一直以来他都有个梦想,就是要创设一家真正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因此当他担任盐业银行总经理一职之后,就开始着手实施计划。他利用与商业银行协理薛凤九、金城银行总经理李受民和华南银行总经理屠红礼的私人关系,筹集到了50万元作为股本。

由于经营有方,在两年的时间里,陈子铭就将400万元的股本全部收齐,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在扩股方式上,陈子铭做事不因袭旧法,敢为天下先,做事有魄力的性格特质得到充分展现。他改变了过去银行界的习惯做法,制定了自由缴股、十年扩股的办法。他让持有股权的股东可以年缴1/8,这是一种弹性的收费机制,它既可以使那些有实力的股东先行缴付,又可使资金少的人缓缴,这样就使股东的权利得到了很好的维护,同时又不会加重银行的付息。这种扩股办法的妙处在于它使股东和银行均能够获得好处,是一种双赢的策略,这一策略的实施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陈子铭以其卓越的胆识和魄力,成为北方金融界的一颗明星。

在历史上,能够在政治与金融之间游刃有余的人并不多,陈子铭却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用自己卓越的胆识和魄力在两者之间找到极佳的平衡点,既利用了政治为金融业服务,又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参与政治,双方彼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陈子铭的成功是必然的,能走到这一步正是因为他善于在政治的庇护下,发挥自己的胆识和魄力的优点,为自己的事业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良机,成为一名令人刮目相看的金融家。

有胆识有魄力,做事果断的人,给人一种行事干练,决不拖泥带水的印象。这种人不但易于让人尊重,而且他们办事成功的几率也大大高于那些拖沓、优柔寡断的人。

4.做事要灵活,该快则快该拖则拖

做事不可太死板,灵活的人往往是最会做事的人。事有大小之别,事也有急缓之分。只有因事因人而宜,采取不同的方式,才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做事迅速与缓慢一般往往依据个人性格而定,急性子的人办事情多迅速,不会拖延,慢性子的人则无论干什么事都是不紧不慢的。但生活中恰恰是因为性格的原因,往往使得该速决的而拖延了,该拖延的而速决了。应该说,世上没有比这再糟糕的事情了。

那么,如何掌握好速与缓的分寸呢?

(1)该速战速决的,就要快刀斩乱麻,迅速办妥;该拒绝的,不可行的千万别迟疑,尽早回绝。

诸如上司拿着一份打有“紧急”字样的文件,吩咐你去办,你若不放在心上,三拖两拖,或者虽尽心尽意,但办理不够果断、快捷,误过了要求的时限,今后,谁还会把重要的事情托付给你办?一来二去,你在单位里便会渐渐地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至于那些不应该办的,该拒绝的,你也千万别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拒绝。因为,拒绝是你的权利,也是你负责任的表现。比如领导分配一项任务,你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可万万不该的是,你因为不好意思拒绝,或是怀着“拖一拖,拖黄了”的心理,而应承下来,那你就犯了一个大忌,到头来不但要受到责罚,而且还会在领导那里失去最起码的信任。

(2)该拖一拖缓一缓的事情,切不可操之过急,凡事要掌握一个火候,犹如做饭,火大了饭会糊,火小了饭夹生。

干工作也一样,比如对于一些领导没要求马上要办好的事情,大可不必急于求成。须知马不停蹄之时,该错过了多少美景?更何况,领导不要求速办,必有原因,你若火燎屁股似的办完,大多不合领导心意,比如单位领导交待你写一篇讲话稿,以备在下次职代会上用。这样,你先要揣摸好领导思路,再进行一些必要的调研,多听一听老同志的意见,然后再精雕细琢,有条有理地写好,甚至写完之后,也不要马上拿给领导,这是因为如果你在领导交待你之后,没用几天就拿出了稿子,他肯定会认为你是应付他的,没有认真去搞,孰不知你为这稿子竟闹得两宿没睡好觉!领导一旦有了这种想法,非把你的稿子批判得体无完肤!而你若不慌不忙,专等到开会的前一天才把稿子拿出来,他一定会认为你是认真的,是诚恳的,这稿子也一定是高质量的,到那时怎么还会对你的稿子挑毛病呢?更何况,他就是想挑毛病,哪里有容得他挑的时间!

由此可以看出,做事不可太呆板,要灵活,该速战速决的要速战速决,该拖延的要拖延,凡事都要做到恰到好处,这才是聪明人的选择。

5.只做需要做的事

上司总会这样劝导员工:“做好本职工作。”而不是要求员工再去完成其他分外的任务,因为一个人如果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那么其他事情,他也不可能做好。另外,事情也有需做不需做,可做不可做,有价值无价值之分。

美洲银行技术和操作部主管吉姆·迪克森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通常,高级经理也是存在问题的部分原因。他们认为实际上传播信息的惟一来源是自己,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组织内部会有那么多的问题,于是就重新组织,重新构建,引入新方法。因为他们不理解人们为什么感到困惑,许多优秀的人才受到日渐复杂的状况的困扰。”这段话指出了企业界的一个普遍的事实:我们的公司总是莫名其妙地在变化,很多公司不知就里地从一种管理模式转到另一种管理模式。但这也只是其中的一个事实。另外一个事实直指管理人员的内心,那就是,“管理人员爱复杂,因为复杂给管理人员带来了有意思的工作内容”。在我看来,这里的“有意思”应该是这样的吧:只有当他们做点什么的时候(无论什么事情都可以),才能让上司或者董事会觉得他们在做事(而不是无所事事),或者是让上司感觉到他们不是原地不动。

剧作家尼尔·西蒙决定是否将一个构想写成剧本前会问自己,答案如果是:“这会是一个好剧本,但需花费一两年的时间。”西蒙就不会写。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一直要到他们的生涯走了一大段路以后,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葛里斯曼曾经讲过他的一段故事:

在我担任一所著名大学的系主任之后,一个全国性的科学机构邀请我在他们的年度会议上发表论文。我以为这是一个规模较大的会,于是就答应下来,并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准备。但发表会的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出席会议的总才四个人。经过这次教训,我便下定决心不再轻易答应任何事情。不久之后,同一个机构又请我将当时发表的内容写成一篇论文,刊登在他们那个很少有人看的期刊上。我拒绝了。

如果你明知道自己不该在某事上浪费时间,但却还是下定不了决心,那么这里有四个很好的理由说明了我们绝对不应做不值得做的事。

不值得做的事会让你误以为自己完成了某些事情,就像将没人听说或读过的论文列在履历表上一样,你只是对白费力气沾沾自喜罢了。

不值得做的事会消耗时间与精力。因为用在一项活动上的资源不能再用在其他的活动上,不值得做的事所用的每一项资源都可以被用在其他有用的事情上。

不值得做的事会产生惯性。社会学家韦伯说,一项活动的单纯规律性会逐渐演变为必然性。许多机构、刊物或活动根本就不该存在,其仍能持续存在的原因只是大家已经习惯了,有了认同感,如果让它们消失的话,会有罪恶感。

不值得做的事会生生不息。开始做不值得做的事后,就需要组织一个委员会来监督,需要小组委员、管理人员、落实人员,甚至每年开设训练营学习如何将不值得做的事做得更好。

你也许毫无选择余地,因为你既无权也无势。但是只要你有选择的机会,请用尼尔·西蒙的话问问自己:“如果我将这个构想的潜能发展到最好,是不是真的值得?”答案如果是“不”的话,千万别去做。

1963年,彼得·德鲁克写下了一篇叫做《有效的经营管理》的文章,这篇文章中的思想直至今天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德鲁克写道:“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帮助我们安排工作,并能够回答下列问题的简单的概念:管理者的工作到底是什么?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定义并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则是什么?”

德鲁克所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管理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果一个管理者不能区分“效率”和“效果”,我们很难想像他能够对企业的业绩负起真正的责任。“做正确的事远比正确地做事重要”,很多人听到过德鲁克的这句名言。在这里,“正确的事”当然不会是“不值得做的事”。然而有更多的人在更多的时候把这个告诫抛在脑后,许多管理者绞尽脑汁所做的,不过是用更精巧、更科学、更高效的办法加速产品或企业的衰亡。

6.像啄木鸟一样主动出击

天上不会掉馅饼。事情也不可能在你的等待中或做白日梦时自己完成。逃避和懒惰是事情成功的大敌,积极主动才是做事取巧的根本。

有时候你要完成的事情就像躲在树洞里的虫子,总在和你玩捉迷藏游戏。守在洞口肯定不是最佳解决方案,因为虫子即使再愚笨,也知道可以另寻出口。这时,我们需要像啄木鸟一样,伸出尖硬的长嘴,主动出击,将虫子尽收囊中。

1862年4月,美国将领格兰特率领的联邦军队突袭田纳西州匹兹堡码头附近的夏伊洛,成功地解除了南方军队对田纳西州的控制。

夏伊洛战役在规模和程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当时美洲大陆上所发生过的任何战役。格兰特的部队取得了重大胜利,但伤亡是惨重的,格兰特也因此受到了攻击、诽谤,有人说,格兰特当时喝醉了,他没有预料到南方军的反攻,因而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纽约还派了一个牧师代表团到白宫与首相林肯会面,要求撤换格兰特。林肯耐心地听他们讲了一个小时,然后问道:“诸位先生,你们讲的很好,我想请你们告诉我,格兰特将军喝的酒是什么牌子的?”大家回答说:“不知道。”林肯说:“这太令人遗憾了!如果你们能告诉我是什么牌子的,我将派人购买该牌子的酒10吨,送给那些没有打过胜仗的将军们,好让他们也像格兰特一样打几场胜仗!”

为什么林肯总统要这样说?

因为在当时的战争情境中,联邦军队大部分的将领一直在打败仗,他们甚至差点被南方军队打到华盛顿,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敢于主动进攻,更没有一个人能像格兰特那样:当他还是上校时,他就开始打胜仗;当他升为陆军准将时,他还是在打胜仗;当他升为少将时,他仍然在打胜仗。他打的胜仗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他总是能利用手中的有限的军队、有限的武器,创造战场上的最大胜利。

在后来格兰特升为联邦军队的总指挥后,他更创造了战争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格兰特一生指挥了无数影响后人的经典战役,这为他本人赢得了许多荣誉。

林肯总统是格兰特最有力的支持者。而格兰特以他非凡的执行力赢得了林肯的信任。

林肯在后来的评价中也曾说道:“格兰特将军是我遇见的一个最善于完成任务的人。”

夺取亨利要塞和多纳尔森要塞就是格兰特主动完成任务的最佳战例之一。但还不仅于此,在攻打两个要塞的战役中,他第一次使用铁甲舰船参与水陆两栖进攻,使北方军威大振,所向披靡。

之后不久,格兰特率领联邦军乘胜攻占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一下子向敌方纵深推进了320多公里。处于同时代的德国人马克思曾称赞这个胜利说:“收复这样广大的一片土地,在仅仅一个月内从俄亥俄河进展到坎伯兰河,像这样的毅力、坚决和迅速,是欧洲正规军很少能达到的。”

在维克斯堡战役中,格兰特曾经经历两次失败,但他没有气馁,而是再次进行了精心策划。身穿褪色军装,头戴磨损的金线帽子的格兰特,一边研究着地图,一边聆听大家谈论维克斯堡。参谋们谁也揣摩不出长官的心里在琢磨什么,当他对部下说出了他决定再次攻打维克斯堡的真实意图时,大多数人都反对,说他的计划太冒险了。他们说,格兰特的计划会毁掉北方打胜这场战争的全部可能性。但是,格兰特还是出兵来到密西西比河西岸,从维克斯堡城前经过。他让部队在城南的一个地方乘上炮舰,渡过了河。部队在东岸登陆,在司令官的催促下,向内陆突进。为了闪电般袭击敌军,任何非必需的物品都不准携带。格兰特本人只带了一把梳子和一柄牙刷,没有替换的衣服,没有毯子,甚至没有坐骑。军队从维克斯堡南面向内陆进发!格兰特在城北的活动已经麻痹了南方军,他们不明白他在要塞南面登陆的用意。南方军指挥官慌忙南下,想摧毁格兰特的给养线,却发现根本没有什么给养线。因为格兰特违背了一条这样的基本作战原则:进攻部队的活动不能脱离掩护得很好的给养基地。他完全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他以这片土地为生,一面前进,一面就地征集他所需要的食物和马匹。

这场战役的胜利,改变了南北双方力量的对比,是使北方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在进攻里士满的计划中,格兰特更是将他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时到达里士满有三条路:

走东路要过好几条河,走西路会断绝所有的水运给养,一切军粮和弹药都由车拉。走中路,要经过莽原,那是一片方圆20英里的灌木和荆棘丛生的地方,还有沼泽,在茂密的林丛中,人得择路而行。那儿既用不上大炮,也用不上骑兵。格兰特最后选择走中路。

在密林中,他与南方的李将军发生激战。两天的激战,格兰特的部队损失了18000人,他将部队稍事休息。他的对手把堵在通向渡口道路上的部队全都撤走了,这样联邦军就可以畅通无阻地后撤了,联邦军上下都在谈论着撤兵一事。当黑夜再次来临时,格兰特指挥部队启程了,一路上尘土飞扬,战士们都不知道开往何处。他们到达一个交叉路口,如果往左拐,那就是向北走。但是,他们向右拐——向南进发了。顿时士兵们发出了巨大的欢呼声。格兰特走过行军队列,战士们向他欢呼、挥帽子。这是格兰特一生中决定性的时刻,如果他撤兵的话,国家就会毁于一旦。在战场上与格兰特棋逢对手的李将军,在当时就曾经判断:“格兰特绝对不是那种打不赢就后退的人。他一定会迂回,然后继续前进。”这是另一位优秀的指挥官对格兰特最富想像力的判断。只有当你了解,什么是主动完成任务,你才会了解李将军为何会丝毫不敢大意、也从不去低估对手的用意。即使是这样,他最终还是败于格兰特之手。

这就是积极主动的巨大威力,不气馁、不放弃,在坚持的基础上还要再前进,有了这样的心气,还有什么事情能难倒我们呢?

7.犹豫不决是一切失败和悲哀的源头

世界上最可怜的是犹豫不决的人。因为犹豫不决,他们总是在准备,却不见出发;因为犹豫不决,他们连自己的行为都无法主宰;也因为犹豫不决,他们终其一生连一件事都做不好。

那些总是犹豫不决的人,世上没什么东西能帮助他们形成迅速决断的行动习惯。因此,一个人试图面面俱到是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的。决策就是决定性的、不可更改的,一旦做出就要尽力执行,就算有时候会犯错,也比那种事事求平衡、总是思来想去、拖延不决的习惯要好。当我们致力于形成一种快速决策的习惯时,哪怕在最初这种做法显得有些机械,它也会让我们对自己的判断力产生信心。由此,一个人将会获得一种全新的独立精神。

有这样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他都给自己留着重新考虑的余地,就连写信也是这样。他总担心自己的信会有改动,不到最后一分钟不敢封口。即使信的一半已经塞到邮筒里了,他还会犹犹豫豫地把它抽出来,拆开,再看一遍。这一看,可能又发现哪儿不对头了,然后他只好把这封信拿回去重写。对他来说,寄一封信很不容易,寄出去以后,他还是惴惴不安的,成天惦记着那封信的措辞是否得体。他最可笑、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就是有一次他把信寄出去以后,又发电报叫人家赶紧把信退回来,千万不要打开看。他人品非常好,为人处世非常得体,但就是由于这优柔寡断的性格,他得不到人们的信赖,谁也不愿意跟他合伙做事。

比鲁莽更糟糕的是犹豫不决。

犹豫不决的人常担心事情的凶吉好坏,今天做出一个抉择,明天会发生更好的可能性,总是不敢做决断。他们因此失去很多好机会,埋没很多好想法。

良机稍纵即逝,犹豫不决的人很难抓住机会。

雷厉风行难免会犯错误,但总比什么也不敢做强。

威廉·沃特说:“如果一个人永远徘徊于两件事之间,对自己先做哪一件犹豫不决,他将会一件事情都做不成。如果一个人原本做了决定,但在听到自己朋友的反对意见时犹豫动摇、举棋不定,那么,这样的人肯定是个性软弱、没有主见的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只能是一无所成,无论是举足轻重的大事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概莫能外。他不是在一切事情上积极进取,而是宁愿在原地踏步,或者说干脆是倒退。古罗马诗人卢坎描写了一种具有恺撒式坚忍不拔精神的人,实际上,也只有这种人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这种人首先会聪明地请教别人,与别人进行商议,然后果断地决策,再以毫不妥协的勇气来执行他的决策和意志,他从来不会被那些使得小人物们愁眉苦脸、望而却步的团难所吓倒——这样的人在任何一个行列里都会出类拨萃、鹤立鸡群。”

像墙头草一样摇摆不定的人,无论他其他方面多么强大,在生命的竞赛中,总是容易被那些坚定的人挤到一边,因为后者想做什么,立刻去做。可以这样说,拥有最睿智的头脑不如拥有果敢的判断力。

成千上万的人在竞争中溃败而归,仅仅因为耽搁和延误,而数不胜数的成功者因为在关键时刻冒着巨大风险,迅速做出决定,创造了财富。

使一个人形成果断决策的个性,是生命成长中道德和意志训练方面最重要的工作。

果断决策的习惯对我们非常重要,以至于经常要准备冒险做出不成熟的判断或采取不利行动。对一个人来说,偶尔做出错误的决定,总比从不做决定要好。

8.智慧是一笔最大的财富

别人可以拿走你的一切,但却拿不走你的智慧。同样,假如你生来拥有一切,遗憾的是没有智慧,即你的一切总有一天会被别人拿走。

智慧是一笔最大的财富,只要拥有智慧,即使你一贫如洗,也不必担心。这是因为:

(1)有了智慧,能拥有其他的东西

中国儒家称之为“三达德”的“智、仁、勇”当中,智被列在首位,可见智的重要性。

一个成功者,并不一定非要有很高的才能,但他必须要有智慧。

犹太家庭里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负责启蒙教育的母亲几乎都会要求他们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了,你的财产就要被人抢光,那么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

孩子们少不更事,天真无知,大多数自然会想到钱这个好东西,因为没有钱就没有吃的穿的玩的。也有的孩子会说是家中珍藏的价值连城的钻石,有了它,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可这些显然都不是母亲想要的答案,她会进一步问:“有一种东西是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们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们,你们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们。”

别人可你以拿走你的一切,但拿不走你的智慧。在聪颖、精明的犹太人眼里,任何东西都是有价的,都能失而复得,只有智慧才是无价之宝——智慧是母鸡,其他的所有东西都是鸡蛋——有了它,才能再去拥有其他的什么东西。

(2)巧妙运用自己的智慧

智慧通常是在对比当中显现出来的。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还是那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解开了。山田本一在自传中写到:每次比赛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如果,我把目标直接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那么我会跑到十几公里就疲惫不堪了,而且我会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吓倒。

在这里,智慧成了山田本一战胜竞争对手的手段。

当然,智慧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基辛格为人做媒的事也显示出了这位政治家超人的智慧。

一次,基辛格主动为一位农夫的儿子做媒。他对老农说:

“我已经为你物色了一位最好的儿媳。”

老农回答说:“我从来不干涉我儿子的事。”

基辛格说:“可这姑娘是罗斯切尔德伯爵的女儿(罗斯切尔德是欧洲最有名望的银行家)。”

老农说:“嗯,如果是这样的话——”

基辛格找到罗斯切尔德伯爵说:“我为你女儿找了一个万里挑一的好丈夫。”

罗斯切尔德伯爵忙婉拒道:“可我女儿还很年轻。”

基辛格说:“可这位年轻小伙子是世界银行的副行长。”

“嗯,如果是这样——”

基辛格又找到世界银行行长说:“我给你找了位副行长。”

“可我们现在不需要再增加一位副行长。”

基辛格说:“可你知道吗,这位年轻人是罗斯切尔德伯爵的女婿。”

于是世界银行行长欣然同意。

基辛格凭借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利用各种外部条件,促成了这桩美满的姻缘,让农夫的穷儿子摇身一变,成了金融寡头的乘龙快婿,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3)智者与愚者的区别

智者知道,全力做完一天的工作之后才能休息。愚者总是把今天该做的事情留到明天再做。

智者用准备实施的计划迎接新一天的到来。愚者爱他们的床不亚于爱自己。

智者会随时迎接周围的挑战。愚者信奉“只有累死的,没有闲死的”。

智者敢于将理想付诸实践,会克服阻碍他们实现梦想的一切困难。愚者总是感到疲倦,他们活着就是为了休息。

对于智者来说,工作是达到所有目标的工具。工作对愚者来说是“神圣”的,因此他们经常设法不去碰这件“圣物”。

智者抢着干工作,他们总是走在最前面。愚者总是逃避任务,并希望别人替他们完成工作。

智者认为,在有生之年应该建功立业,因为到了天堂里一定会有充足的时间休息。如果聚会与工作发生冲突,愚者随时会丢下工作去消遣。

在智者看来,最糟糕的“疾病”是感觉自己是个无用之人。愚者对自己说:“如果工作是有益健康的,就让病人们去干吧。”

生活中、工作中,随处都可以见到智慧,都有智慧的闪光。那么,对一个人来说,怎样才能获得智慧呢?靠尝试,而尝试是需要勇气的。要勇于尝试,并在尝试中不断总结,才能不断增长见识,增加智慧。9.细节决定成败

一个细小的环节,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航空史上那起造成8人死亡的灾难就说明这一点:细节永远是不能忽略的关键所在。

某知名汽车生产公司总工程师高桥踌躇满志地走下飞机舷梯口。随着汽车业的日臻成熟,高桥所在公司扩大了与日本一家生产高档轿车公司的合作。他此次日本行的目的,就是与日方谈判,为他们提供轿车及附件。如果谈得顺利,公司将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高桥只有40多岁,却已是知名的汽车专家,日方显得很慎重,派出年轻有为、处事谨慎的副总裁兼技术部课长百惠前来迎接。豪华气派的迎宾车就停在机场的到达厅外。高桥办完通关手续,走出大厅,来到举着欢迎他的小牌子的人面前,与百惠一行见面。宾主寒暄几句后,百惠亲自为高桥打开车门,示意请他入座。

高桥刚一落座,便随手“砰”地关上车门,声音极响,百惠甚至看见整个车身都微微颤了一下。百惠不禁愣了一下:“是旅途的劳累使高先生情绪不佳,还是繁复的通关手续让他心烦?他可是公司的贵客,得更加小心周到地接待才行。”

一路上,百惠一行显得十分热情友好,甚至到了殷勤的程度。迎宾车停在公司大厦前的停车坪里,百惠快速下车,小跑着绕过车后,要为高桥开车门。但高桥却已打开车门下车,又随手“砰”地关上车门。这一次,比在机场上车时关的还要响,似乎用的力还要重得多。百惠又愣了一下。

会谈安排在第三天。在接下来的两天里,百惠极尽地主之谊,全程陪同高乔游览东京的名胜古迹和繁华街景,参观公司的生产基地。高桥显得兴致很高,可回到下榻酒店时,他下车关车门时又是重重的“砰”的一下。

百惠不禁皱了一下眉。沉吟了片刻,他终于边向高桥鞠躬,边小心地问道:“高先生,敝社的安排没什么不妥吧?敝人的接待没什么不周吧?如果有,还望先生海涵。”高桥显然没什么不满意的:“百惠先生把什么都考虑得非常周到细致,谢谢。”说这话时,高桥满脸真诚。百惠却显得若有所思……

第三天到了,接高桥的车停在公司大楼前,他下车后,又是一个重重的“砰”。百惠暗暗地咬了咬牙,暗中向手下的人吩咐几句后,丢下高桥,径直向董事长办公室走去。高桥正感到有些莫名其妙,百惠的手下客气地将他让到了休息室,说:“百惠课长说是有紧急事项要与董事长谈,请高先生稍等片刻。”

董事长办公室里,百惠语气严肃地对铃木说:“董事长先生,我建议取消与这家公司的合作谈判!至少应该推迟。”

铃木不解地问:“为什么?约定的谈判时间就要到了,这样随意取消,没有诚信吧。再说,我们也没有推迟或取消谈判的理由啊。”百惠坚决地说:“我对这家公司缺乏信心,看来我们株式会社前不久对该公司的考察不够仔细。”铃木是很赏识百惠这个精干务实的年轻人的,听她这么说,便问:“何以见得?”

百惠说:“这几天我一直陪着这个高总工程师。我发现他多次重重地关上车门,开始我还以为是他在发什么脾气呢,后来才发现,这是他的习惯,这说明他关车门一直如此。他是这家知名汽车公司的高层人员,平时坐的肯定是他们公司生产的好车。他重重关上车门习惯的养成,是因为他们生产的轿车车门用上一段时间后就易出现质量问题,不容易关牢。好车尚且如此,一般的车辆就可想而知了……我们把轿车的附件交给他们生产,成本也许会降低很多,但这不等于在砸我们自己的牌子吗?请董事长三思……”一个关车门的动作,可谓微不足道,相信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不会有人太在意它,但恰恰是这种别人眼里的微不足道,被百惠抓到了,并通过进一步的细致分析,揭出了这一习惯性动作背后可能隐藏的深层问题,从而帮助公司避免了可能遭遇的重大损失。

我们应该以百惠为榜样,切实做到从细节出发。就是指用负责、务实的精神,去做好每一天中的每一件事;注重细节,就是指不放过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并能主动地看透细节背后可能潜在的问题;注重细节,就是要让自己比过去做得更好,比别人做得更好。

10.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自己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有一些时候在纵容自己:“差不多了。”那么,到底差多少呢?或者差一点也无所谓?正是这种长久以来的“差不多”让我们与那些从来不说“差不多”的人差了很多。

在2000年的亚洲杯足球赛上,中国队杀进四强,半决赛中同日本队相遇。赛前许多队员都表示:我们不怕日本。比赛时教练的战术安排没什么错误,队员们也拼劲十足,但最终还是以2∶3输掉了这场比赛。应当说,中国队较以往有进步,场面也不难看,但日本队明显技高一筹,尤其下半场完全控制了场上的主动权,基本上是在压着中国队打。

究其原因,正如某足球评论员所言:要说速度和身体条件,日本队不如我们,他们前锋速度并没有我们快。可在全场的节奏上,却好像每个日本队员都能比我们快两步,这样整个日本队就比中国队快了两步……中国队引进外援时多引进前锋,能进球见效快,日本队职业联赛中引进的却是济科等一些宝刀已老的中场大牌明星。这些球星年龄大了,也不可能多进球,但却给日本队员带来了良好的战术意识、先进的足球理念……

我们再来看经济学家茅于轼的一段话:对于中国人来讲,不用打气的自行车轮胎,不用换的电灯泡,不漏水的水龙头等等,几乎是不可想像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各种各样“中国制造”的低质量日常用品,并在更换、修补中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而在美国,这已是一个基本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日本足球队也好,美国日用品也好,能给我们个人一种什么样的启示呢?那就是:许多时候,我们会有很好的目标和方法,也会去努力学习先进者、成功者的经验和技术,但往往只是从大处着眼,而忽略了细节之处,把一些最基本的东西置于脑后而去建筑美丽的空中楼阁。

日本队员单拿出来与我们队员拼体能,也许不是我们的对手,可他们在场上每时每刻每个人都始终比我们多跑两步、快了两步;东亚球队都在学习世界强队的战术,可日本队除了这些宏观的东西,每个人的脚下都细致了许多;美国等世界科技强国在高科技等领域绝不含糊,但在低级产品上也绝对是一流水平。说白了,就是每个岗位、每道工艺、每个环节上的人都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事,无论高科技、低科技,无论是否重要工程、国家项目,认真、敬业已是一种骨子里的习惯,每一道细流汇聚起来,就聚成一股领先的潮流。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球队也好,一个人也好,成功的经验有千条万条,但都离不开这一点,大处着眼,小处做起,切实加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克服自身的各种惰性和小毛病。惟有如此,才能具备成功者的基本素质,可以征服各式各样的困难。

不能够严格要求自我的人是虚伪的,他们事事宽容自己,即使自己做错了什么,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我们时常想:“平时可以放松一点,到了关键时刻再发挥好一点不就行了?”我们会对自己说:“等到真正比赛的时候,我一定会怎样怎样,我一定会如何如何!”

你见过以往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训练吗?曾经有外籍教练这样评价当时的中国队:“这是一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队伍。”因为中国国家队的队员在平时训练的时候非常懒散,往往是练一会儿就休息半天。不认真听教练的指导,摆些花架子,练些不实用的技术。这种平时懒散的作风已经在队伍里蔚然成风。即使是打一些教学比赛,也总是看到国家队的队员无精打采地在场上“走动”,一旦有一个球稍微传得大了一点,就懒得去追。当教练责怪他们的时候,他们常说:“这又不是真正的比赛,干嘛那么正式呢?”

不错,这确实不是正式的比赛,但是平时的训练就不重要了吗?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果没有平时兢兢业业的千锤百炼,上了战场怎么能够对抗实力强大的敌人。反观其他足球发达国家的训练,都是高强度、高对抗,尽量能够使每场训练和比赛都符合真实比赛中的状况。

我们私底下的每一次训练和准备都是为我们的成功做准备,成功并非唾手可得,需要我们在成功的过程中抛头颅、洒热血,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够获得成功。那些轻视平时比赛,轻视平时训练的人,在比赛真正来临的时候只能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那些在平时训练和准备过程中认真对待的人则相反,由于一直接受了高强度的模拟训练,他们更容易在关键的比赛中在关键的时刻表现出镇定的姿态,因为,在他们心中这等同于平时的一场简单的比赛和训练。

平时懒散惯了的人,重要场合让他紧张十分钟他就会难以忍受。相反,如果平时就已经很严格地要求了自己,那么在一些紧要关头,他会比平时更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