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快乐七步走
15174400000007

第7章 快乐的人为何越来越少?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进入(不快乐的)“心理疾病时代”。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目前至少有5亿人存在各种情绪心理问题——精神疾病,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0%,这一状况还在明显升高和持续扩大。

美国芝加哥大学调查,1957年生活快乐的人为35%。40年来,美国人工薪增长3倍,快乐的人数减少5%,快乐的笑声由每人每天18分钟减少到6分钟,减少2倍。

美国大学健康联合会称:2001年有76%的学生感觉心理压力过重,有22%的学生有时极度沮丧。30%的学校心理指导员称,2001年本校至少有一名学生自杀身亡。

2001年,在被调查的中国年轻人中有80%的年轻人认为自己的心理年龄已经到了“中老年期”。中国中小学生有20%的人被证实存在心理困扰,5%-8%有严重心理障碍,2%-3%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日本高校学生自杀率已高达4‰。

心理学家调查,如今儿童不快乐的抑郁症危险较20世纪头30年增加10倍,而且年龄提前。

年青时我们曾放言:爱情与事业我们都要。我们追求纯真美好的爱情,执着于我们年青的理想与愿望,我们并不看重金钱,甚至蔑视金钱。物极必反,当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进入新经济时代,当我们步入社会时,当我们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时,青春的激情四处碰壁,我们逐渐体悟到了金钱的好处与力量。于是,我们被环境驱使、被社会推着主动或被动地融入追逐金钱的洪流,毕竟拥有金钱总比永远为金钱而苦苦挣扎要快乐得多。但十分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正是因为太缺钱,太想挣钱,而不得不把自己束缚在某种工作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机械地,毫无激情地干着自己并不热爱的工作,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还有一部分人,把敛财作为自己生活的惟一目标,他们纵使腰缠万贯,内心也并不快乐,甚至极其孤独。就像老洛克菲勒,追逐金钱到了一种严重的病态,直到医生斩钉截铁地要求他在要钱还是要命中作出最后选择时,才重获新生,我们也才有幸看到洛克菲勒基金惠福于人类健康。很多富翁是在暮年或临终前才感怀:如果生命可以重来,愿用所有的金钱财富去换取健康、快乐、亲情友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当我们去努力获取我们的第一桶金时,当我们去构建我们自己的事业时,当我们满怀激情去创业时,难道我们不应该快乐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吗?金钱仅是工具,它并不足以改变你的人品,也不会给你带来真正的幸福,弄虚作假的幸福源于内心的体验,生活态度的信念。我们应该热爱他人,利用金钱;而不是热爱金钱,利用他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财富得财富,种下快乐得快乐。保持一种心态的平衡,一种心灵的宁静,给财富、金钱些许人文关怀,就会有一个快乐、富有的人生。

如何看待金钱与幸福、财富与快乐的关系?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如何规划和度过我们珍贵而短暂的一生?也许你此时有一个非常温馨、幸福的家庭,有足够的钱买你想要得么的东西,但是,你仍然快乐不起来,在别人看来你的不快乐完全是在自寻烦恼,回想一下,你会大吃一惊:正如他人所说,你真的在为不值一提的小事自寻烦恼!

一个小女孩带着泪水奔回房里,然后把音响的音量扭到最大声,她心中有委屈,她心中有不满……。

然而宝贝女儿啊!当爸妈打开房门时,为什么你却已经上吊自杀了?

不久前在媒体上报道了这个家庭悲剧,我们体会到这个家庭爸妈的心痛和遗憾,相信也让不少爸妈心生警惕,我们不就是那个常对孩子吼叫“你是哥哥姊姊,你为什么不让一下弟弟妹妹”的人吗?我们不也是常烦孩子们整天吵吵闹闹的人吗?

如今,有一个家庭在同样的管教声中,却出现了令人错愕的结果,这可该怎么办才好呀?究竟该如何疏导孩子的情绪?究竟该如何解决孩子的纷争?

在此,我们从孩子的角度,来探讨他们的内心需求。

每个人来到世界上,最渴望的是拥有一种“生命价值感”。有了“生命价值感”,不管物质生活多么匮乏,也不管精神上受到多少折磨,都能甘之如饴,找到快乐。每个孩子最早能享受“生命价值感”的地方就是家庭,而关键人物当然就是最亲近的爸妈了。

什么叫做“生命价值感”?

就是一个人感觉到自己活在这世界上有意义和重要性。简单地说,当一个孩子从爸妈的眼神和语气上,感受到被“看重”和被“关爱”时,整个“生命价值感”就被建立了。在这样的相处中,孩子会感到快乐和信心。

那么,如果孩子犯错,难道不要管教吗?

当然要,只是下次别忘了,爸妈最好等心平气和时,再“就事论事”地要求孩子改进;说完之后,别忘了把孩子搂进怀里,或笑着脸告诉他:“你还是爸妈所爱的孩子。”

让孩子知道爸妈不高兴的是已发生的“事”,而爸妈还是爱你这个“人”,这样孩子比较能知错就改,同时也保留了他的“生命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