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声律启蒙·弟子规
15183700000033

第33章 谨而信

“原文”

朝起早,夜眠迟〔1〕,老易至,惜此时〔2〕。晨必盥,兼漱口〔3〕;便溺回,辄净手〔4〕。冠必正,纽必结〔5〕;袜与履,俱紧切〔6〕。置冠服,有定位〔7〕;勿乱顿,致污秽〔8〕。衣贵洁,不贵华〔9〕;上循分,下称家〔10〕。

“注释”

〔1〕朝:早上。

〔2〕至:到。惜:珍惜。

〔3〕盥:洗手,洗脸。兼:同时。

〔4〕便溺:指大小便。辄:总是,就。

〔5〕冠:帽子。正:端正。纽:纽扣。

〔6〕俱:都。紧切:穿好鞋,结紧系带。

〔7〕置:放置。定位:固定的位置。

〔8〕顿:放置。致:导致。

〔9〕华:华丽。

〔10〕循分:遵循自己的名分。称:适合,相当。

“译文”

早上要早点儿起床,晚上要晚点儿睡觉。时光流逝得很快,一个人很容易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个人要珍惜自己拥有的宝贵时间。早晨起床后一定要洗脸洗手,刷牙漱口。每次大小便后,都要把手洗干净。帽子一定要戴端正,衣服的扣子一定要系好。袜子和鞋都要穿整齐,鞋带要系紧。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应当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不要随便乱扔,以免把衣帽弄脏。衣服的穿着贵在整洁干净,而不在于华贵漂亮;穿衣应该符合自己的身份及所处的场合,更要考虑与自己的家境状况相称。

“赏析”

本节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生活习惯提出的具体要求,文中提出时光短暂,不应敷衍了事,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做到最好。作者是从生活起居的各个方面来论述我们应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原文”

对饮食,勿拣择〔1〕;食适可,勿过则〔2〕。年方少,勿饮酒〔3〕;饮酒醉,最为丑。

“注释”

〔1〕拣择:挑拣,挑食。

〔2〕适:适量。过:过量。则:法则,准则。

〔3〕方:正当,正好是。

“译文”

对于食物不要挑挑拣拣,吃饭时要适可而止,不能超过平常的饭量。年纪还小的时候,不可以饮酒;喝酒喝醉了,最容易丑态百出。

“赏析”

首先要注意自己的卫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而不致于使他人感到厌恶。其次做事还要严谨。比如拿穿衣来说,整洁合体是着装最起码的要求,衣着不仅表现了人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人的某些修养气质。如果一个人穿衣扣错纽扣,戴帽歪歪斜斜,将自己的东西乱扔乱放等等,就会使人觉得他很邋遢;如果穿衣不讲场合,不顾身份,不讲职业性质,必然会给人以笑柄,或者被称为怪异,最终遭到大家的否定;所以只有穿着合体又大方,整洁干净而不失身份,才会让他人产生好感。在饮食上不要太讲究,不可偏食,要适度,特别是喝酒时,千万不能过量,否则丑态百出。坐和走时也要注意礼貌和美观,一时的不雅,也会使自己的形象毁于一旦。所以说,生活中的学问是很大的,生活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善于时时刻刻地从生活中学习,才能做一个谨言而慎行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人,而不枉费先圣先贤们对我们的一番辛苦教导。

“原文”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1〕。勿践阈,勿跛倚〔2〕;勿箕踞,勿摇髀〔3〕。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4〕。

“注释”

〔1〕揖:作揖打拱。深圆:旧时对作揖打拱要求曲身、低头、两手圆拱。

〔2〕践阈:踏在门槛上。阈:门坎。跛倚:斜靠在某物上。

〔3〕箕踞:两腿叉开蹲着或坐着。髀:大腿。

〔4〕棱:物体的棱角。

“译文”

走路要不紧不慢,从容大方,站立要端端正正,抬头挺胸。作揖行礼要把身子弓下去做到深圆到位,跪拜的时候要表现得恭恭敬敬。站立时不要把脚踩在门坎上,也不要单腿支撑斜靠着其他地方。坐的时候不要把两腿叉开,也不要不停地摇晃大腿。掀门帘时要轻缓,不要发出声响;转弯时要绕得弯儿大一些,不要碰到东西的棱角。

“赏析”

本节作者主要从行为方式上对青年人提出了规劝。行走要从容,不紧不慢,不可急躁;站立要端正,不可倚斜;对人作揖行礼时要恭敬,不能马虎应付;所谓“坐有坐像,站有站像”,说的就是端正稳重的意思。古人对行为要求的初衷是希望青年人能给人一种积极健康的形象,有学识有修养的样子。但是,我们现在对健康青年的理解不一样了,他应该是由内到外散发出来的一种生命力,那是对生命的热爱,对工作的热情以及对生活的自信;他是好动的、活跃的、有朝气的、上进的青年,绝不是沉闷的、虚伪的、表里不一的叛道者。因此说,古人的东西不能全盘接受,亦不能全盘否定,我们必须批判地去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做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原文”

执虚器,如执盈〔1〕;入虚室,如有人〔2〕。

“注释”

〔1〕虚器:空的器具。盈:满。指盛满东西的器具。

〔2〕虚室:空房,没有人的房间。

“译文”

手里拿着空的器具,要像拿着装满了东西的器具一样小心;走进没人的房间,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一样谨慎。

“赏析”

本节作者向青少年论述了遇事所要持有的理智态度。许多时候,我们都要面临一些措手不及的事情,作为年轻人,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往往遇事慌张,考虑不足。这种情况下的结论,做的评判,常常原来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会出现,只能是越忙越乱,越乱越忙,因此作者说“事勿忙,忙多错”,同时,他又说“勿畏难,勿轻略”。这些话的意思是教导年轻人要具有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精神,在敢做、敢为、敢当的同时,凡事不忘“三思而后行”,且莫草率行事,粗心大意。

“原文”

事勿忙,忙多错〔1〕;勿畏难,勿轻略〔2〕。斗闹场,绝勿近〔3〕。邪僻事,绝勿问〔4〕。

“注释”

〔1〕忙:忙乱,着急。

〔2〕轻略:草率粗心。

〔3〕斗闹场:争斗吵闹的场所。绝:绝对。

〔4〕邪僻事:指不正当,不合乎于礼的事。

“译文”

做事不要着急忙乱,忙乱最容易出错;做事不要畏惧困难,也不要太轻率大意。凡是打架吵闹的场所,绝对不要靠近;凡是不正经的邪事、怪事,绝对不要好奇过问。

“赏析”

此外,作者针对年青人好奇心重,凡事爱掺和的性格,告诫大家莫要接近是非场合,莫要过问是非事。大多数人的心理,就是哪里热闹往哪里挤,哪里会知道这热闹地往往就是是非之地。许多时候,许多人就是因为误打误撞而惹了一身的麻烦,最终身陷其中,难以自拔。

“原文”

将入门,问孰存〔1〕;将上堂,声必扬〔2〕。人问谁,对以名〔3〕,吾与我,不分明〔4〕。

“注释”

〔1〕孰存:谁在。孰:谁。

〔2〕堂:堂屋。扬:提高。

〔3〕对:应对,回答。吾:我。

〔4〕分明:分清楚。

“译文”

在进别人家门之前,首先要问一声谁在家里;在上堂屋之前,要大声地和主人打招呼,让屋里的人知道有人来了。当主人问是谁时,一定要回答自己的名字,如果只回答“是吾”、“是我”之类的话,对方就弄不清楚究竟是谁。

“赏析”

本节作者主要论述了生活中的一些问答礼节和技巧。其中包括去别人家里做客,或是办事,进门之前必先敲门,这是起码的礼貌。入他人厅堂之前,必将高声问候,也许有人会说:“在他人之家高声喧哗是不礼貌的行为!”“非也。”因为厅堂是议事的地方,许多事情是不宜被旁人知道的,所以先提高声音,让说话议事的人有个准备,这样一来是尊重了谈话人,二来亦可以为自己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当别人问是谁的时候,要大声地回答,清晰响亮地报出自己的名字,而不能只用一个“我”字来代替。因为这既不礼貌,又不易让门内人听清,说了半天也许主人还不知道是谁来了。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细节和技巧,往往会被人所忽略,从这本书中,我们能够获益良多。

“原文”

用人物,须明求〔1〕。倘不问,即为偷〔2〕。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3〕。

“注释”

〔1〕人物:别人的东西。明求:当面明白地提出地请求。

〔2〕倘:倘若,假如。

〔3〕悭:吝啬,小气。

“译文”

借用别人的东西,一定要明确地提出请求,以征得别人同意。假如不说一声就拿去用,那就是偷窃。借了别人的东西,用完后要及时归还。别人来借东西,如果自己有,就一定要借给人家,千万不要吝啬。

“赏析”

常言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不怕借,就怕不还。”同学之间,朋友之间,街坊邻里之间,借借还还的事情时常有之,但是事情虽小,其中包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却不能小视。因为在这一借一还之中包含了信任与信誉。他人在将物品交予你时,那给的不仅仅是一件东西,而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之心;你在将东西交还的时候,还的也不仅仅是借的东西,而是你的信誉。一借一还之间,信任在流动、信誉也在传达。所以,作者在此说“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借的人不仅速借速还,被借人也要大方而不吝啬。这种良好的品行,我们青少年在修身养性时也可借鉴之。

“原文”

凡出言,信为先〔1〕;诈与妄,奚可焉〔2〕?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3〕。刻薄语,秽污词〔4〕,市井气,切戒之〔5〕。见未真,勿轻言〔6〕;知未的,勿轻传〔7〕。事非宜,勿轻诺〔8〕;苟轻诺,进退错〔9〕。

“注释”

〔1〕信:信用,诚信。

〔2〕妄:胡说,荒诞。奚:怎么。焉: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3〕惟:只有,只要。是:恰当,无误。佞巧:花言巧语,奸诈机巧。

〔4〕秽:下流。

〔5〕市井气:市侩习气。

〔6〕未真:不清楚,不明真假。

〔7〕的:明,确切,真实。

〔8〕宜:合理,合适。诺:许诺。

〔9〕苟:如果。

“译文”

凡是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求信用。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那怎么可以呢?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胡说八道。尖酸刻薄的话语,下流肮脏的言辞,以及庸俗不堪的市侩习气,都是要必须戒除的。看到的事情未明真相,就不要随便乱说;对自己没有明确了解的事,就不要轻易散布出去。对于不妥当的事情,不要随便答应别人,假如轻易给别人许诺,你就会进退两难,做也是错,不做也是错。

“赏析”

诚信,乃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信,更是古人所提倡所追求的,是古人认为的一种最为重要的品质,甚至重于生命。信,是良好人际关系的纽带,人们通过这条纽带交流、交往、合作,使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如果没有了信,则人与人之间不再信任,彼此间都用疑虑的目光来审视对方,不断地试探对方的诚意,或采用欺诈的手法来算计对方,那么人们之间哪里还会有合作之言?更哪里会有和睦相处之说呢?诚信,首先体现在说话上,在说话之前,一定要抱着真诚的态度,这样说出的话也一定会诚恳,说谎话或吹牛皮,这都是万万不可以的。另外,说话前要三思,话该说的一定要说,不该说的一定不要说,为避免言多语失最好是少说话。在言辞上,我们也要严加注意,一定不要说出尖酸刻薄的话,否则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或怨恨。在场合上,尤其是在一些高雅的场所,人们都穿着整齐,举止文雅,一切行为都显得那么文明高贵,如果一说话尽是些污言秽语,粗俗的市井言语,那是极其大煞风景的。

一个人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的话如泼出去的水,所以不可复收,说出的话必须要守信,不可反悔。看待事物,要看到它的本质,它的真相,只有自己弄明白,才能对别人讲清楚。对那些自己不知之事或者稀里糊涂、不知真假的事情千万要谨慎,不要轻传,轻传之事不仅可能会使事态扩大,而且可能会扭曲了事实真相,给人们造成更大的伤害。给人许诺的话更应该慎之又慎,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事情的成败,也关系到你本人的名声,很可能会因此而身败名裂,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事情,最好的办法是在许诺之前先衡量一下自己,看一下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对于办不到的事情,应婉言予以谢绝。因为在头脑发热的状态下答应的事情,常常会因无法兑现而使自己陷入被动,于人于己都是不利的。

“原文”

凡道字,重且舒〔1〕;勿急疾,勿模糊〔2〕。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3〕。见人善,即思齐〔4〕;纵去远,以渐跻〔5〕。见人恶,即内省〔6〕;有则改,无加警〔7〕。

“注释”

〔1〕道字:说话吐字。重:指声音要响亮。舒:舒缓,流畅。

〔2〕疾:急促。

〔3〕莫:不要。闲管:多管闲事。

〔4〕善:好,善行。齐:看齐,学习。

〔5〕去:离,相差。跻:登,上升。这里是赶上,追上的意思。

〔6〕省: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7〕加警:加以警惕。

“译文”

说话的时候,吐字要重而响亮,并且舒缓流畅;不能说得太急太快,也不要模糊不清,让人听不明白。别人说长道短,如果和自己没有关系,就不要多管闲事。看到别人的优良品质,就要向他看齐,即使差得很远,也要努力去做,以渐渐赶上他。看到别人的恶劣行为,心里就要自我反省;如果发现自己有错,就应立刻改正,如果没有,也要提高警惕。

“赏析”

与人说话,目的就是把事情说明白,把道理讲清楚,把自己的心里所想表达出来,所以在说话上,除了态度诚恳和谨慎之外,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字,一定要说得清楚,使别人不至于听错;语速也不要太快;发音也不能含含糊糊,要平和。否则,别人无法听清楚你说的是什么,自然别人也不会明白你所要表达的意思,甚至会发生误解,这是既浪费时间又耽误事情的。说话要注意话题的选择。朋友们难得一聚,好容易聚在一块儿了,要聊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要像那些没教养,没事可做的一样,本来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却说起来绘声绘色,有滋有味,甚至还像天大的新闻一样大肆宣传,说是道非,让本楼的人知道还不算,还要让整个小区、整条街道、整个市区都知道,“大有炸平庐山之势”,殊不知,这种话题正是破坏邻里和谐关系的根源,还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纠纷,甚至是引发一场悲剧。最终追查起来,自己也难脱干系。事实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是正确的,对于那些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最好不去惹它、碰它,因为一旦沾惹上了,对自己不仅毫无好处,还可能使自己遭到祸害。

“原文”

惟德学,惟才艺〔1〕,不如人,当自励〔2〕。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3〕。

“注释”

〔1〕德学:品德,学问。

〔2〕励:勉励。

〔3〕戚:悲伤,忧愁。

“译文”

只要发现自己的品德、学问、才能、技艺不如别人,就应当自我勉励,争取赶上。如果自己的穿着、饮食不如别人,那就用不着因此而难过悲伤。

“赏析”

俗话说“鸟随鸾凤飞得远,人伴贤良品自高。”一个人的成长,与他周围的环境和相处的人是有很大关系的。身边的那些有威望有影响的人,往往是每个人学习的榜样。看到一个品德高尚或学识渊博之人,我们一定要设法接近他,虚心地、耐心地向他讨教。以他为榜样,自己每做一件事的时候要考虑一下是否符合道义,是否顺应天理,事事向自己的榜样看齐。这样长此下去,不仅自己的品德修养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学识也会逐渐地增长。“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即使你现在的德行和学识离圣人很远,那么只要你能从小节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也会渐渐赶上圣人的。看见做恶之人,或者看见人行恶事,立即在内心深处对自己深深地反省,反省自己是否也和那人一样,做过同样的恶事,如果曾经做过或者将要去做,应立即醒悟并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如果没有,则以此为戒?告诫自己不要做这样的事情。

人生活在世上,一定要有所进步,有所追求的,只有在前进的路上多与别人相比较,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差距。但是,比较也是要分内容的。古代圣人认为,人类所要比的只有四种:第一是品德,第二是学问,第三是才能,第四是技艺。如果有品德有学问,就会受到世人的敬仰;如果有才能有技艺,也不致于被社会所淘汰;如果我们在这四个方面都不如别人,我们就应仔细思考一下,究竟自己与别人差在什么地方,并不断勉励自己,使自己及早赶上。至于在物质方面,我们则不必过多地与他人攀比。看见别人穿了件漂亮的衣服,我们不必投去羡慕的眼神;看见别人吃着山珍海味,可口佳肴,我们也不必流出口水。物质上的匮乏,生活上的贫困,并不会使我们感到羞愧,也不值得我们去为之忧心忡忡,更不必去因此而失去前进的动力。

“原文”

闻过怒,闻誉乐〔1〕,损友来,益友却〔2〕。闻誉恐,闻过欣〔3〕,直谅士,渐相亲〔4〕。

“注释”

〔1〕过:过错。誉:赞美。

〔2〕损友:指对自己有损害的朋友。却:远离,避开。

〔3〕恐:惶恐。欣:高兴。

〔4〕直谅士:正直诚实的人。

“译文”

如果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就生气,听到别人恭维自己就高兴,这样的话,不好的朋友就会来与你亲近,而真诚有益的朋友就会远离你。如果听见别人称赞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欣然接受,那些正直诚实的人,就会逐渐与你亲近起来。

“赏析”

“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面前不说人。”只要人生活在社会中,就难免会受到世人的评论。由于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每个人的喜好也不相同,所以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评价,对这些评价持什么样的态度,也就是对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考验,有人听到对自己不好的评论,则怒火从胸中燃烧,直冲头顶,大吼一声拔剑而起;听到对自己的赞誉,则兴高采烈,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自以为天下第一。这样的人道德修养还是不够的,正因为自己的喜怒善于表现出来,他们身边聚集的多是一些善于溜须拍马的小人,而那些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正人君子则会离他而去。有的人却相反,惟恐听到赞扬自己的话。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赞扬就会惶恐不安,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则十分欣喜,他们是如此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所以那些正直谦虚的人们就会渐渐地与他们相亲近了,这无疑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时刻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分析对自己的评论,对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表扬,则应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原文”

无心非,名为错〔1〕;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2〕。

“注释”

〔1〕非:名词用作动词,指做坏事。

〔2〕辜:罪,过错。

“译文”

如果无意中做了坏事,这叫做“过错”;如果是故意地为非作歹,那就是“邪恶”了。有了过错能够改正,就可算作没有过错;倘若犯了错误还加以掩饰,那就又增加一个错误,是错上加错了。

“赏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不可能一生完美,不可能事事正确,不可能永不犯错误。对于所犯的不同的错误,我们也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然后再确定处理的方法。比如有的属于故意犯错;有的属于蓄意破坏;有的则属于受到陷害、蒙骗而犯错;有的是无意之中而犯错……如此等等,我们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因为犯错的性质不同,所以处理的方法也是不能一刀切的。对于那些在完全无意之中所犯的错误,我们称之为过失,我们应及时对过失者进行劝阻,制止其错误再次扩大。即使错误已经犯了,我们也要用宽容的态度,给他以改正的机会,对于那些故意或蓄意破坏的行为,我们称之为“罪过”,这种事情无论大小,都是令人无法原谅的,因为这是人品问题。对这种罪人,我们决不能手软,既要对他进行严厉的制裁更要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使其改正。如果一个人犯错之后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级加以改正,这种人也不乏有君子之风;反之,一个人犯错之后或不能认识到或认识到却文过饰非,坚持错误,执迷不悟,这种人则应罪加一等,更应受到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