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李宗吾传授的28堂生存智慧课
15185200000032

第32章 做稳稳当当的“墙头草”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哪怕兄弟父母妻子之间,也是这样的。难怪苏秦感慨地说:“人生在世,权位和财富真是不能忽视啊!”

——李宗吾

古人有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一看便知,上联讽刺的是随风倒的两面派,下联讽刺的是只会耍嘴皮子的不学无术之人。深受儒学道统教诲的古代士人是最瞧不起这两类人的。儒家讲忠义,两面派墙头草一会儿跟随这个主人,一会儿又依附那个主人,不符合从一而终的优良传统。而第二种人就更不用说了,没有学问还想出来混,简直是自讨没趣嘛。

与不学无术之人不同,尽管为许多清高人士所不齿,一些墙头草人士还是在官场上很吃得开的。存在即合理,厚黑学认为左右逢源随风就倒的人们也有他们的处事哲学和人生智慧,我们无意去评价儒家传统的道德标准,只是想讲讲这些人可以借鉴的游走在各个立场边缘的墙头草之道。

隋唐之际有个人物,可谓是墙头草一派的楷模。他历侍二朝三帝,奇怪的是,哪个皇帝都会将他视为自己的贴心人,真称得上是三位皇帝的小棉袄啊!他就是智者封德彝。可以说封德彝此人除了违背忠义的传统道德规范之外,就没有什么小辫子可抓了。他曾为隋炀帝出谋划策,后又随宇文化及左右,宇文化及兵败之后,他又转投李渊父子,又是殚精竭虑,为开创李唐天下做了不少贡献。有本事周旋于几朝皇帝之间,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其实,做墙头草也是避险的需要。隋唐时期,社会剧变,仕宦人生大多充满变数,处处面临凶险。封先生很敏感,能嗅出危险气息,知道什么时候钻营,什么时候退却,避险手法实用且有效。这样随风倒听起来不好听,却真切地保住了性命,总比那些因为忠于一主而最终被杀的人要好许多——他们命随风逝,哪里还有兼济天下的机会呢?而封先生在李唐朝中还于民生问题上颇有建树,作了一棵有利于民的墙头草。

真正体现封德彝墙头草功力的是他在李世民兄弟三人之间的左投右靠,可能连他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倾向于谁,只能模棱两可了。说他依附李建成吧,他却为李世民效命多年,以至李世民对他前后赏赐以万计,一直将他视为心腹;说他倾向于李世民吧,也不尽然。正当李渊想要废掉太子建成,立世民为嗣的紧要关头,封先生又出来阻止皇帝的废立之举。归根结底,封先生的这些行为纯属在为自己谋福利,因为在这等紧要关头,如果走错一步,那可是要赔上性命的。为了自己考虑,还是两边都留些后路的好。墙头草,这边倒,那边倒,但到底还是有稳稳扎根于墙头的根基,所以才能怎么也倒不了。

当然,做墙头草也是需要智慧的,如果没有运筹帷幄的本领,光靠耍点小聪明,东倒西歪的,就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了。三国时期著名的“聪明人”杨修就是一棵失败的墙头草。杨修耍小聪明是出了名的,现今的很多幼儿故事书里都载有他“一人一口酥”的典故。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杨修并非一心投靠曹植,他也倾向于曹丕,而且在内心中摇摆不定,而曹丕也曾拉拢过杨修,并赠送他一柄剑以示心意。可是,杨修身上的文人气质更浓重一些,不像封德彝那样老道,能够阴持两头还不露痕迹。杨修为人露才扬己,这样的人实在不合适做一棵该在背后使功夫的墙头草。

可见,一根合格的墙头草也是需要有大智慧的。世事无常,谁人敢说不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呢?谁人遇到两难境地都会断然抉择呢?无论你承认与否,我们在某些时候,在某些场景,或多或少都是墙头草。而当你选择做一棵墙头草的时候,千万要深思熟虑,权衡局面,不要像杨修一样缺乏思量而随风就倒,那样你会输得更惨。

现代职场中人应该更加懂得墙头草的智慧,领导间的矛盾,同事间的竞争,身为“局外人”的职场精英当然更愿意做一棵墙头草随势摇摆,而不是完全偏向某一方而直接参与争斗。另外,职场中还存在另外一种类型的墙头草,那就是新人墙头草。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你是一名刚进入工作团体的新人,你最好做一棵随旧人摇摆的墙头草,和团体的每一位老成员都恰到好处地保持“相似”和“融合”,这样无论他们之间有什么矛盾,你都会更快更早地融入新团体。

比如,一名刚进入职场的女孩子,发现一位同事很喜欢听钢琴曲,于是,平时对钢琴曲感觉一般的她,声称自己也很喜欢那些曲子,这样就一下子拉近了她和那位同事的距离。女孩又听说正副经理正在明争暗斗,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投靠一边,而是很小心地对待两位经理交给的工作,并且分开处理,从不将两份工作混淆起来操作,并在两位经理面前都表现出积极为其工作的意愿。这样,无论他们二人或是两派之间怎样争斗,都不会妨碍女孩儿在公司内的生存。再加上女孩儿又是一个工作努力的新人,大家善待弱者的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女孩巩固了她在公司的位置。

每个人对与自己“相似”或愿意与自己亲近的人都会更容易产生信任感,自己也更容易从对方那里得到认同。同时,人们渴望被理解的需求也更容易在对方身上得到满足。这就是智慧的墙头草往往受人欢迎的心理因素。因此,在某些时刻,我们不妨做一做墙头草,时不时地附议一下他人的说法,向对立的双方都表现出一样的关切。毕竟人们都会受潜意识驱使去喜欢一个愿意与自己亲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