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解释一下,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它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21世纪是以知识为核心的时代,是以人力为主的时代。作为未来竞争浪潮中的掌舵者——中学生,更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学习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是实现创新的基础。然而,如何轻轻松松把学习学好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受中学生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其实学习中只要掌握了方法和策略,是很容易就能把学习学好的。比如课前预习,在提高学习成绩上就显的尤其重要。
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准备,即在上课之前对课本内容做预先学习的方法。预习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争取主动,可以增强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预习可以使学习者经常性地去思考问题。因为在预习时,总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当新问题出现在面前时,脑海里的第一行动就是想办法去解决它。因此,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同时,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中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中学生要想把自己的学习成绩尽快提上去,就需要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否则上课吃力,抓不住重点,跟不上教学进度,课后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补课,岂不是得不偿失。
课前预习,好处多多
在上课前,每个中学生都应该问一下自己:“今天我预习课本了吗?”也许有好多的学生做不到这样,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并没有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课前预习没有必要,反正老师上课时要讲,上课专心听讲就行了,何必事先多费脑筋,还浪费了许多时间。应该说,这是一种错误。事实上,许多同学在学习上花费了不少时间,但忽略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因此导致了成绩一直不理想。
一位高二的学生这样说:“记得在念初中的时候,老师就向我们全班同学提出过预习的要求,但当时我和许多同学一样,没把它放在心上,觉得反正老师上课时要讲,课前看不看没多大关系,就没有意识进行预习。但进入了高中以后,我明显地感到我的各门功课学得不扎实:往往上课时听懂了,下了课就忘了,觉得很被动。这是什么原因呢?仔细琢磨后,发现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课前预习。在以后的学习中,我渐渐的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没多久,我的学习成绩开始直线上升,如今我已跻身全班的前几名了。”
预习,好比在外出旅游之前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成功的预习作用有三,第一: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第二:因为好的习惯可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而预习正是学习的一种好习惯;第三:课前预习节省了教师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预习对于一些学习稍稍差一些的同学来说,作用更加明显。通过课前预习,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哪里是自己的薄弱环节,哪里是自己最应该巩固的,心里清楚了,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信心提高了,成绩随之也提高了。
有效预习,掌握学习主动权
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发出了“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的感慨,意思就是说,每个人每天要问一问自己,对于老师要传授的知识,我也预习吗?这也是关于预习最早的说法,后来有人更明确的指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不但是学习如此,天下事都是如此。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事先计划,盘算,然后才去做,这样事情的成功可能才会大一些。这个十分浅显的道理,在中学生的生活当中运用的就太少了。既然课前预习的好处多多,中学生就应该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有人作过统计,一个人一生所获的知识,10%靠老师传授,90%靠自学获得。在当下,中学生如果缺乏自学能力,结果就是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而通过预习这种方式,可以培养自己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从而就提高了自学能力。
预习可以帮助中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盲目性,有效的预习则可以让你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可以这样说,预习是“探路”,通过预习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大致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可以解决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结点。通过预习解答出来的问题要比听老师直接讲出答案要印象深刻的多。
预习对于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说,确实有很多的好处。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是因为在预习过程中,可以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力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指向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美好未来,创新为帆!
课前预习是中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最好的办法,也是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长期坚持预习的学生,他们的阅读速度快,思维敏捷,善于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及分类比较的方法,因此,能较快地发现问题和抓住问题的本质,看问题比一般同学深刻,也比其他同学多了一个创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