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是一个倡导创新的社会,创新型的社会就必然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作为国家未来的中学生是创新型社会的核心力量。所以,这就要求中学生朋友在学校中学习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根据已有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实践证明,经过发散性思维训练,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要使自己具有创新能力就要训练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它与聚合思维是相对存在的。中学生可能会认为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但实际上,在我们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很常见。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都是发散思维的结果。
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意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你就不要拘泥于一种解答方式,应该以这个问题为中心,使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争取找出多种解答方式。当你真正沉浸其中时,就能体验到思维左冲右突的乐趣。
让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慢慢复苏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拉肖曾说过:“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
现实生活中,比如在思考“砖头有多少用途”时,至少就可以有以下几种答案:砌院墙、刹住停在斜坡的车、垫东西、造房子、压纸头、铺路、作锤子、代尺划线、搏斗的武器……等等。一般说来,任何事物都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多种多样的性质或属性,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就可以从某一事物出发,选定一点为发散点,并尽可能多的与另一事物联结成具有新价值或附加价值的新事物。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流畅性是针对刺激能很流畅地做出反应的能力;灵活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独创性是指对刺激做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但是,这三个特性是建立在广泛的知识基础上的。
早在六十年代的时候,一所学校的老师就曾采用所谓急骤的发散思维方式来训练中学生们思维的流畅性。训练时,老师要求学生像夏天的暴雨一样,迅速抛出一些观念,不容迟疑,也不要考虑结果的好坏或数量的多少,评价在结束后进行。速度越快表示越流畅,讲得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自由联想与迅速反应的训练,对于思维,无论质量还是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并可促进发散思维的发挥。所以,中学生也可以借助于这种方法来有意训练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
用多种方法训练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发散性思维既非与生俱来,也不是少数尖子生所特有的思维能力。影响一个人能否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智力因素仅占20%,而非智力因素占80%。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发散性思维不是人天生具有的,而是要经过后天训练才能得来的。
中学生要训练自己发散思维能力,就要在平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要惟书至上,迷信老师与家长,也不要轻信他人。淡化标准答案,允许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敢于向老师针对某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更要敢于与同学、老师争辩。
在学校中,我们大多数人解决某一问题用的都是单向思维方式;单向思维大多是低水平的发散,而多向思维才是高质量的思维。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的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之类的问题,才能强迫自己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
同时,质疑常常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突破口。我国大教育家孟子曾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全对的。真理有其绝对性,又有其相对性,书本上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可推敲之处。因此,中学生朋友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大胆地质疑书本,引导自己发表独到的见解,这是提升自己发散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另外,在处理问题时,要多给自己留下一些“假设”条件。但是,假设的问题也不是任意选取的,而是有所限定的。所涉及的都应当是与事实相反的情况,是暂时不可能的或是现实不存在的事物对象和状态。虽然,由假设推测法得出的观念可能大多是不切实际的、荒谬的、不可行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些观念在经过转换后,可以成为合理有用的思想。
美好未来,创新为帆!
发散思维不仅需要用上我们自己的全部大脑,有时候,它还需要用上我们身边的无限资源,集思广益。集体发散思维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我们常常戏称的“诸葛亮会”。
最后,要告诉同学们的是,发散性思维不仅要运用到视觉和听觉,而且也要充分利用其他感觉器官接收信息并进行加工。发散思维还与情感有密切关系,如果思维者能够想办法激发兴趣产生激情,把信息情绪化,赋予信息以感情色彩,那么就能够提高发散思维的速度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