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创新:奇思异想话未来
15191000000008

第8章 兴趣——创新思维的营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句话中,孔子特别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

事实上,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能自觉地、主动地、竭尽全力去观察它、思考它、探究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容易在学习中产生新的联想,或进行知识的移植,做出新的比较,综合出新的成果,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也就是说强烈的兴趣是“敢于冒险、敢于闯天下、敢于参与竞争”的支撑,是创新思维的营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的确,兴趣能激发人的学习力,兴趣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对认识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于每一个中学生来说,无论是无意注意或有意注意都与兴趣有关,若对某种事物不感兴趣,对它也就不能集中注意。孔子那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意思就是说:对于学识,懂得的人不及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及醉心于它的人。由此可见,兴趣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世界上众多科学家的成功,也正是由于他们最初对某种事物的感兴趣。也正是由于兴趣的所在,才会有那么多伟大的发明创造的产生。

因为感兴趣,所以才会成功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中学生阶段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学习阶段,因为中学生时代是真正认识这个世界的开始,因此,对于任何事情保持一定的兴趣,是极有必要的。一切成功的创造发明往往都是由于最初的感兴趣,并且有了探索下去的欲望,从而取得了成功。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成功正是由于他对生物所产生的浓厚的兴趣。

达尔文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在他16岁的时候,家里希望他继承祖业,因此16岁时他便被父亲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可他根本无心学医,对医学也从不感兴趣。对于他来说,大自然才是他真正的朋友。他非常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进到医学院后,他仍然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他父亲不想让他就这样下去,就把他送到剑桥大学去学神学。然而,很不幸的是:达尔文对神学院的神创论等谬说十分厌烦,他仍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听自然科学讲座和阅读自学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上。他还热心于收集甲虫等动植物标本,对神秘的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达尔文在围着一棵老树转悠。他惊奇的发现,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边蠕动,便急忙剥开树皮,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他马上左右开弓抓在手里,兴奋地观看起来。

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达尔文措手不及,但还是迅速把手里的甲虫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看着这些奇怪的甲虫他真有点爱不释手,只顾得意地欣赏手中的甲虫,早把嘴里的那只给忘记了。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他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他这才想起口中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里。然后,不顾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市内的剑桥大学走去。

后来,正是由于达尔文对大自然的热爱,让他在后来的考察过程中根据物种的变化,开始思考着一些问题:自然界的奇花异树,人类万物究竟是怎么产生的?他们为什么会千变万化?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在脑海里越来越深刻,逐渐使他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产生了怀疑。

结果就是伟大的生物学家就此诞生了,并写出《物种起源》一书。正是由于他对大自然的感兴趣才促使他不断的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且最终获得成功,《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现,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

兴趣是创新思维的营养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来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动力,更是一切新知识产生的不竭动力,但是创新的力量来自于人类创造发明时的快乐与激情,这种创造者的奇迹往往来自于对某种事物的热爱和兴趣。爱因斯坦说,“我能成为一名科学家,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科学的爱好;思索问题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一种创造力和丰富的常识。”

由此可以看出兴趣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力是多么的大,要想获得成功,首先得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往往兴趣才是创新思维的营养。兴趣能够让人更多地接触某个领域的内容,让人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复习或重温。兴趣还能够激活思考。在很多时候,兴趣就是学习的方向,梦想的来源。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比如搞物理试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待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

兴趣是中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对某一事物或某一门科目很感兴趣,那么他一定会把某一门功课做的很好,并且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兴趣的“魅力”所在。

美好未来,创新为帆!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在创新的过程中,兴趣是维持其生命的重要元素,所以,中学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以提高创新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