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兵锋所向的纷争之地
15192400000002

第2章 四平,扼守东北的咽喉之地

提到四平,第一反应便是“东方马德里”。这个美名来自于它所具备的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功能,这也当归功于它独特的地理方位。四平位于吉林省西南部的松辽平原腹地,是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也是吉林、黑龙江及内蒙东部地区与沿海口岸和环渤海经济圈交易往来的必经之地,并借此打下了雄厚的工农业基础。与此同时,四平作为历史悠久的军事战略要地,也享有“英雄城”的美誉。

四平历史

四平历史悠久,其人类繁衍史可追溯至殷、周时代。汉民族最早开发和生活的地方,便是距四平市区50公里的二龙湖畔燕国古城,其遗址在近代被人发现。另有诸如辽代韩州、金代信州、清代叶赫部落等文化古迹,也是历史上夫余、高句丽、契丹、女真、蒙古、满族、朝鲜族在这里生活的证据。许多来到四平的商旅不单单忙碌于货运交易,更钟情于这个年代气息浓厚的城市所带来的视觉享受。钟灵毓秀的山川地貌,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观无一不让人深深着迷,于是这里也成为了旅游观光的宝地。

四平人杰地灵,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便涌现了许多史上闻名的人物。这当中有清代孝慈高皇后,以及慈禧、隆裕两皇后,寻祖溯源来说,她们都来自距市区32公里的叶赫满族镇。从四平走出的英雄人物亦是无数,可谓文有翰林、武有将军。让人耳熟于心的,有清末著名爱国将领依克唐阿将军、中华民族抗战英雄马占山将军、著名爱国人士杜重远先生和张学良将军的夫人于风至女士等。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军在这里展开了两年的拉锯战,四次战斗,四次被夷为平地,故有人以为这是“四平”名字的由来,其实这只是巧合,早在国共两军在这里作战的前43年,四平已然定名为“四平”。但也借着“四战四平”的典故,四平从此闻名中外,也因此成为了国人口中的“英雄城”。

战史风云

1946年,战争并未在千疮百孔的中国土地上平息。这年3月,出乎意料之外地,驻东北苏军北撤,东北之争顿时失去了苏军的制衡,国共军队在短暂的停火后重新爆发了火力更猛烈的战斗。战火由南向北发展,最后拉锯于东北最重要的军事咽喉要地四平,战斗四顾四平,整整持续了两年,劫后重生的四平,从此为世人所知晓。

在这次于四平爆发的军事冲突里,国共双方累计投入兵力共94万余人次,最长的一次作战时间达63天。失了四平的其中一战,便失了在东北全局战略的有利地位,因此国共双方只能斗智斗勇,拼尽全力,奋死一搏。东北民主联军经过残酷的战争磨练,掌握了更加有力的作战技巧,最后终于成功将几易其手的四平归于己有。

四战四平是国共军事、政治斗争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它决定了东北解放战争各战略阶段的战局走向,国共两党在中国大陆上的统领地位因此有了转变。这次拉锯战体现了人民军队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作为一项著名战例和一则赞美颂歌被永远记入中国解放史史册。

四平定局

通过地图我们可以更清晰的看到四平的重要战略地位。中长、四洮、四梅三条铁路交汇于这个拥有10余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这表明了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相当于三国之街亭。而平原地貌更将其打造成天然的作战场所。四战四平从此影响了国共两党的斗争趋势,改变了国共的政治命运,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局面终于清晰的浮现在所有中华儿女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