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兵锋所向的纷争之地
15192400000020

第20章 武关,三秦要塞

武关,位于陕西省丹凤县境内,在县城的东南面,距离城中心大约35公里,恰当原西界公路(西安至河南西峡县界牌),今武关河畔旁。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大力争夺之地,被誉为“三秦要塞”。武关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秦楚两国相战,相互抗衡而产生。如今的武关,除了往东边去的小路,已变成宽坦的公路,关城的风貌大部分保持完好,东西两边砖砌的门洞依然可见。

要地鸟瞰

武关位于东武关河北岸,丹凤县内,“秦之四塞”之一,其他三塞为函关谷、萧关、大散关。武关历史,远在春秋时即有所建置,其名为“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关城建立在一座稍为平坦的高地上,被峡谷所包围。关城长约长1.5公里,城墙所用材质为土,略成方形。东西两方用砖石包砌卷洞,各开一门。西门、东门、内门额上分别有“三秦要塞”、“武关”、“古少习关”几字。武关之所以成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全因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只有出关后往东面行,顺着山腰盘曲而过,悬崖高,山谷深,狭窄难行。

在古代,武关是长安经蓝田和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甚至于江南、岭南等地的一条及其重要的通道。秦、汉、魏晋时期,武关更由于其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而备受重视。唐代将它定为“次路驿”,交通地位紧随在“大路驿”潼关道之后。唐代时,武关在经济、文化上发挥了极大作用,达到巅峰。唐以后,武关道失去国道的特殊地位,但作为一条联系中国西北与东南地区的便捷通道,至今仍是必不可少的,起着重要作用。

风云变幻

春秋战国时期,多个国家经常经由武关道出兵征战他国。秦穆公在位时,为了占领处在秦楚邻界的鄀国,曾于二十五年和二十八年两次出兵。战国的时候,楚国在蓝田处多次与秦国开战。秦王政二十四年,出兵十万大军,由著名的大将王翦率领,经由武关道,攻入楚国的国都寿春,楚王负刍被抓获。在统一全国后,秦始皇曾经出巡东方,其中就有2次经过武关道,而他前后总共也才出行了四次。秦朝末期,秦王子婴在轵道(在今西安市东郊)旁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而刘邦正是由西至丹水(今河南淅川老城),击破武关后,战蓝田,最终兵至灞上,西汉的时候,武关道的主要作用在于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沟通往来。王莽地皇四年,绿林军申屠建、李松起兵攻破武关,入长安,新莽灭亡。后来,赤眉农民起义军以讨伐刘玄的名义起兵,也是分兵经由武关道,攻打长安。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国家动荡不安,四分五裂,频频有混战发生在武关道上。五代十国一直到至南北两宋,都曾在武关道处置兵,作防御之用,同时也维持保护商、洛、宛、邓几地间的交通。

历史上起义军多次经由武关攻至他地,元顺帝至正十七年的北方红巾军的也不例外,其中的西路军由白不信、李喜、李武等人率领,通过潼关以及武关之后攻入陕西。明清两朝,武关道的作用在物资运输方面尤为突出。明宪宗成化以后,河套地区被攻占沦陷而导致西北的边防吃紧,很多东西都需要通过内地转运尤其是粮食物资,其中湖广地区的粮食物资就是靠内地转运的,经郧阳运入陕西,再由陕西转雇农民等劳力向北输往边地。

兵家必争

“商山路”是“武关道”的另一个名称,开辟于春秋战国时期,本是因秦楚不断相互争夺,以“武”字来命名关、路,由长安起,经蓝田、商州,至河南的内乡、邓州之间道路的统称。关中地区通往江汉地区往往必须通过武关道,武关道因此成为两地往来的重要通道。战国的时侯,武关道上战火连天,秦国在丹阳和蓝田两次战役,大败于楚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四次出巡全国各地,两经武关道。西汉的兴盛全因武关道,它的灭亡却也全因武关道。宋与元、金都曾在武关道开战。唐王朝二百余年间和平盛世,武关道已经很少用兵,不像以往那样被多次用于战争,而是主要用于沟通南北两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年间,官府平民以及商人旅客多选用武关道的便捷条件,来往于大都长安和江淮地区,除了贡赋物资和笨重的行李,需要经由黄河、汴水和渭河漕转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