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兵锋所向的纷争之地
15192400000031

第31章 宛平,七七事变的发生地

宛平建于明末崇祯十年的战乱时期,在现今北京城内古楼附近,意在屯兵以御外敌,是著名的京南门户。明代时期宛平也叫做“拱极”城,到了清朝改名“拱北”城。辛亥革命之后,宛平划拨给河北省,后来又有七七事变发生于宛平城边。宛平城形制结构与普通县城不尽相同,没有设置街道、市场和钟鼓楼,而只有东西两门。城墙厚实坚固,专用于军事防御。

历史上的宛平县辖域广泛,扩张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西城区、丰台区、宣武区、海淀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等等。商周时期,这里地属蓟国。此后分别经过列国、秦朝的合并规划,最后总揽土地20.8万平方米,横跨东西640米,纵贯南北320米。宛平城始建于明代崇祯,特名御马监太监武俊督造,以发挥其作为永定河上唯一通往京城的特殊地理功效。建造过程中更加注重军事防备,因此与其他众城不尽相同,并被人们称为“斗城”或“卫城”。民国时期,宛平县更名为宛平城。

风云变幻

宛平城原是平静之地,但民国以后这座城市的安宁被一下子打破,那便是1937年7月7日由日本侵略军发起的卢沟桥事变。那天一天,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演习,并捏造事实,反咬中国军队在宛平县城开枪,导致一名日本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县城搜索。代表中国的二十九军守桥部队坚决抵制,日军即借机拉开战火,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日军遭到严重挫败,“七七事变”也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日自卫战争的起点,更成为反法西斯战斗东方地区的代表。宛平城边,卢沟桥畔,无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为保卫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令人肃然起敬。

兵家必争

宛平城西的卢沟桥是北京至内蒙古高原和中原一带的交通要冲,同时由于宛平城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无数商旅经此地进行商业贸易,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当年的宛平建城重点考虑军事防御,缺少街道、钟楼、市场等生活设施,但在往来交易的商旅和定居于此的人民的重新建设下,相继有了酒肆、茶楼、驿站等基本设施,使得宛平不再只是简单的军事防御城,更翻身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兴盛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