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兵锋所向的纷争之地
15192400000041

第41章 绵竹,古蜀翘楚、益州重镇

绵竹,地处四川盆地的西北部,有“古蜀翘楚,益州重镇”之誉。全境面积达到1245.3平方公里,总人口有52万,辖19镇2乡。境内公路总里程491公里,建成有绵竹至德阳快速通道,有三条地方铁路专线与宝成铁路连接。被誉为川西明珠。被誉为“天下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一”。此地距绵阳74公里、成都只有83公里。据史料记载,绵竹古为蜀山氏地,西周时为蚕丛国的附庸邑。1995年,撤县设市,绵竹成为了省辖市。

要地鸟瞰

绵竹市地处东经103°54′-104°20′,北纬30°09′——31°42′之间。有着“小成都”的美誉,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绵竹市境幅员面积1245.3平方公里,其形状如一支金笔尖,自西北向东南伸展,东西宽约42公里,南北长约61公里。东南部为成都平原的一部分,东北与绵阳市安县接壤,东南靠德阳市旌阳区,西北与阿坝州茂县毗连,西南与什邡隔河相望。西北部属龙门山地区。

绵竹关是绵竹最著名的战略位置,今天地址属于德阳市罗江县白马关镇,四川著名的古战场。《三国演义》中提到的绵竹关也是著名的名关之一,在鹿头山。绵竹关地势雄峻,易守难攻,它控扼川陕古道。

“江锁双龙台,关雄五马候,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鹿头山,西麓触绵远河(古称绵阳江)与绵竹故城(鹿头山西十里的绵远河西岸,今德阳市旌阳区袁家乡境)隔水相望,东麓纳罗江县城而抵纹江,罗纹江水蟠于东,绵远河西绕;西之水环平原聚为沱江,东之流下注涪水,因此,因两侧江河流向各异,逶迤绵绵的山岭而被古代朝廷定为东、西两川的分界线,而独特的地势又使它成为了蜀都北部的重要“门户”。

风云变幻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等作品中均提及了绵竹关之战。述说了诸葛瞻父子魂壮绵竹关的一曲可歌可泣的感人肺腑的故事。如今在绵竹市仍保留了清代建筑诸葛瞻、诸葛尚衣冠冢和诸葛双忠祠。蜀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景元四年),司马昭命镇西将军钟会、征西将军邓艾、雍州刺史诸葛绪等五道伐蜀(其中钟会大军由骆谷、斜谷、子午谷三路进攻汉中,与诸葛绪、邓艾合称“五道”)。此时,蜀汉大将军姜维给后主上表,建议“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但是,宦官黄皓操纵朝政,却说“征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此次大好战机失去了。钟会攻取了汉中,董厥、廖化、张翼与姜维回合,退保剑阁。“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此处的“绵竹”,并不是指位于平原地区的绵竹县城,而是指绵竹关(鹿头山),与县城隔水相望,隶属于绵竹县。这里实为抵御邓艾的最佳阵地。资料中记载:“冬十月,(邓)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汉朝廷闻讯大惊,急遣行都护卫将军诸葛瞻率兵抵御。

兵家必争

据史籍记载,绵竹县,刘焉初所治。汉绵竹县故城,今德阳县之黄浒镇,在鹿头关内绵水西岸,当时辖境,包括整个绵水流域,即今德阳、绵竹两县地。北道来赴成都者必先经此。成都恒籍此城与绵水鹿头为屏障以卫此大平原,故历世为军事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