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兵锋所向的纷争之地
15192400000046

第46章 阳关,丝绸之路的咽喉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杰作“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经配曲吟唱,广泛流传,可谓千古绝句。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的阳关,正是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乡“古董滩”上。

要地鸟瞰

阳关,汉武帝元鼎年间开始兴建,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两关之一中就有阳关。作为通往西域门户的阳关,不仅是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通道。阳关因宋元后丝绸之路的衰落被逐渐废弃。在旧《敦煌县志》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现在来看,昔日的阳关城早已不复存在,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让后人凭吊。

风云变幻

在古代,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阳关,如今却是十分荒凉。落日下的阳关,情不自禁的会感受到战争的破坏痕迹至今犹存。兴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的阳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从汉到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历史的久远使关城烽燧少有遗存。巴黎藏敦煌石室写本(沙州地志)(P。5034)载:阳关,东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寿昌)县西十里,今见毁坏,基址见存。西通石城、于阗等南路。以在玉门关南,号日:“阳关”(注: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由此可知唐时阳关已经被毁,仅仅存着基址。古寿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乡北工村附近,阳关在寿昌故城西6或10里处,当指约数而言。经专家考证,今南湖乡西面对古董滩的流沙地带就是阳关故址所在。

1972年发现大量版筑墙基遗址于古董道西14道沙渠后,经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试掘、测量,房屋排列整齐清晰,面积上万平方米,附近有继续宽厚的城堡垣基。阳关故址,应该就在此处。古代有70公里的长城连接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烽燧墩台每隔数十里就有,阳关附近也有十几座烽燧。古董滩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称为“阳关耳目”的烽燧是最大的,地势最高,保存比较完整。

兵家必争

阳关不仅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同时也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戌守征战;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叹万千,写下不朽诗篇。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121年,匈奴对边疆的骚扰,西汉王朝抵抗骚扰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我们可以从地图上清楚的看到,通往西域的门户阳关与玉关,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如果你想离开敦煌,那么必须走两个关口的其中一个,因为两者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从印度取经回国的高僧玄奘,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