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天赐珍宝的黄金之城
15192700000055

第55章 阿勒泰的黄金矿带

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素有“金山”之称的我国西北边陲重镇—阿勒泰市是新疆阿勒泰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阿勒泰于民国10年设立,原名承化县,1954年改名为阿勒泰县,1984年11年撤县改市,称阿勒泰市。

宝地概览

阿勒泰市北与蒙古接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边缘。全市南北长156千米,东西宽117千米,面积总计1.08万平方千米。全市居住着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塔塔尔等多民族大约17万人。坐落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阿尔泰山南麓,额尔齐斯河北岸的阿勒泰市是整个阿勒泰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阿勒泰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据统计,有耕地面积39.52千公顷,草场面积765.8千公顷,林地面120.9千公顷,园林面积0.23千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1.4千公顷,城镇及工矿用地面积7.6千公顷,交通用地3.2千公顷以及其他土地62.1千公顷。地区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有铜、金、铅、锌、铁等可开发矿种24种;总储量铁矿石2000万吨,黄金18.6万两,铅锌100万吨,铜30万吨以及4个成矿带。阿勒泰地区素有“有色金属开发带”之称,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三带三点”的建设重点。

往日传奇

阿勒泰市因阿勒泰山得名,古称金微山和金山。阿勒泰即哈萨克语“六个月”的意思。阿勒泰面积巨大,古代阿勒泰居民需要骑马或骆驼6个月才能横跨阿勒泰,“阿勒泰”便由此得名。此外,阿勒泰地区全年几乎冬夏各占一半,可以说阿勒泰名字由来的传说在哈萨克族中流传胜广。汉代到唐朝以前,该地先后是塞种、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政权的游牧地。唐代起划归安西都护府管辖,后又改隶北庭都护府。元代时属于别失八里行尚书省,后又划归岭北行省。明代及清初属于蒙古瓦剌部(后称卫拉特)的游牧地。哈萨克克烈、乃蛮、乌孙等部落又于清代迁居此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属于科布多参赞大臣的辖地。清政府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克兰河畔修建喇嘛庙“承化寺”,翌年竣工,始有居民固定居住。称之为承化寺,即阿勒泰地区之雏形。科布多与阿尔泰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分治,朝廷在承化寺另设阿尔泰办事大臣。阿勒泰地处四国交界,是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地,也是历史上重要的通关之路。

民国元年(1912年)设阿尔泰办事长官治所,代表了阿尔泰地区政治的中心。民国八年(1919年),改由新疆省管辖,置阿山道。民国十年(1921年)改承化县,直到解放前先后隶属阿山道、阿山行政区、阿山专区。1953年改称阿泰县。翌年,阿山专区改称阿勒泰专区;阿泰县称阿勒泰县,隶属阿勒泰专区。1970年阿勒泰专区改名阿勒泰地区。1984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设立阿勒泰市。

今日风采

全国六大找矿区之一的阿勒泰市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多,是新疆重点有色金属开发带。目前已探明4个有利成矿带,初步探明24种可开发矿种,预计价值数百亿元,采矿业前景光明。“阿勒泰”即哈萨克语“六个月”的意思。1921设县,1953年改名阿泰县,1984年设市,称阿勒泰市。划归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市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东北部横亘着阿尔泰山,中部为额尔齐斯河冲积平原,西南部遍布大片沼泽地。以养牛、马、羊为主,其中阿勒泰细毛羊皮是著名的皮制品原料;阿勒泰大尾羊肉质鲜美。地区种植着小麦、玉米、甜菜、水稻、胡麻等作物。有电力机械、毛纺、皮革、制糖、棉纺、粮油和食品加工、畜产品加工等诸多产业。阿勒泰地区是新疆林业重点地区之一,森林资源丰富,主产云杉、西伯利亚落叶松。克尔木齐石人及墓葬、岩刻画等突厥文化遗物是地区尚存的文化遗产。与三国毗邻的阿勒泰地区所属六县一市均为边境县,境内有包括国家一级陆路口岸吉木乃口岸在内的多个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