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名人的嘴
15194200000011

第11章

中国的“会议经济”成气候,我想是自2000年的上海八会议始。当时上海的所有五星级酒店全部客满,连以前鲜为人知的周庄,也因各国外长去参观而声名大噪。现在去上海的人都想去看看周庄。而且,因那次会议带来的经济效应还在延续,还在扩展。据报载,北京和上海现在每天平均至少有五场国际会议和产品展示会在举行……现在,中国所有的酒店都愿意承接会议,派出销售人员到处揽会议。你看,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开会就这么不动声色地变得吃香起来了!

以前人们厌恶听会,现在听人作报告却要付费了。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去年到深圳说了半个多小时就赚走了几十万美元。其实他、的那些话真对人有用的也不会太多,可能免不了也有废话、套话和空话,他卖的是名。听中国人讲话要交钱的也多起来了,比如你想去某些国际知名的大公司参观,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地转一圈,那是免费的。倘若你想听人家讲话,介绍一下管理经验等等,那就要付费,一天有一天的价,三天有三天的价。这几年中国各地、各行业、各单位,不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纷纷组团出国去开会吗?发布会、招商会、展示会、交流会、短期培训,在国外的会议上自己也要象征性地讲几句做引子,主要是听外国人讲,那可是要花大钱的!

“会议经济”将会议分出了等级:花钱去开的会是有价值的,是自己真想去的。有些会议不要你花钱,反而给你钱,或者管你吃住,那也是用你在会上的讲话换来的,你的发言值这个价。如果你在会上不讲话也管吃管住,甚至给礼品,给红包,那是买你的时间,就看你自己觉得划算不划算了。如今能到处参加会的都是正风光的人,倘若成年累月没有会可开,或者因为没有人请,或者有了开会的通知又没有人给出路费,远离会议渐渐就会被社会遗忘,谈何“与时俱进”?于是,开会成了一个人或一个单位的标志,一个单位连会也开不起了,也就等于说快黄了!

但从全局来看,当今世界充满了事件,事件多会议就多。开会多赚钱的机会就多,现代人摸着钱边钻钱眼的经营意识是会想出无数名堂,吸引人们凑在一起来开会的……所以,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分析,“会议经济”方兴未艾,大有前途!

现代人无分国家、种族,有个共同的口号:“生活优先,经济第一。”

毋庸置疑,21世纪是经济世纪。今日地球是经济世界。经济强大便政治强大、军事强大、文化强大,经济落后就一切都谈不上,处处被动挨打。什么全球经济、地域经济、科学经济、文化经济、环境经济、旅游经济……现代人的生活中还有什么跟经济挂不上钩?人,正在变为经济动物。

过去的经典说法:人是社会动物。但,人的社会性体现在三个方面:政治性、经济性和文化性。正好与构成社会的三个部分相协调:官场、市场、情场。官场就是政治,市场就是经济,而情场就是文化、情感和伦理道德。过去的社会靠政治调节,一场又一场的政治运动、阶级斗争,因此人的社会属性最重的一面是政治性。现在是经济调节,而经济规律不畏强权,不畏暴力,我们走了许多弯路,交了昂贵的学费,终于认识了这一点,又回到以经济为中心的道路上来,并学会尊重这一规律。

因此,现代人的社会属性第一是经济性,其次是文化性,最后才是政治性。

人类社会历来重视三种人:经济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没有经济学家社会建立不起来,将不知道怎样管理、怎样积蓄、怎样流通……有人做过统计,在20世纪初,全世界只有几十位经济学家。到20世纪末,世界上已经有了几十万名经济学家!如果没有思想家,人类社会便不会进步,他们代表着人类的文化品位,设计理想,提供智慧。但思想家由于意识超前、思想锋锐,又往往为当时的政治所不容,命运多坎坷。还有一种人就是政治家,他们的任务是组织社会,如果肯接受思想家的思想,便能将思想家的思想付诸实践。如果思想家的思想妨碍了他们的统治,他们就会迫害思想家。

好了,现在该说到正题了:什么是改革开放?实际就是经济调节。

大家的政治属性曾经是那么的敏感和强烈,在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调节之后有了怎样的变化呢?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经济学教授张维迎有个著名的观点,看一个国家是不是有希望,可根据两点。一、这个国家的政府是不是给人民以赚钱的自由;二、看这个国家的人民是不是不赚钱就活不了。现在,中国人都有了赚钱的自由,不赚钱就活不下去的压力也有了。还记得1958年的全国群众诗歌大赛吗?获得第一名的是《党是娘亲俺是孩》,被传诵一时,成为一首“名作”。全诗共有四句,不妨摘录如下:党是娘亲俺是孩,一头扎进娘的怀。咕咚咕咚喝娘奶,谁拉俺也不起来。把党比做“娘亲”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不足为奇,关键是后三句,很形象地说出了当时的社会心态,大家都一窝蜂地扎进娘怀大口喝奶,谁喝得多就表示谁对娘最亲,谁拉也不起来!十几亿人若都是这般耍赖地、一天到晚只顾扎在娘怀里喝奶,娘有多少奶能经得住这样喝啊?所以,改革开放首先就提出给国营企业“断奶”。以前的中国只有国营企业,这就等于告诉全国人民要树立“断奶”意识,要做好“断奶”准备。现在连下岗工人都知道,自己的身后是厂长、经理和老板,不能什么事都去找国家了。

成功的变革就是思想观念的改变,人的意识形态改变了,社会才能承受得住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认识,就是思想。人类所有能够留下去的东西也只有精神。有了这观念的变化,中国的多种经济形态很快就形成了,国营的、民营的、外资的、合资的……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多元化。经济一转变,也使社会的承受力变强了。中国的问题那么多,似乎人人都能张口就说出一两件:什么腐败呀、下岗呀、国营企业亏损呀……但谁又不能不承认中国的发展也很快。在区区20多年里,东部的变化更是了不起,在人类经济史上也不多见,堪称是近代史上的第二新大陆。由此,中国从一个区域性的国家变为世界性国家。

观念变了,人和物的关系就好处理了。过去人怕物,穷的斗富的,把富的斗穷了仍旧不安生。原来人们嫌富并不爱穷,越穷越折腾,越折腾越穷……社会一转为以经济为中心,很快就产品过剩了。12亿多人的吃穿用,而且是被控制了近半个世纪、创造过一次又一次抢购风潮的12亿人,一下子放开了肚子,放开了手脚,放大了胆子,这是何等可怕的消费呀!居然也有这么一天,吃的没劲吃了,买的没劲买了,促销广告满天飞,天方夜谭般地出现了物质过剩。但,物质增多了,又会有诸多新的矛盾出现,比如唯利是图、拜金主义、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改革——简直就可以概括为解决人和物的关系。

尽管经济调节使人们从里到外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然而周围世界的变化又远远快于人们内心的变化速度。所以物质丰富起来的人们,却感到精神苍白了,情绪负重,思想紧张,外表虚浮,内心脆弱……这并不坏,是经济活动让人们发现了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找到自身的丰富多彩,人们是多么渴望通过分享金钱或物质来分享生产能力和生命能量!经济调节使人们更深人地理解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联系的本质,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自己,即使不能确保灵魂永不丢失,至少也能达到一种与外界的协调。

我意外地得到了一本关于“情境领导”的小册子,知道中国还有一所“终生领导艺术管理学院”。单是这名称就很特别,难道是专门培养“终生领导者”的?莫不是想复辟终身制?世界上真的有“终生领导”这样一种“艺术”?

其实,“终生领导”就是“职业经理人”。他们的终生职业就是当企业的领导者,或者说这是任何一个职业经理人的终生追求。目前全球已经有一千多万职业经理人,应该说这是一个职能概念,是一个不断变动之中的职业选择,并不是一种持久不变的职业状态。

那什么是“情境领导”呢?其定义为:“帮助人们改变他们的行为,可以解决他们被替换的问题。”请注意“被替换”这个词——说得非常准确,简直是触目惊心!

“被替换”——就是被淘汰!市场体制下的竞争中人,谁不怕被淘汰?对“被替换”的恐惧就像一根鞭子,把现代商品社会驱赶得剑拔弩张、鸡飞狗跳,连喘息的工夫都没有。

在充满激烈竞争以及公司间频频并购重组的时代中,每个企业、每种产品以及每个人,都面临“被替换”的巨大压力和实际问题。

所以,“情境领导”的模式就应运而生了。这种方法教会领导者可以在多种不同的情况下,正面对追随者施加影响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和满意度。

“情境领导”最大特点是关注追随者的行为,同时以具体任务为基本要素,充分体现了组织行为学的特点。追随者的状态是动态的,随时可以改变。这种动态,一方面是指在不同的任务面前,追随者的状态是不同的;另一方面,采取何种领导风格,也会引起追随者的状态变化,或者往正面的方向发展〔例如从没有意愿的状态上升到有意愿的状态〕,或者向负面的方向衰退(从有意愿的状态下滑到没有意愿的状态)。还有一个因素,人是社会动物,其情绪会随着外面事件而波动,如股市下跌、配偶有了外遇、孩子没有考上重点学校。

因此,领导者是否使用了最合适的领导风格至关重要。正确的领导风格会促使追随者的状态提升,而不合适的领导风格则会造成追随者状态的下滑。可以说,“情境领导”的根本宗旨,就是有意识地变换领导风格来适应和激发追随者不同的准备状态,提醒领导者该何时介人,何时不介人,以及如何正确有效地介人,从而在管理过程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进人崭新的领导境界,使追随者达到最好的工作状态:有能力,有信心和有意愿,并最终实现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共同发展,提高组织的绩效,创造和谐人性的企业文化。

“情境领导”告诫企业领导者要善于挑选和组织那些赞成、支持、笃信他们所确定的方向而又能发挥作用的伙伴,具备那种赋予人们力量、鼓励人们实干的能力。世界500强之一的强生集团总裁拉尔夫,拉森说:“一个人所能行使的权力是有限度的,除非你能想方设法使人们做出最大限度的贡献,否则便算不上什么领导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