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已经不行了,你万万去不得。你最好去华北,不要去东北。”王理寰给卫立煌出主意。
卫立煌说:“东北丢了,华北也保不住。华北军队我不熟悉,指挥不灵,不像在东北的军队,大多数都是远征军的人,比较熟悉,使用方便。”
随后,卫立煌又向王理寰了解东北战局的现状、原东北军现在还剩多少人、归哪些人带领、与中央军嫡系部队有什么矛盾等情况。王理寰一一作答,最后告诉卫立煌:“你真要去的话,一定要向总裁要40万人马,不然这个仗没法打。”
王理寰又把他所了解的东北情形一一讲述给卫立煌,卫立煌听了叹了口气说:“国民党军队表面上好看,其实不禁打。我在山西就知道共产党的军队意志坚强,吃苦耐劳,上下一心。陈诚想到东北露一手,真是太不自量了。”
蒋介石听说卫立煌终于同意去东北任职,喜出望外,马上把卫立煌请到他的总统府,笑逐颜开地说:“东北是一个比西欧大国还要大的地方,那里重工业占全中国一半以上,是我们民族复兴的生命线,得失影响国际视听和全国的人心。安危须仗出群才。没有得力的人才是镇守不住的。过去几十年,有几次靠你挽救了危险的局面,我都记得清清楚楚。现在到了这个紧要关头,我看只有你能担任这个艰巨重任,才让你去东北,相信你一定能够挽回不利形势。现在把东北党政军各方面的全部职权都交给你负责,有什么困难,你可以提出来,我们优先解决。”
卫立煌闷闷地听着,一声不吭。蒋介石以为他是怕负东北失利之责,便拍着胸脯向卫立煌保证说:“我看你用不着顾虑,你一定能够把这个事情办好。万一战局失利,责任也不能由你来负。”
卫立煌这时才表现得十分踌躇地说:“没有军队不能打仗,现在东北的军队都被围困了,没有大量的增援是不行的。”
蒋介石马上说:“这个好办,我先给你调拨5个军,你看行不行?至于后勤补给方面,更不成问题,优先补给东北。”
卫立煌没想到蒋介石这一次竟这么痛快、大方,也不好再说什么,便点头答应下来:“那么,我先去看看再说吧。”
蒋介石见卫立煌答应去东北,非常高兴,立即提出他的作战计划。“北宁铁路联系华北和东北两个战区,极其重要。你到东北,最紧要的任务是打通北宁路,先从沈阳打到锦州。你只要把这条铁路打通,别的事情都好办了。”
1948年1月17日,南京政府明令发表卫立煌为“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司令”,郑洞国、范汉杰为副总司令。为了给陈诚留面子,先派卫立煌为东北行辕副主任、代主任。
谁都知道东北是个大火坑,卫立煌为什么还要往火坑里跳呢?抗战期间曾担任过卫立煌机要秘书的赵荣声作了如下的解释:
正在蒋管区报纸上刊登卫立煌担任“东北剿总总司令”这条消息的时候,卫夫人韩权华愤怒万分,和卫立煌狠狠吵了一架。自从1945年他们结婚以来,一直和睦相处,相亲相敬,从来没有起过争执。这一回韩权华非常不高兴,嚷道:“你为什么这样乱来,戴上这顶乌纱帽?东北快要完了,你的部下都不赞成你去,连我这个没有军事头脑的人也能看到没有希望了,你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去替陈诚当替死鬼?”
哪知卫立煌却回答说:“要革命就不能怕死。干革命的人还能像你们教书的那样风平浪静?”
什么叫“革命”?韩权华听了更觉不顺耳。可是经过卫立煌一解释:“你忘了巴黎的事情吗?……”她这才明白过来,原来卫立煌和共产党方面有默契,遇到机会就要合作。她想起了卫立煌在巴黎派汪德昭通过某方向中国解放区发电报的事情。那一次起草代电稿子时,考虑把卫立煌的意见由中文翻成法文或者不是那么妥帖,曾让韩权华先把中文译成英文,然后再请汪德昭翻成法文的。这个电稿的内容她都历历在目。还有,在他们离开法国之前,他看见卫立煌和汪德昭各留一本密电码,派汪德昭继续设法与中国解放区通消息。想到这样一些事,韩权华对于卫立煌所谈的“干革命”,似乎有所理解了。但是,在这样大规模的战争之中,这个合作怎样进行?那是多么神秘和危险的事情!韩权华将信将疑,但对于卫立煌去东北,则不再提出什么不同意见了。
1月22日,卫立煌乘飞机抵达沈阳,走马上任,开始抽调人员成立“东北剿匪总司令部”。
卫立煌到东北后,一开始也像陈诚一样,在整训部队、笼络人心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在东北的国民党军中有许多人是卫立煌原来的老部下,他首先把原第十四军旧属陈铁找来,委任他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随后又把在长沙闲居的老部下彭杰如召到东北,任命为东北“剿总”副参谋长兼第一兵团副司令,还嘱咐彭杰如说:“我们十四军的老同事,你看还有哪些人,可以多找几个来,好帮帮我的忙。”
陈铁和彭杰如忧心忡忡地问卫立煌:“东北目前的局势非常严峻,我们都担心沈阳能否长期守下去,如果守不下去,我们将会撤退到哪里呢?”
卫立煌心事重重地说:“沈阳非长期固守不可!美国人是坚决反苏反共的,沈阳系东北重镇,有战略价值,决不会坐视不理。现在东北问题,苏、美等国的利益之所在,势在必争。第三次世界大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只要我们保存实力,占据地盘,事情即有可为。”
接着,卫立煌扳着手指头,诉说着沈阳必须固守的理由。说着,他以殷切的目光注视着这二位得力的部下,说:“希望你们二位代表我多在这方面下点功夫。”对于卫立煌话中的意思,陈铁和彭杰如自然是心领神会。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卫立煌一变过去陈诚排除异己的做法和刚愎自用、目中无人的骄横态度,蓄意拉拢。杜聿明和陈诚在东北的原班人马,他都一律留用,使这些人乐于为自己效命。对于原东北军中的一些老将,如张作相、万福麟、马占山等人则待之以上宾之礼,经常筵宴,邀请他们讨论东北问题,时时征询他们的意见,使他们乐意与自己合作。卫立煌的这些做法在军政界很得人心,赢得了这些人对他的一致称赞。
同时,卫立煌一方面催促蒋介石赶快给东北增调援军,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到处抓捕大批青壮年当兵,企图把前一阶段被东北野战军消灭的部队再重新整补起来。为安定军心,卫立煌还下令把各部队高级军官的家属用飞机运送到关内去,以免除这些将领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专心一意地打仗。
在制定作战方针时,陈诚失败的前车之鉴,使卫立煌更加稳重,经过一番研究后,他制定了“固点、连线、扩面”的作战方针。卫立煌对部下们解释说:“共军目前采用的战法是围城打援,我们决不能轻举妄动,上其圈套,只有蓄聚力量,固守沈阳,以待时局的变化。”
卫立煌为了“固点”,将吉林守军撤往长春。由于第七十一军主力调往了新民,四平防守空虚,解放军于3月9日进占吉林,13日攻克四平。
仍在上海养病的杜聿明昼夜挂着东北的局势。夫人曹秀清将共产党办的《新华日报》、《东北日报》从地毯上拾起,揉成一团,说:“卫立煌比起你也高明不到哪里去嘛,他的日子恐怕更不好过。”
“林彪的冬季攻势刚结束,东北只剩下沈阳、长春、本溪、锦州、抚顺几座‘孤岛’啦,“杜聿明感叹道,“卫将军当了陈诚的替死鬼,我真为他捏着一把汗哟!”
“你安心养病吧,别人升官发财也好,天灾人祸也好,都挨不着你的边,管他干什么?”曹秀清说。
“我不管还看什么报,收听共产党的电台干什么?”杜聿明说,“校长待我不薄。料他马上就要请我出山啦。”
“你还去东北呀,卫立煌正找不到替死鬼呢!”曹秀清嚷道。
“我当然不会同意再去东北。”杜聿明笑道。
“那你要去哪里?”曹秀清问。
“校长可能会让我去徐州。”杜聿明说。
林彪总结出一套战术原则,毛泽东问他:“一点两面”是什么意思?
通过1947年至1948年春的夏季、秋季、冬季攻势,林彪指挥雄师数十万,纵横驰骋于东北大地,横扫千军如卷席,相继歼灭国民党杜聿明、陈诚、卫立煌3员名将麾下的40万兵力,收复城市77座,将解放区扩展到人口占东北总人数的86%,面积占东北全境的97%,缴获大批美式装备,迫使蒋介石三易东北主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