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四大战役之淮海战役实录(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实录丛书)
15196000000020

第20章 首歼黄伯韬兵团(11)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至22日,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圩地区,全歼敌第七兵团,兵团司令官黄伯韬自杀;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部起义;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并把由平汉路东援的国民党十二兵团阻止在宿县西南的南平集地区,孤立了徐州之敌。这是中央军委决定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左起: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接着毛泽东又作了下列批示:……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在现在地区作战3至5个月,吃饭的连同俘虏在内,将达到80万人左右。应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统筹领导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同志组织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5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其中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由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以上请恩来与朱德、少奇、弼时、剑英商议后电告刘陈邓粟谭并中原局、华东局。

经过大家研究,一致同意毛泽东关于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及其参加人选的意见。周恩来并起草了致刘、陈、邓、粟、谭及中原局、华东局的电报,来请毛泽东签发。毛泽东看完电文后签上:毛泽东1948年11月16日。

总前委在我军历史上还是首创。为什么要成立总前委,据专家分析认为:

粟裕曾建议淮海战役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中央军委采纳粟裕的建议,令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时,当时的战争设想为:华野、中野互相配合,分别进行淮海、徐蚌两个区域的作战;中野的目标是牵制徐州以西的敌军,以配合华野在徐州以东大量歼灭敌军。

战役发起后,战争形势就显示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国民党蒋介石拟定了徐蚌会战计划,不仅徐蚌附近的敌军纷纷向徐蚌靠拢,而且还从东北和华中战场增调部队增援徐蚌战场,摆出了徐蚌决战的战略态势。

适应国民党军徐蚌决战的战略态势,毛泽东制定了淮海战役的作战总方针,这就是:“隔断徐蚌,歼灭刘峙主力”。

隔断徐蚌,必须攻占宿县。宿县,北距徐州75公里,南距蚌埠90公里,是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的枢纽,也是徐州“剿总”通向京沪的门户,国民党徐州“剿总”在这里存有大量武器、弹药、被服和装备等军需物资,是他们重要的后方补给基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在陇海路被华东切断以后,津浦铁路徐蚌段即成为徐州“剿总”同南京政府统帅部之间陆上的唯一通道。我军攻占宿县,就切断了徐蚌线,从而置徐州刘峙集团粮弹两缺、欲退无路的绝境。

淮海战役打响前,刘峙只安排第二十五军一四八师及交通警察第十六总队和第二总队第三大队驻防宿县。淮海战役打响前夕,宿县的战略地位突出出来。刘峙意识到了宿县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想加强宿县的防守力量,在刘汝明八兵团由开封、商丘撤至蚌埠途经徐州时,“刘峙面告刘汝明无论如何一定要留下1个师占领宿县,接替第二十五军第一四八师宿县防务,俾该师归建,以便加强第七兵团的力量”(李以劻:《淮海战役南线国民党军增援北线经过》,《淮海战役亲历记》第464页)。刘汝明答应遵办,但后来变了卦,他途经宿县时未置宿县一兵一卒。刘汝明移驻蚌埠后,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蚌埠指挥所主任李延年,以“剿总”蚌埠指挥所主任的名义,令第八兵团派出部队“在宿县一带亘固镇之间布防守备,阻止解放军南进,确保蚌埠之安全,以利尔后进出徐州,策应主力兵团之作战”(孟恒昌:《第八兵团在淮海南线作战纪要》,《淮海战役亲历记》第473页)。

然而,刘汝明认为自己也是徐州“剿总”副总司令,与李延年职位相同,对李延年的命令拒不执行。因此,淮海战役打响后,国民党军驻防宿县的力量没有变化,仍然是战斗力较弱的一四八师。

在华东积极准备围歼黄伯韬兵团的同时,毛泽东令陈毅、邓小平率中原野战军一纵、三纵、四纵、九纵东出徐蚌线,举行徐蚌线作战。以牵制徐西敌军,从战略上配合华野的徐东作战。陈毅、邓小平率中野主力于1948年11月5日进至商丘东南地区,而刘汝明八兵团主力正撤离商丘向蚌埠开进。

6日,淮海战役打响,陈毅、邓小平建议举行汴(开封)徐(州)段作战,寻歼敌八兵团部队,以吸引敌邱清泉二兵团西援,配合华东围歼黄伯韬。当中央军委复电同意,陈毅、邓小平指挥中野主力于7日开始攻击时,尽管敌八兵团主力已先我向蚌埠方向撤退,但中原我军还是歼灭了敌一八一师5000余人,并俘敌八兵团副司令官兼一八一师师长米文和。

11月9日,毛泽东正式确定了淮海战役总的作战方针,提出“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占领徐州”,并要求:“陈邓直接指挥各部,包括一、三、四、九纵应直出宿县,截断宿蚌路,四纵不应在黄口附近打邱清泉,而应迅速攻宿县,一纵在解决一八一师后,应立即去宿县。”可见,毛泽东一确定淮海战役总的作战方针,就把攻占宿县提到中原野战军的当务之急。

11月10日,毛泽东致电陈毅、邓小平:“你们主力是否已达宿县附近,并开始向宿县攻击。你们务须不顾一切,集中4个纵队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等部,切断徐蚌路。华野三、广两纵亦应用于攻击徐宿段,至要至盼。”同日,毛泽东又致电陈毅、邓小平:“你们应集全力(包括三、广两纵)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控制徐蚌段,断敌退路,愈快愈好,至要至盼。”同日,毛泽东再次致电陈毅和邓小平,再次强调攻占宿县的问题。一天之内,毛泽东3次电示,而且用词是“至要至盼”,足见毛泽东对宿县战略地位的重视程度。当然,毛泽东急于攻占宿县,还由于刘峙急调孙元良兵团回防宿县,并且孙元良兵团有可能先于我军到达宿县。于是他把攻占宿县与歼灭孙元良兵团的任务同时提到中原野战军领导人的面前。是日,刘伯承赶到淮海前线,与陈毅、邓小平会合。

刘伯承赶到淮海前线的当天,立即同陈毅、邓小平研究贯彻毛泽东的电示,从速攻取宿县,截断徐蚌间敌人联系的问题,并于当天将作战部署电报毛泽东。毛泽东于11日复电指出:“(一)你们真夜向宿县前进甚好。(二)孙元良四十一军、四十七军共4个师,原来留在徐州的两个团,此次刘峙又令留1个团于蒙城,故你们真夜到宿县附近时,将要遇到的敌人是孙元良的1个兵团部、两个军部及3个师,望你们努力争取歼灭此敌。此战胜利,即完成了包围徐州的战略任务。”

11日,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下达了徐蚌线作战的命令:三纵和九纵一部攻取宿县;四纵和华野三纵、两广纵队沿津浦线宿县、徐州段向东向北攻击,钳制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东援黄伯韬;九纵及豫皖苏独立旅沿津浦线固镇、蚌埠段向南推进,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北援;一纵为预备队。12日,参战部队开始行动,孙元良兵团望风而逃,三纵和九纵一部乘势包围宿县县城。

中原围攻宿县的举动,震动了徐州和蚌埠的国民党军。但是,徐州的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正奉令增援黄伯韬兵团,无法倾力南下;而位于蚌埠和固镇地区的李延年和刘汝明两兵团兵力较弱,唯恐陷入中原重围,畏缩不前。宿县之敌陷入孤立。中原扫清宿县外围之敌后,于15日下午发起总攻,16日拂晓全歼守敌13万余人,攻占宿县,并占领了固镇,控制200里铁路线及沿线两侧地区。

中原攻占宿县,截断了徐州国民党军的退路,完成了对徐州国民党军的战略包围。毛泽东对中原攻占宿县特别高兴,于20日专电祝贺,称赞攻占宿县是一个伟大胜利,并对其战略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歼灭黄伯韬兵团后,毛泽东在23日的贺电中指出:“在战役发起前,我们已估计到第一阶段可能消灭敌人18个师,但对隔断徐蚌,使徐敌完全孤立这一点,那时我们尚不敢作这种估计。这种形势的造成,主观上是因为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会合并攻占宿县,客观上是敌人只有某种程度的防御能力(对于这一点决不可轻视),很少有攻击能力(对于这一点必须有充分认识)。”

对于是中原攻占宿县,国民党的报纸评论说:“共军这个动作,一是截断徐州向南唯一而重要的补给线,二则为牵制徐州方面的孙元良、邱清泉两兵团,使国军不能用尽所有的力量,却解决东翼共军。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动机,就是阻止黄维兵团的北进。”可见,国民党有关人士也充分看到了中原攻占宿县的战略意义。

与确定淮海战役的作战总方针,使淮海战役从“小淮海”发展成“大淮海”一样,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切断徐蚌线,使中原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中的地位从战略上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发展为从战役上协同华东野战军作战,即两支野战军从战役上组成一个整体,这是淮海前线总前委设立的重要基础。

两支野战军协同作战,需要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这是淮海前线总前委设立的实现要求。

对于深谙古代兵法的毛泽东来说,是非常重视作战时的统一指挥的。他认为,军事指挥机构必须有核心,特别是几个兵团协同作战,完成同一个作战任务时,这个核心就更加显得必不可少。

淮海战场的形势是异常严峻的。总前委成立时,尽管黄伯韬兵团被包围,但并未歼灭,且前3天的攻击战我军打得异常艰苦,伤亡很大,却进展不快,毛泽东预期在11月15日左右歼灭黄伯韬兵团的计划未能实现。并且,蒋介石又不断向淮海战场增兵,从葫芦岛撤退的王伯勋三十九军和阙汉骞五十四军共6个师将增援徐州战场。根据敌情的严重性,毛泽东设想华东、中原两军在现地区将进行3至5个月的作战,才能完成歼敌任务。不仅战争规模大,而且战役时间长。我军包括俘虏在内,将有80万左右的人吃饭。战争的严峻性和战役的持久性,将后勤保障问题严重地提到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面前。

战争规模的扩大,使毛泽东将支前规模扩大,要求“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230页)战争的严峻性和持久性使毛泽东认识到,必须组织一个全局的指挥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统一安排,以保障后勤工作跟上战争的进程,保障战争的胜利。

也就是说,淮海前线总前委的成立,是淮海战役胜利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