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四大战役之淮海战役实录(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实录丛书)
15196000000003

第3章 大势(2)

我当日飞往南京,4日见了顾祝同。顾见到蒋的批示后有点踌躇不决,一再问我:“你们发动攻击,有无把握?”我向顾说:“关键在于华中黄维兵团是否能将二野牵制住。如果能牵制住的话,徐州方面打三野各纵队是有胜算把握的。”顾又问:“万一刘伯承窜过来又怎么办呢?”我介绍了计划中的各项指导要领后,又对顾说:“我们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法,即将主力集中,形成一个圆形态势,使敌人钻不了空子,吃不掉部队,一旦抓住敌人一部,即迅速放胆猛攻,将其包围消灭。万一敌人狡猾,主动先打撤退,我军亦不为敌人所迷惑,改变原定计划深入敌区,而是按原定计划实行‘钓鱼’战法,诱敌攻击顿挫时,再行包围消灭敌人。只有将敌人主力击破后,我军才可以继续北进,收复泰安、济南。万一在这期间二野窜到徐州附近,我军即将三野阻止于微山湖以东地区,先集中主力,协同黄维兵团击破二野后,再看情况击破三野。”顾见我谈的也有道理,尚属稳当(其实也是送死),就说:“这样的稳扎稳打是可以的,等我同白健生(即白崇禧)商量后再同你说。”

第二天(大概是10月5日),顾对我说:“白健生同意这样打,你回去照计划实行好了。”当日我返徐州向刘峙汇报,即决定将郑州第十六兵团孙元良部开往柳河附近集结。7日,我召集邱清泉、李弥、黄伯韬等将领开会,商讨各种情况下国民党军的战法。大家对于机动出击及守备徐州的战略战术一致同意,并决定10月15日开始行动。

15日清早,我正上车出发到前方指挥时,忽然蒋介石从南京来电,叫我不要执行这一计划,在飞机场等他一同到东北去,于是这个作战计划由于东北人民解放军发动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打乱了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而未实施。

徐州国民党军此后21天(至11月6日)一直停止于原来状态未动。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

这次会议,为党在新形势下领导人民夺取全国胜利,在政治上、思想上和政策上作了充分准备。

与此同时,中央军委在军事方面提出了一项战略意图,就是计划在进行了充分准备之后,派遣华野副司令员粟裕率领3个主力纵队(称为华野一兵团),由宜昌、沙市一带渡长江南下,进入鄂南,然后经湘鄂西、湘赣、闽粤赣,逐步跃进,直抵闽浙赣,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老苏区立足,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腹地带实行新的战略展开,直逼南京、上海,借以调动敌军主力南下,从而为中原创造大量歼敌的战机,进一步改善南线战局。(《在战略决战形势来到的时候》,《决战淮海》第38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出版)

当时,中原地区的情况是:

一方面自从三军挺进中原后,歼灭了大量敌人,调动和吸引了国民党军南线全部兵力160多个旅中的约90个旅左右于自己周围,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另一方面敌人集结了33个旅的兵力继续“清剿”大别山;而刘邓大军虽然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开辟了新的解放区,但一直经受着无后方作战的极大困难。同时,敌人又在每一个战略要点集中了几个机动兵团,使我军难以将其分割,逐个歼灭。

因此,如何粉碎敌人对大别山的“清剿”,和敌人打大仗,并取得大量歼敌的胜利,确实是中原地区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如果华野一兵团南渡长江,挺进敌后,威胁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腹地带,势必引起敌人的巨大恐慌,敌人可能调动其中原战场主力一部南下,从而可以减轻大别山和中原地区的负担,有利于我军在中原寻找战机,各个歼敌。

1948年1月下旬,中央军委下达了这个战略意图,并要粟裕“熟筹见复”。

粟裕在领受任务后,积极进行准备工作。二三月间,华野一兵团开始到黄河北岸的濮阳地区进行整训和军事训练。等整训完毕,即行渡江。

为了掩护华野一兵团进行渡江准备,刘伯承司令员率领部队转出大别山,并统一指挥华野在中原地区作战的部队,转战于淮河、汉水、陇海路、津浦路之间,寻机歼敌。

这时,全国的军事形势又有了新的发展,我军在各战场的战略攻势取得了新的胜利。在中原地区,军事形势也起了新的变化,南下中原的晋冀鲁豫主力、华野西线兵团及太岳兵团三军密切配合,继续大量歼敌,逐步在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西,长江以北,潼关——江陵线以东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成片的解放区,敌人的防御体系开始被打乱,我军在中原大量歼敌的可能性增加了。

鉴于全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毛泽东在3月20日明确指出:“具有对我特别有利形势的战场是东北、山东、西北、苏北、晋察冀、晋冀鲁豫和郑汉路以西、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39页)

在这种情况下,华野一兵团要不要迅速渡江?是把敌人主力一部引到江南去有利呢,还是尽量地把敌人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好呢?

华野前委在粟裕主持下反复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分析了我军渡江的利弊,最后认为南进方案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目的。

粟裕认为,我军南进跃过敌后,将处于敌人重兵围、追、堵、截之下,物资供应和伤员安置困难,减员很大,估计10万余大军减员不会少于1/2;再从敌人方面来看,我军南渡后,可以调动一部分敌人,但不一定能调动敌人在中原战场的4个主力军,不易达到减轻对中原压力的目的。相反,我们却从中原抽走了3个主力纵队,削弱了中原战场集中兵力打大仗的力量。

所以,粟裕设想:“3个主力纵队暂不渡江,而集中中原和华东两大野战军主力,背靠解放区,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打大规模的歼灭战。同时部署三线武装,紧密配合。即以主力留在中原歼敌;以旅为单位组成游击兵团到淮河以南配合主力作战;以1个师的兵力组成许多支五六百人的游击队,深入江南,扰乱敌人后方,破坏敌人支援战争的力量。”4月18日,粟裕正式向中央报告了以上建议。

毛泽东等接到粟裕的建议后极为重视,电请粟裕亲自到党中央汇报。

粟裕给毛泽东的建议,正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军委领导从延安转向西柏坡的途中的时间,前后经过非常具有戏剧性。

当时,毛泽东、周恩来正走在黄河边上。两人正指点着黄河中的波涛,谈笑风生。一会儿,随行参谋牵来两匹战马,两人接过马缰绳,正欲上马,作战参谋突然赶来。

“报告!”话刚落音,呈上一份急电。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在西柏坡周恩来接过电报,看了一眼,笑意收敛,浓黑的眉毛紧锁。毛泽东看了看他的面色,问道:“谁来的电报?”

“华野,粟裕。”

“是关于南下的方案吗?”

“是的。粟裕不打算让华野西线兵团南渡长江,他要留在中原。”

毛泽东显然有些不悦:“嗯?有何道理?”

周恩来将电报递了过去,二人翻身上马,轻勒缰绳,任凭马在河岸上缓缓而行,二人的内心很不平静。

统帅和将军在战略意图上出现争议,这在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战争中乃是常有之事,本来是不会叫人感到意外的。可是,眼下是什么形势?人民解放军的大反攻刚刚揭开了序幕,几路大军把蒋介石的劲旅吸引到自己的周围,但困难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刘伯承、邓小平方面承受的压力太大,处境相当困难。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重装备丢了,炮弹打光了,弹药、给养得不到补充。而中原地势平坦,易于蒋军机械化装备的部队作战,在那里和敌重兵团交战尚无把握,因而才决定让粟裕率领华野西线兵团南渡长江,直捣南京、上海一线,逼着蒋介石将中原部队南调,以减轻对刘、邓大军的压力。中央的意图下达已有1个多月了,粟裕却迟迟未复电,现在竟发来这么一份电报,不知他此举的意图何在!

毛泽东并未埋怨粟裕,只是这份电报的分量太重了。华野西线兵团是南渡长江,还是留在中原,这关系着整个战争的布局和成败。那么是中央的计划不周密,粟裕南下有困难?还是粟裕缺乏对全局的认识?

周恩来沉吟了许久,缓缓地说:“主席,我考虑粟裕南下是有困难。能否请他来谈谈,再详细了解一下情况!”

毛泽东想了想,觉得也只能如此,便对身后的作战参谋挥了挥手,说:“复电,请粟裕来华北野战军司令部。”

“是!”参谋转身走去。

毛泽东吩咐完毕,夹紧马背,扬起鞭梢,在空中打了个炸雷似的响鞭,“吁嘘……”战马狂奔,踏出一路烟尘,周恩来挥鞭跃马紧紧跟上。

两匹马一前一后疾驰向东,二人到了公路改乘吉普车,继续东进。路过五台山时,遇上了大风雪,直到4月中旬他们才赶到华北阜平城南庄。

毛泽东住下之后,一面和华北野战军司令员聂荣臻商讨华北战局,一面等着粟裕的到来,周恩来则率领机关总部的同志先去西柏坡驻扎。

粟裕接到电报后,日夜兼程,待他赶到城南庄时,已是5月初了。

粟裕,40来岁,中等身材,清瘦的面孔,身着和士兵一样的棉军服,戴着护耳棉军帽,如果不是那挺直的腰板和冷峻的眼神在显示着久经沙场的将军风度,谁能认出他就是在苏北以“七战七捷”闻名天下,赫赫有名的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

粟裕到了庄子跟前,一颗心禁不住怦怦跳动起来:我能说服毛泽东改变原来的方案吗?他停住了脚,把在心里不知琢磨了多少遍的想法,理了理头绪。就在他抬起头来向庄子里看去时,两驾轰炸机呼啸而来,随即扔下两颗炸弹,轰轰的响声,震得树摇墙颤。粟裕急忙朝庄子里奔去,他在担心主席的安全。

粟裕进了庄,听迎上来的工作人员说毛泽东安然无恙,他紧张的心情才慢慢平静下来,他脑子里又想起了见主席要说的话:华野西线兵团是南渡长江,还是留在中原?千里之外的几十万大军就等着这最后的决定了。他这样想着,下意识地裹紧了身上的棉衣,踏着重重的脚步向前走去。

毛泽东在驻地接见了粟裕,未等粟裕进屋,他就迎了上去:“粟裕,你好!一路辛劳。”

气氛是融洽的,粟裕想起当初陈毅捎回来的中央指示,上面写着“熟筹见复”,说明还有商量的余地,他心里的担忧也就渐渐消失了。坐定之后,粟裕便扼要地汇报了华野西线兵团的情况,谈话便转入正题:

粟裕道:“主席,接到陈毅转来的中央指示后,我和谭震林等,经过1个多月的反复考虑,觉得南进方案确有困难……”

毛泽东道:“噢,说具体一些。”

粟裕道:“我们已做了一次实践,派出一支侦察队深入江南腹地去打游击,侦察队行动异常艰苦,很难立足,结果,损失大半……”说着,他的两眼湿润了。

毛泽东关切地问:“你们不愿南下,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粟裕道:“不,主席,为了全局的胜利,我们是不怕付出局部的牺牲的,关键是如果渡江南下,就要万无一失地达到中央预期的目的。”

毛泽东扬了扬眉梢,点起一支香烟,缓缓地道:“谈谈你们的道理。”

粟裕坦率地道:“主席,我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其一,我们3个主力纵队,10余万人南下转战,孤军深入,势必要遭到敌军重兵的围追堵截。打游击我们是有经验的,问题是无后方依靠,物资、弹药、伤员都无法解决。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南下途中的一些地方留下部分兵力,建立根据地,这一来起码得减员一半以上。这样,我们的作战能力削弱了,很难重创敌人,更难以迫使蒋介石南调。

其二,果真如能调动敌军中原主力兵团南下,我们作出牺牲,从而减轻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便于我军两线作战,那也是划得来的。问题是中原战场,目前敌军有4个主力,其中第五军、第十八军是蒋介石的精锐队伍,全部机械化装备,蒋介石是不会把他们调到江南河网地带的,那里无法发挥他们机械化的优势;而第七军、第四十八军是属于桂系队伍,蒋介石哪能让桂系的这两个军闯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从这些情况分析,敌军的4个主力都不可能调到江南去和我们打游击,而我们却要从中原抽走3个主力纵队,削弱了在中原打大仗的力量,这样的决策似乎于我不利啊。”

说着,粟裕刹住话头,停下来想听听毛泽东的意见。

毛泽东抽着烟,静静地听着,见粟裕停了下来,用鼓励的目光望了望,点了点头:“说下去!你们的设想是……”

粟裕显然受到了鼓舞,况且自己觉得这想法是成熟的,正准备找个机会和盘托出,于是,缓了缓口气,充满信心地说道:“我们的设想是3个主力纵队暂不渡江南下,和中原野战军会同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打它几个胜仗,再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当然,中原地势平坦,便于敌军机械化部队作战,这样干是要冒一定的风险,但是,这样的仗早晚非打不可,不如横下一条心,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

粟裕刚说到这儿,就听得“啪”的一声,随着,毛泽东拍案而起,打断粟裕的话,说道:“请停一下。”接着,只见他站起身来,在房间里来回地踱着步子。

粟裕微微一怔,心里嘀咕:“主席发火了,看来他并不同意我们的意见。”刚才那鼓励的神色,只不过是为了让我把话说完,他很想走过去解释几句,又不知如何解释才好,只好默默等候在一旁。

毛泽东又踱了一会儿,回转身来,望见粟裕那窘迫的神态,仰脸大笑:“哈哈哈……”接着,他伸出一个手指,高声地道:“君此一言,很有文章。”

粟裕似坠入云雾之中,疑惑地问:“主席,您的意思是……”

毛泽东没有回话,他走到巨幅地图前,一边看着纵横交错的各色箭头,一边轻轻念叨:“‘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粟裕,你的意见很好嘛!若真能在长江以北开辟几个战场,消灭敌军各主力兵团,我们的解放战争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粟裕这才恍然大悟,毛主席不仅认可了自己的意见,还给予了这么高的评价,粟裕一时激动得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才好。

毛泽东拉着粟裕的手走回桌边,拿起水瓶,为粟裕续上水,轻松地说道:“粟裕,快,坐下,坐下谈。”

粟裕平静了一下,接过茶杯,喝着茶:“主席,关于南下方案我们已作了安排,准备拿出一个师组成若干个游击队,深入江南,扰敌后方,造成错觉,牵制他们增援中原的力量。”

“好啊!”毛泽东喜形于色:“取我之长,补你之短,粟裕,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了。”毛泽东边说边兴奋地望着粟裕。

粟裕这时倒踌躇了:“主席,这南下方案……”

“具体方案,等政治局听完你汇报后再作决定。”

“是!”粟裕立正,敬礼,准备告辞。

毛泽东拉着手挽留着说:“先别走,我们还没把话聊完呢。”这一夜两人促膝而谈,直到鸡鸣报晓。

粟裕自己也没想到,他的偶然一个思维,经毛泽东进一步的思考,后来“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竟成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整个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