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四大战役之淮海战役实录(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实录丛书)
15196000000004

第4章 大势(3)

5月初,党中央召开会议,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到会听取粟裕的详细汇报。党中央最后决定:华野应继续依托中原、华东两解放区,会同中野作战;同意一兵团在整训结束以后,4至8个月内,暂不向江南作战略机动,先加入中原作战,以便集中力量,歼灭敌人,粉碎敌人在中原的防御体系。为便于统一领导,成立中原军区,由邓小平任中原军区政治委员,刘伯承任司令员,并调陈毅到军区任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则由代理司令员粟裕指挥作战。此时,两大野战军已合成了一支大军,统一指挥,统一行动。

这一决定,实际上提出了歼敌主力于长江两个月以后,中央军委向全军提出了解放战争第三年度的作战任务,其中规定了华野在第三年度的歼敌任务,并要求华野于8、9两个月攻克济南,而后南下,打几个大仗,争取冬春之间夺取徐州。

这里规定和要求的,都是在长江以北作战,在长江以北继续歼敌,只是没有明确提出歼敌达到什么程度。到了9月,中共中央在9月会议的通知中,根据敌人兵力的70%集中在长江以北的情况,明确指出:“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第三年度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1993年版,第54页)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方针,此时就正式明确了。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度后,形势的发展更为迅速,中原、山东、华北等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夏季攻势,取得了睢杞、襄樊、保北、兖州、晋中等地作战的重大胜利,给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使他们陷于更加被动,为人民解放军发动对国民党军的战略决战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随着军事战线的胜利发展,各个解放区都猛烈地扩大了,并且逐步连成一片。

为了更快地夺取全国胜利,党中央于1948年9月8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政治局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彭真、董必武等7人;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邓小平、邓颖超、叶剑英、陈毅、徐向前、聂荣臻、贺龙等14人;列席会议的有胡耀邦、罗迈、杨尚昆、胡乔木等10人,这是从日本投降以来中央有关领导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

会议检查了以前的工作,规定了今后的工作任务。

会议首先听取了毛泽东的报告,接着,与会者围绕着“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个中心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会议在检查过去一个时期的工作时,总结了人民解放军作战、整党、土地改革以及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等各个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会议提出了党的战略任务:建设500万人民解放军,在大约5年左右的时间内(从1946年7月算起)歼敌正规军共500个旅(师)左右;歼敌正规军、非正规军和特种部队共750万人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

为实现上述战略任务,会议提出了各项具体工作:

(一)必须每年歼敌正规军100个旅(师)左右。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规定了人民解放军第三年度仍然在长江以北、华北和东北作战。

(二)要求我党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的能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工作的干部,以便有秩序地管理新解放区。

(三)召集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国事宜。

(四)恢复和发展解放区的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五)建立全国性的群众团体。

(六)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扩大党内民主生活。

(七)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加强纪律性。要用极大的努力克服无纪律状态和无政府状态,克服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代表机关手里,这是实现党的战略任务、完成党的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

9月会议前后,中央军委规划全军于1948年7月至1949年6月歼敌正规军115个旅左右的作战任务,并具体规定了各野战军和各兵团的作战任务。

其中:要求华野担负歼敌40个旅左右,并攻占济南和苏北、豫东、皖北若干大中小城市。

要求中野担负歼敌14个旅左右,并攻占鄂豫皖三省若干城市。

要求西北野战军担负歼敌12个旅左右。

要求华北徐向前、周士第兵团歼敌阎锡山14个旅左右,并攻占太原。

要求东北野战军配合罗瑞卿、杨成武两兵团担负歼敌卫立煌、傅作义两军35个旅左右,并攻占北宁、平绥、平承、平保各线除北平、天津、沈阳三点以外的一切城市(《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

为了完成上述作战任务,各野战军在夏季攻势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又发动了大规模的秋季攻势,大量地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解放了大片地区,特别是东北辽沈战役和华东济南战役的胜利,给了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的打击,使全国军事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在辽沈战役发起不久,9月16日,华野便发起了济南战役。

战至23日,我军占领了大部分外城、迫近内城。

23日晚,我军发起了对内城的总攻,经过激烈的巷战,于24日全歼守敌,俘获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至此,济南战役胜利结束。

在济南大捷的声威下,菏泽、临沂、烟台的国民党军也先后弃城逃窜,山东全境除青岛及南部边沿少数据点外,全部获得解放。

由徐州北援的敌人,虽经蒋介石再三督促,但因察知我军打援兵团严阵以待,顾虑重重,迟迟不进。24日,其邱清泉兵团方到达成武、曹县地区,其黄伯韬兵团和李弥兵团尚在集结中,此时济南守敌已被全歼,敌人的增援计划遂成泡影。

济南战役中,我军全歼守敌11万人(内有1个军起义)。这一战役的胜利,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它严重打击了敌人的“重点防御”计划,动摇了敌人据守大城市进行顽抗的信心。

济南战役锻炼和提高了我军攻坚作战的能力,基本解放了山东全境,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使徐州之敌完全暴露在我军夹击范围之内。华东我军由于控制了胶济铁路和津浦北段交通线,接收了山东境内大部分工矿企业,使解放区生产建设和支援战争的力量进一步增强。这一切,都为我军进行淮海战役及争取全国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我军在全国各战场上发动的秋季攻势,特别是辽沈战役和济南战役的伟大胜利,使全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毛泽东说:“这样,就使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原来预计,从1946年7月起,大约需要5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1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

1948年10月。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统帅部驻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这天上午,在农宅前院的梨树下,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几位领导围坐在磨盘前,正热烈地讨论着淮海地区的作战方针。

机要参谋急匆匆地走进院子,他手里拿着一份电报,神色有些紧张。

他送来的是中共在北平的地下工作者发来的电报,电报向党中央报告了一个重要消息——蒋介石、傅作义要偷袭石家庄、西柏坡。

这个消息非常确切。

偷袭石家庄和西柏坡,是蒋介石和傅作义经过几次商量才最后确定的。

9月上旬,蒋介石征求傅作义对太原作战的意见,傅作义提出:“从整个华北着眼,增兵三四个军,直捣石家庄,打开战局”,其意图是通过进攻石家庄,调围攻太原之华北解放军回师援石,以解太原之危,而更重要的是改善华北战局。

9月12日,傅作义再次向国防部第三厅(作战厅)厅长郭汝瑰提出“最近即攻石家庄”。

14日,蒋介石听取郭汝瑰的报告后,对增兵华北未置可否,但同意傅作义进攻石家庄的主张。然而,由于这时东北野战军发起了辽沈战役,蒋介石非但不能增兵华北,还需从华北抽兵增援东北,傅作义偷袭石家庄的计划只得暂时搁置。

10月中下旬,东北战场形势危殆,先是锦州范汉杰集团悉数被歼,接着是由沈阳西进的廖耀湘兵团又陷入重围。蒋介石坐镇北平,力图从华北抽兵解救廖耀湘兵团,此时,太原阎锡山集团在华北第一兵团的打击下亦连连告急,傅作义为避免华北的兵力深陷东北战场,便提出以“援晋兵团”的名义,立即实施偷袭石家庄的计划。

那么,蒋、傅的这个偷袭计划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计划呢?让我们引用当时参加偷袭行动的国民党华北“剿总”军官的话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