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后方机关的全体同志们,在以往,我后方机关人员,大都能积极工作,现在更要一个人做几个人的事,坚决克服怕苦畏难的落后思想,勇于到前方去,完成支前任务!医工部门要提高技术,做到伤员一到,立即治疗,并保证伤员能迅速出院归队!军工部门,更要加紧生产军火,多造枪炮弹,提高质量,源源运送前线,好使前方部队更有效的杀敌!财经部门,在采购与调剂物资,运送与保护粮草方面,要更有计划,提高效率,源源不断的供应满足前线的需要!文教宣传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都了解这次战争的意义,鼓舞群众踊跃支前。供应、运输、联络、通讯部门,必须不畏艰苦,不避困难,迅速准备,保证在落后的农村中能进行现代化的战争!俘管工作人员,则应以模范守纪的精神,加强对战俘的管理教育,深入细致的进行思想改造,以争取大批俘虏,掉转枪口,与解放军并肩作战,打倒蒋介石!
各级党委、各级政府全体同志们!目前你们的工作中心,就是支前工作,你们要把主要的力量,用到支前工作方面来,你们要精密计划,科学分工,深入群众,具体解决群众困难,反对官僚主义,本位主义!一切其它工作应环绕这一中心工作来做,必须抽调出大批干部,来完成这一连续的伟大的支前工作任务!
解放全华中的战幕揭开了,我们必须认识,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是没有困难的;但我们坚决相信在全华中党政军民的巨大力量面前,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因之,这一次的支前工作一定能做好,这是全华中党政军民的伟大任务,也是全华中党政军民的无上光荣!
全体党政军民总动员起来,争取解放全华中的伟大胜利!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
无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
华中人民解放万岁!
中国共产党万岁!
毛主席朱总司令万岁!
中共华中工委
苏北军区
华中行政办事处
(摘自淮海战役纪念馆所存原稿)
华中支前的指示、报告等
华中支前的批示、报告等华中工委
关于华中粮食供应情况向华东局的报告
(1948年11月27日)
华东局敬电奉悉,此间粮食供应情况如下:
一、淮海今年夏收共征粮7280万斤,从第五专区运入1900万斤,地方支出及苏北兵团拨支5200万斤,余3980万斤,此次起运加工粮2000万斤(运粮2500万斤)供应江淮作战部队,加运费1000万斤,另加后线伤员、民工12月份吃粮840万斤,则所有粮食还差360万斤,差数就地筹借解决。
二、江淮夏秋共征105亿万斤,地方支出迄12月止计需2200万斤,存余8300万斤,目前无法调度者为淮南及淮北计4200万斤,现能供应前方调度者仅淮北第二、三专区计4100万斤,此次调运3500万斤加工粮(折粮4400万斤)供应前线部队,加运费1050万斤,共有5450万斤,计差1350万斤,差额就地筹借解决。
三、照目前江淮及淮海存粮加临时筹借部分,担负南线部队及民工之食粮每日以80万至100万斤加工粮计算,仅可维持至12月底,正月1日起部队地方均无粮食,今秋江淮、淮海部分遭水灾,民间存粮无多,估计最高限度可再借1500万斤。
四、若两淮能在12月中旬拿下,还可能调度者计有淮南2700万斤,淮北1500万斤,盐卑及苏中9000万斤,共计132亿万斤(包括地方吃粮在内),去运费4800万斤,能送前方者为8400万斤,如两淮仍在敌手或遇河水封冻即无法转运。
五、根据以上粮食供应情况,江淮战役(即淮海战役)如持续3个月至5个月则粮食供应实为一极严重问题,目前供应情况相当混乱,原华野决定北线(徐州东南)归山东供应,南线归华中供应,但山东粮食未接济上,北线各部仍纷纷向南线拨粮,南线每日运粮最高100万斤,才勉强能维持南线,今同时供应南北两线我们已无法支持,清华支迅速运粮北线。为统一供应确保前线食粮作通盘打算,我们建议傅秋涛同志即来华野总部与刘部长(指刘瑞龙)与我们会商解决,同时筹划民工统一供应问题。
(摘自南京军区档案馆所存原稿)
苏北行署民政处关于淮海战役
苏北支前工作简略情况
(1948年12月18日)
一
民工拉车运送弹药
淮海战役是从去年(1948年)11月6日打响,而苏北地区对于这一次战役的支前任务却远在9月分即开始做准备工作。当时因靠近战场的北部,华中转运,到战争打响以前,除去运费消耗,运到淮海的有2300多万斤,保证了作战初期的粮食供应。同在这时候,一方面为了当时运粮任务的需要,另方面也为了保证南下大军的军事交通,故在五、六专区,均曾动员了大批人力物力着手抢修公路、车路、桥梁,并有重点的安置电话。到10月上旬,战役的发动愈加迫近,且华东局也作了更具体的部署与指示。因而当时华中工委及华中办事处均门召开紧急会议,从上而下的成立与充实各级组织,提山“全力以赴,一切服从支前”的总方针。要求各地提早完成秋耕秋种工作,以便全力转入支前。而对运粮及修建交通等任务,除检查了前一阶段完成情况,并又根据需要提出新的任务与要求,另对第二期常备民工,亦布置提早完成。
从战争打响后到元月初旬开始复员为止,前后两个多月中,由于战争发展太快,北部地区交通非常不便,运输工具仅有小车、牛车、驮驴等而无水路交通,从起运地点到达前方供应,近的有三四百里,远的有七八百里,且因供应需要,数字过大,为了保证前方供应,一方面既要连续不断的动员与组织运力,不分雨雪晴明,翻山越岭,随战争向前发展向西追赶,一方面又要连续进行借粮、筹粮,同时更有第一线随军民工的动员与组织任务,亦非常紧迫的需要完成。故在整个过程中,虽然战争的发展是分了几个阶段,而在苏北这些地区(主要是五、六专区)的支前任务上,却一直是保持着连续与非常紧张的状态。
至元月上旬,全部战役结束以后,因有许多善后工作需要完成,主要的如伤员转运,前方余粮的分散,发放工资等,故对整个支前人员及民工的复员工作直到年关前后(2月初)才大体办理完毕,接着就开始了驻军供应与渡江战役的准备工作。
二
从9月份南部开始运粮转运时起,到整个任务结束为止,苏北地区共动员与完成各种人力物力的统计数字是:
(一)民力动员:
1第一线随军民工计有105万人(包括常备民工13万人),平均每人服务60天,合计为630万工。
2第二线长途转运民工(包括船工及牛车驮驴等人工),计有52万人,平均每人服务30天,合计约为1560万工。
3参加后方短途运面送粮及修路造桥等民力,计有45万人,平均每人服务10天,合计为450万工。
大车运输队赶运粮食上前线
综上,全地区前后参加淮海战役服务的共计有1075万人,合2640万工(后方磨粮等未计)。其中,除有68万人为南部一、二、九专区动员外,其余均是由五、六专区负担。在五、六专区所负担数字中,约占当时这两个专区总人口600万人的16%。在六专区的绝大多数地区及五专区靠近西部的涟东、滨海、阜东、阜宁等地区,当时供应任务最紧张的一个时期,完全是全民动员,所有全劳动力均是绝大多数或全部的参加了前方长途服务,后方生产磨面、短途送面则多是组织老弱妇女负责的。而在六专区,则因为男劳动力不够需要,便动员了8950个妇女参加长途运粮,551个妇女参加担架队,有60万妇女参加磨面,五专区亦有不少妇女参加了前方服务。
(二)前后动员到前方与二线服务的牲畜及船只等各种主要工具(内中车辆工具本来就少,各地均是采取歇人不歇工具轮换使用的),计有牛7500头,驮驴、驮马1076万头,牛车2500辆,小车约8万辆,担架15万副,船3400只以上,数字均不包括短途运输及磨面牲畜统计。其中,船只动员绝大部分是南部地区组织运粮之用,五、六专区动员船只合计仅有800余条,多系用作搭架船桥,少数的参加短途粮运。其他牲畜车辆则绝大部分为五、六专区动员。
(三)粮食供应:运到前方实有的粮食数字计有3763万斤(内六专区运3313万斤,五专区运450万斤)。就地筹粮供给的计有6521万斤(筹粮供应上要是在江淮地区,内中一部分是在六专区)。在所运的粮食中,因为路线太长,内中大部分是包括长江边节节转运的。从长江边到战场近千里路,又无现代交通工具,全靠土车、牛车,故在运费的消耗上数字是很大,前后计消耗粮2010万斤,占实运数字平均是53%强,最高的竟有达到150%。连同运费算粮在内,则苏北地区在淮海战役中消耗粮食是5773万斤(六专区就地供应粮不在内)。
(四)交通建设(五、六分区):计有公路18条,1890里,牛车路11条,676里,桥201座,740孔。
(摘自江苏省档案馆所存原稿)
曹荻秋关于江淮区支前工作
向华中工委及华东局的综合报告
(1948年12月)
11、12两月的综合报告支前工作
(一)自淮海战役开始至12月20日为止,以40天计算江淮二、三分区所动员之民工,除修路、架桥、磨面、筑工事及其他零星动员之民工不计算外,根据初步统计:仅担架运粮两项已动员民力共310万个工,每日经常保持约8万人在服务战勤(一分区为江淮两个旅所动员之民工,因无统计尚未计算在内),二、三分区40天内共已支出粮食4500万斤并决定继续支付3500万斤。
(二)此一战役,江淮对支前工作的准备极不充分。主观上未曾估计到战场迅速转移到运河以西,待战场开始转向运河以西时我们才进行全力动员,而战争又是在新区进行的,新区的干部少、工作无基础所产生的问题也多;老区因仓促应付工作,完全陷入被动。这时所产生的最大问题是粮食供应问题,苏北的粮食,因战场西移供应不上,江淮二分区的粮食,因被运输力所限制,所运数量不大,不能解决前线的供应,结果主要是采取就地筹借办法解决了部队的食粮问题。三分区因秋粮未征起,大军既涌进,加之新区扩大,若采按步就班去征粮已不能应部队之急需,于是定了一临时征借办法。兹规定,好地除基地半亩、孬地除基地一亩不征粮外,对贫农征借之粮食不超过其收入8%,中农不超过15%,地富则按15%以上征借。在刚收复的新区,这些办法是通过旧保甲长去执行,包庇亲友及地富的现象则普遍发生,对中农、贫农的征粮较多,负担极不公平。以后部队需要急迫,此办法行之亦不及时,又改变为按区、按乡摊派一定数量的办法。为避免贫、中攻的负担过重后方人民热情照料伤员,则采用先由大户负担,以后则由中农、贫农负担少数或小部分,但负担不公平不合理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只有留待支前工作以后发动群众时解决。第二个问题,是民力动员问题。这产生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新区的民力动员,不少地方产生了以金钱或粮食雇用民工的现象。这种雇用来的民工极不巩固,逃亡甚大,就是不逃亡,服务期间一长雇用者也无力再雇。第二种是老区的民工,虽然基本是动员的,但组织性差。一般存在着一趟头思想,加上防空常识缺乏,一遇飞机扫射则大批逃亡,在服务期间较长时,亦大批开小差。在战役初期所动员之民工为数是极大的,但实际使用上的不及半数。后经从上到下从干部到群众反复动员,普遍在群众中进行淮海战役的重大意义教育,强调干部的带头与模范作用,强调战役不结束不复员并号召干部与群众在此一战役中立功。经过反复动员以后,民工的组织是更有计划了,民工的逃亡现象也大为减少,但尚未能根本克服逃亡现象。第三个问题,是领导思想问题。在战场刚转到江淮时,地委与不少县区领导同志,强调自己是新区是游击区,无法负担大后勤。因而对支前工作没有采取主动的态度去布置,结果大军压境被迫接收任务,已多少影响了战役初期的支前工作。后经指出及时转变,基本上完成了最紧要时期的支前任务,在歼灭黄伯韬兵团阶段中的支前工作,以3分区的出力为最大。在战役的初期,各级领导干部另一思想问题,是对支前工作全力以赴的思想是不明确或不完全的。一部分同志顾虑粮食吃光了今后怎样办;有的则怕老百姓的负担过重,对支前则强调许多困难,有的领导干部把经常工作与支前工作平列看待或强调生产或强调整顿地方武装,对支前工作不派主要干部来领导与掌握,县书、县长、区书、区长则在后方不去前线,带领民工的是些部门干部,因此就影响了民工的提高与巩固。面在领导思想上最普遍存在的是对支前缺乏长期打算。以上这些思想顾虑和障碍,经多次指出和纠正以后,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三)在支前工作中联系进行了两个工作:一个是继续抢耕湖地,一个是在支前工作中大胆提拔了一批干部并发展了一批党员。据二分区泗宿县一个县的初步统计,提拔了乡村干部200人,区干33人,发展了新党员百余。某些县并专门改造了基层组织。至于对未耕种完的湖地,二分区采取了先动员岗沙地的人力畜力,后再动员湖地人力,采用这个办法的结果,湖地已争取时间基本上播耕播种完善。
新区工作
(一)淮海战役发起以后,江淮新解放的人口共约289万,面积353359万平方华里,县城5座。这些新解放区的人力物力是极丰富的,只要我们充分运用,对支前将起莫大作用。但我们遭遇的最大困难是没有干部去动员与组织这批力量。为着能使用这些力量,我们大胆的使用了旧保甲人员并从老区抽凋了一批干部,做到每区每乡至少有一地下两名干部去维持工作。如此做的结果,相当发挥了新区的支前作用,如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就在江淮三分区的新区进行的粮食供应民力动员,一个时候主要靠三分区的新区。目前新区的政权架子已搭起,唯干部太少,对新区的人力物力尚不能充分运用。
(二)新区刚解放后,散兵游勇土顽零星的不断发生骚扰和抢掠,对支前发生了一些阻碍。而地方武装,一部调去维持交通线,一部调去看管俘虏;一部调去补充江淮两个旅,对肃清残敌则无力顾及。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靠政治上的争取与瓦解。目前这一问题在三分区的部分地区已大体得到解决,江淮的一分区一地区三分区的部分山地,这个问题尚严重,今后必须集中一部分地方武装决之。
(三)新解放的城市另有报告并不赘。
(摘自安徽省档案馆所存原稿)
刘瑞龙等关于淮海战役支前的回忆片断